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鄞山寺
淡水鄞山寺又稱「定光佛廟」,民國74年被列為二級古蹟,也是淡水文化的瑰寶。本廟建於道光三年(1823年),其建築至今始終保有原貌。鄞山寺是台灣早期少數閩西汀州在台八縣移民所建,供奉其原鄉守護神定光古佛,並在寺廟兩廂設有接待同鄉後抵台住宿用的「汀州會館」,此會館保存迄今已成了台灣碩果僅存的歷史證物。
鄞山寺的建築本身形制完整、規範適中,木雕、石刻、剪黏、泥塑內容栩栩如生的定光佛雕像更是一絕。廟中保存文物甚多,本身又有讓人覺得有趣的神話。此廟經三年多之整修,刻意保持其建廟之原貌,已被公認為台灣傳統築最完美之教材。定光佛長期被稱為「鄧公佛」因此有鄧公里鄧公路和鄧公國小之名。
鄞山寺
福佑宮
福佑宮,淡水人昔稱「媽祖宮」。創於雍正年間,現今廟體則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是早期淡水的閤港廟。福佑宮是淡水街的發源中心,為古昔七縣淡水街民、船戶所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與對岸八里天后宮有風水消長之有趣傳說。廟內石雕樸實渾厚,木雕及媽祖、千里眼、順風耳之塑像水準更是非凡。「望高樓碑」更能讓今人瞭解早期滬尾之社會狀況,與淡水河運關係密切。古物保存更是不少,是研究淡水港發展,及滬尾街形成之珍貴文化資產。福佑宮相傳中法戰爭時,此宮之媽祖也曾顯神力助戰,經奏請光緒皇帝御賜「翌天昭佑」的匾額,至今仍懸掛在正殿,為廟中寶物之一。
福佑宮的簡介
一. 歷史:
1. 建於清朝乾隆47年(西元1782年)。
2. 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重建。
3. 民國74年8月19日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三級古蹟。
4. 民國90年7月25日收回最後一批經纏訟10年之屋。
二. 建築:
本宮以道教為主題。分三川殿、戲亭、正殿、兩郎左右護室,後面為大禮堂。正殿中央媽祖,兩旁功奉觀世音菩薩,右為水仙尊王,龍邊新建護室宮奉城隍、關聖帝君、福德正神等。
三. 奔宮天上聖母顯現天上事紀:
1. 光緒10年中法戰爭,法軍攻淡水,陣台孫開華請求媽祖庇陰,獲得媽祖神功,而軍威大振,擊退法軍。光緒20年劉銘傳奏請四匾,「翌天昭佑」匾額一面,現仍高掛在正殿中央。
2. 民國61年農曆3月21日,本公信徒張水元與漁民架船出海作業,灑網後覺得全船劇震,眾人驚慌,魚收網中,獲得菩薩一尊,隨即移奉至本宮,是日子夜,全廟突然震動,觀音菩薩神前,日光登劇連搖晃一晝夜,經請示媽祖,歡迎第葬菩薩進駐本宮。
四. 社會公益活動
經常辦理社會救濟活動,貧民急難救助,調解糾紛,疑難資訊等公益活動,屢獲縣政府、鎮公所、慈善機構之頒獎勉勵。
懸掛正殿前排之中央古匾「翌天昭佑」,仍光緒帝所賜,箱川光緒10年,中法戰爭波及淡水,震台的潠開華告求媽祖顯靈匹佑,忽爾仰望雲端,似見媽祖指揮作戰,因而軍威大振,大挫法軍,後經巡撫劉銘傳轉奏光緒皇帝,隨敇班「翌天昭佑」匾一方,並存「皇帝萬歲萬萬歲」接御旨之牌座一面,為本宮珍貴保物。
台灣首座燈塔的遺跡-望高樓碑誌
清朝錢隆年間淡水港口繁榮,有不少船隻出入,海上行船的人並沒有海上設備,遇到光線不足或是天氣狀況不好,船隻容易迷失方向造成意外,當時本宮增人有感於此,變向出海戶(船東)募集資金,再由車口一叫「假港」之地,興建望高樓,並於嘉慶元年正月立石碑,記載設立的用意及過程,並僱攻守護來往船隻,點油燈引船隻進港,出入船隻繳銀錢,守護工資及香油錢。「望高樓」顧名思義就是能瞭望遠處的高樓,他也是本島記載最古早的燈塔,是民營的燈塔最為罕見,相傳2次大戰中,日軍為建野戰堡壘,就地取材用望高樓廢墟大量石材,導致這座有150年之久的石砌燈塔永遠消失倖存「望高樓碑誌」石碑立於本工錢電虎邊內強,十分具有歷史價值。
偕醫館教堂
這是北台灣第一間西醫院,為 1879 年馬偕獲一位同姓馬偕婦人為紀念亡夫之二千五百元捐款而改建的,於 9 月 14 日落成,名「滬尾偕醫館」,之前馬偕也曾在此租屋為診所,名「滬尾醫館」,加拿大曾派華雅各醫師到此任院長達二年。1877年曾在此發現全球首宗「肺蛭蟲」病例,而名聞一時。此醫館建築為馬偕所設計,屋體為閩南式民宅,卻有西洋門窗,極富趣味,樸實的外貌很難讓人聯想到是台灣現代醫學發楊地,偕醫館是具水準的醫院,學報告發行,病人掛號時以黑白木札分初診、複診,候診時還有衛生保健等民眾衛生教有病例檔案。此醫館造福民眾而享聲譽,1884年中法戰爭時也因搶救傷兵而獲軍功。當時英艦軍醫伯朗救癒傷勇百餘人,馬偕學生嚴清華也因動員教徒,拆門扇板為擔架館內醫生鍾森和搶救傷兵有功,而獲五品軍功。馬偕過世後,後人應時局需要,於1912年移往台北新建的現代化院,即今馬偕紀念醫院,此後八十年間建築體也多次修復,但大致完整保存至今,管理權屬淡水教會。館內目前還保有一些馬偕珍貴文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