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07 00:31:24| 人氣2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莊子<馬蹄>篇探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文:

馬蹄第九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皁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飢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係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闚。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及至聖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為樂,摘辟為禮,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無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故馬之知而能至盜者,伯樂之罪也。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此亦聖人之過也。


我的感想:
看完馬蹄這篇,讓我覺得要順應自然,自然的東西還是最好的,渾然天成、不加矯飾,這樣才是最好,且我想天地萬物中自然有一番道理在,不需要多加規範,成就俗套;道德、法律等等的人為規範都是不好的,無為而無不為吧!誠如文中所述「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每個人都同樣的無知,只求溫飽就好,沒有什麼慾望,就不會出現出律條的規範,來遏止人的慾念,那種溫厚敦美、親切可人的堯舜時代真令人嚮往;如果人都無欲就好,回歸純樸,這樣就不會出現人人爭奪、世界分裂的惡劣場景,恐怖的世界大戰,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社會新聞也不會出現慘忍不堪、令人傷心欲絕的畫面;每個人如果都能無知、無欲,那世界該有多好。
還有,讀畢這篇,我會想到,那我是不是也該回歸到無為的狀態、最原始的生活?所以,就不該讀書,因為,讀了書可能會讓思想僵化,變成大家的思想都一樣,那這個世界就沒有新意了,但記得一年級上中華文化的莊子,好像有幾句話的意思是:應該要好好讀書,把那些知識融會貫通,變成自己的,那時候,有形的知識將不見,變成無知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還有一個例子是:張三豐在教張無忌武藝時,最後問他學會了沒有,張無忌回答:全部忘掉了,張三豐就感到很高興,因為張無忌真的學會武藝了,真正的功夫是不在意外在的形式的,真正的學會就是已經融會貫通、合而為一了。所以,想想還是要讀書的,想必讀到一個境界必能有所提升吧!只是,有時還是會想讀書會失去我們的本心,有些人可能本來是很有創意的,可以天馬行空的,可是,因為讀了書,那些靈動的思想可能都被封閉了,我就覺得,很多事沒有絕對的對錯吧!有好可能也有壞,就如同老子所說的:「正言若反」。



台長: 白藍
人氣(25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