印度是世界第一電影大國,每年生產近九百部電影,是好來塢的四倍。印度每年看電影的人次也是最多的。電影在印度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意義,印度人的民族特性也在電影中得到充分發揮。印度電影導演SehdevKumarGupta曾說過,“印度電影既是夜總會又是神廟,既是馬戲團又是音樂廳,比薩餅和詩歌研討會’。
印度電影始於十九世紀末期,當時,一批講述神話故事、富有印度歌舞特色的默片被搬上了屏幕。有趣的是,即使在默片時代,印度電影也並不真是沉默的,風琴、手鼓、小提琴常常在幕後伴奏。三十年代有聲電影開始出現,從此給印度電影帶來了歌聲。中國觀眾熟悉的拉吉‧卡布爾從五十年代開始活躍於電影舞臺,他主演的流浪者曾轟動中國、中東和中亞。也正是他開創了每部電影至少五首歌的潮流。明星制度始於七十年代,這時的印度電影已基本定型,家庭關繫、反抗不公、忠於朋友成了印度電影的主旋律。阿米塔布成了最紅的明星,他的收入直到1995年纔被超過。不久前倫敦臘像館還復制了他的形像。
今天的印度電影業非常龐大,孟買(Bombay)是印地語電影的制作中心,印度人稱之為寶來屋(Bollywood)。印地語電影大約占印度電影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印度有很多電影院,每天有超過兩千萬的觀眾。電影院通常被分為A、B和C三類。A代表城市,B代表市鎮而C代表鄉村。電影院收費非常便宜,A類電影院通常不超過40盧比(約1美元),C類電影院一般不超過10盧比(約25美分)。城市和鄉村也許有不同的口味,同一部電影也會帶來不同的收入,但有些因素是絕大多數電影所不可缺少的:比如每部電影不能少於5首歌;即使嚴肅電影也不可沒有喜劇場面;懸念、感情糾葛、打鬥、美麗的女演員和濕漉漉的莎麗更是不可少。
印度自1994年以來產生了兩位環球小姐和四位世界小姐,進入前三名的也不少。她們中的大多數投入了電影和模特世界,但不是人人都成功,其中最出色的是朱西‧喬娃和阿西瓦亞。不過漂亮女演員並不總是和英俊男演員配對,印度觀眾對男演員長相要求很低,怪頭怪腦也是常有的。女演員隻是漂亮卻不會跳舞也是沒有前途的。電影插曲一般在電影上映幾個星期之前推出,這樣大家好在看電影之前就熟悉裡面的歌曲。如果歌曲大受歡迎,電影一定會很賣座;反之,如果歌曲不受歡迎,那電影就基本完蛋了。
印度電影一度在中國流行一時,“流浪者之歌”傳遍全國。據印度電影協會(FFI)估計,去年三月到今年三月為止,印度電影的出口已超過了45億盧比(約一億多美元),較前年增長了百分之三十。印地語電影自五年前出口開始大幅增長,英國是除印度本土外最大的市場。印地語電影也打入了英國電影票房收入的前十位(計算時包括了講英國人母語的好萊塢電影)。正是因為如此,印度今年六月纔將每年一度的電影獎頒獎儀式定在倫敦的千年會場舉行。除英國之外,印度電影在中東、非洲、菲濟和東南亞等地也很流行。好萊塢影星史泰龍曾出席1998年在阿聯酋長國首都杜拜的電影節。不過不幸的是印度影星阿米塔布也同時到場,阿米塔布遭到了大批影迷的瘋狂包圍,而史泰龍卻被撇在了一邊。據BBC去年的一個全球民意調查顯示,來自印度阿拉巴德的年近花甲的阿米塔布是全球最大的千年明星,超過了勞倫斯‧奧利弗和瑪麗連‧夢露。
國內和海外市場對印地語電影需求的大量增加,除了給印地語電影帶來技術上的進步外,似乎也給印度民族性帶來某方面的一致,比如說語言。印度有方言數百種,北印度的各種方言和南印度的方言分屬不同語繫,北印度人和南印度人在各方面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但印地語電影很少體現印度人內部的文化差異。
印度電影和其他國家的電影有一個顯著的區別,即印度電影似乎總是唱唱跳跳,打打鬧鬧,有時甚至東拉西扯,給人一種不很嚴肅的印像。這也許和印度人隨和、不太嚴肅的性格有關。印度每年也生產少量嚴肅的、貼近現實生活的影片,他們稱之為“藝術電影”。這些藝術電影在印度的市場很小,在西方倒是常常獲得一些獎。比如去年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提名的《1947Earth》,雖然啟用了當紅的男演員阿米爾‧汗,故事情節又非常感人,電影攝影也成功地體現了南亞次大陸文化獨特而強烈的美,但它的票房收入卻並不突出,遠不如一些非藝術電影。今年推出的《HeyRam》,講述一批激進印度教徒謀劃刺殺聖靈甘地的故事(甘地的稱呼Mahatma,印地語的意思為“偉大的靈魂”,我認為還是譯成“聖靈”比較準確)。這是一部史詩般震撼人心的電影,裡面體現的印穆教徒的衝突也是貼近生活的。但這樣的一部電影,票房和受歡迎的程度都遠遠不能和另一部幾乎同時推出的沒有任何說教、純俊男美女的愛情故事《KNPH》相比。一般印度觀眾會說: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我平時都見慣了,為什麼還要花三個小時在電影院裡看呢?
《KNPH》是今年印度最賣座的電影,連美國總統克林頓也是影迷。今年克林頓訪印,欲在泰姬陵前演講時,喇叭裡突然傳出《KNPH》的主題歌《說你愛我》和《你是我的英雄》。大家當時都以為這是一次可怕的惡作劇,後來克林頓纔說他看過這部電影並喜歡這兩首歌。
印度電影也有一些令人永遠不明白的地方,比如為什麼當男女主角決定在名勝古跡或鬧市街頭舞上一曲的時候,總有許多路人加入,並穿著整齊的民族服裝。而且你也可以肯定男主角一定不會愛上女主角,除非他們在電影一開始就在大雨中跳過舞。當影片結束的時侯男主角會發現一直在照顧他的保姆竟是他的媽媽,而那個他一直與之反抗鬥爭的卻是他的哥哥,總檢察官一定是他的父親,而法官也是他的叔叔。因此看印度電影你一定需要具備一定的幽默感,畢竟你是為了娛樂纔走進電影院的對嗎?
印度電影審查尺度較嚴,基本不允許有接吻的鏡頭,幾年前曾有印度報紙報道警方以有傷風化的罪名逮捕了幾名穿比基尼的女演員。印度電影中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女演員一身濕漉漉的莎麗,這往往是整部電影裡最令觀眾激動和安靜的時刻;當然也是最後的底線,不可過頭,否則觀眾就受不了了。據今年二月的美國《新聞》周刊報道,常有渲染色情的暴露鏡頭的西方影片在印度之外很賣座,但在某些發展中國家,正是印度電影的非美國化吸引了他們。如果讓觀眾們在一部關於離婚的美國喜劇,和一部關於神與家庭的印度電影中選擇的話,阿拉伯人、非洲人和東南亞人常常會選擇後者。
印度這一百年來,共生產了近三萬部電影。從近年寶來屋的發展來看,印度電影成功地扮演了輸出印度文化的角色。印度電影的DVD,幾乎當電影在印度上映的同時,即可在世界各大城市買到或租到。人們經常可以通過看電影來感受印度。印度電影和影迷遍布世界各地,從拉賈斯坦的鄉村,到墨爾本和西雅圖,或中國影迷的網站。全球化並不一定意味著西方化,至少從電影這個角度講是這樣的。這對我國的電影業有什麼啟發嗎?難道我們還隻滿足於這個或那個金獎,或僅僅靠渲染中華文化的不可取之處以換取某些淺薄西方人的驚嘆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