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她只是孩子到危險心靈

桃莉.海頓著 新苗文化 出版 2001/3/10出版
六歲的席拉從不開口說話,也從未哭泣,她的雙眼充滿恨意。被母親遺棄在高速公路上,又飽受犯案累累酗酒父親的凌虐,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她將鄰居的三歲男孩綁在樹上,放火燒他!所有的人都認為她無可救藥! 除了她的老師桃莉.海頓。 在桃莉.海頓的耐心、愛心與智慧的引導下,終於將席拉這一班學生帶入正常的教育之門。本書以席拉和桃莉的互動為主軸,生動的描述特教老師辛苦的一面。社會上需要更多...

· 代華文創作 /現代小說 危險心靈 侯文詠著 皇冠文化 出版 2003/6/3出版
有沒有人想過,有沒有可能監獄禁錮的只是無形的思想?能夠酷刑迫害的也不只是看得見的刑具?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如果一間間應該傳出學 生嘻笑聲的教室,聽不到嘻笑的聲音,應該充滿健康活蹦身軀的操場,看不到活蹦亂跳的身影,那麼它跟長達十二年的監獄刑期有什麼差別? 十二年的禁錮會怎樣改變一個人?如果那一對一對無精打釆、死魚般的眼神讓人聯想到死亡的話,監獄堆積如山的屍體至少還有...
【觀後感】
一般人的認為,所謂的特殊教育是指,身心有殘缺或有某種疾病,為適應生活,和學習,所做的教育;確忽略了所謂的正常人,也有不正常的時候。
傳統上的資憂兒檢訂全憑智商測驗,智商超過一百三十,就算是資優,近來具有特殊創造力,領導力,體能,的人也被視為「資優人士」資優人士還包括具有特殊見解、敏感度、幽默感以及能夠理解複雜想法,這些能力影響了他們如何面對朋友、家庭、工作及人生的挑戰。
而又有誰如此的幸運遇上肯花時間在,這些特殊孩童身上的教師,也並非每一位教師都有特教的經驗,或是閱讀過相關的書籍,而這些孩子長大後呢?
是自己像大海撈針般的獨立學習,還是任其自生自滅,還是感嘆教育經費的不足,那家庭教育又該伴演何種角色,並非人人的父母都是碩、博士。也並非人人都對教育都有慨念。
「教」簡單啦!我父母怎樣教我,我就怎樣教我小孩,嗯,喔!喔!現在看來好像行不通歐!
「教」字面上的解釋:ㄐㄧㄠˋ,訓誨、誘導、告訴。ㄐㄧㄠ,傳授。
「育」字面上的解釋:1‧生育。2‧成長。3‧撫養,培養。4‧姓氏。
廣義的教育──人生下來所接受的各種教育,都可以說是廣義的教育,只要能夠發展人的知能活動,培養人的思想品德,不限於學校教育,屬於無固定場所,方式、內容、時間、人員,但具有教育的功能與價值,包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三部分。
狹義的教育──日常生活中,常聽到「受過教育的人」與「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這通常是指有沒有到學校接受教育,或者到學校有沒有學到東西,是一種施教者在一定的場所、內容、方式、時間傳授受教者各種德性陶冶、智能活動、體育活動、群性涵泳、美感薰陶、勞動技術。因此,這種「學校教育」是屬於有形的、正式的、有組織的、有系統的教育方式。
然而一切教育之始來自於家庭,「養而不教父之過」,可是現在看來,也好像行不通,現代人為三餐忙碌,往往給錢了事,只要子女不做壞事,就阿彌陀佛了,還有隔代教養、外籍通婚等延伸的問題,有的小孩難得見父母一面,叫外傭媽媽,叫媽媽阿姨的,也是大有人在,身為家長的不經要省思這樣是否恰當。今日的家庭以無法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於是把責任丟回學教,「你們老師都沒有教嗎?」我們捫心自問,有多久沒和小孩談心了,可知道小孩要買多大的衣服、鞋子,現在和誰交往?
而我們殷殷期盼的學校教育呢?現在小孩父母保護得太好,捨不得打、捨不得罵的天之驕子,恐怕夫子也無能為力,「因材施教」恐成為絕響,班上若有三十人就得有三十種方法,夫子也是人並非神,若能力分班分組,又怕孩子被貼上標籤,我曾經問過我自己的老師,「請問您為何從事教職?」,「個人興趣」,就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告訴我,是「職志」,所謂興趣 ,那就是玩玩而已,並不會盡心盡力,那又有什麼值得我們期待的呢?倘若「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師不像師」,社會必有亂象。
古人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1]。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2]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3]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4]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5]
然而教改一改再改,我們把決定權交給孩子,孩子真的知道他要什麼嗎?試著回想,我們十五、六歲時在做什麼?参加聯考?還是重考?還是拒絕聯考?
以前我們補習,國中開始,考上高中就不用補了,現在走到蘭陽街頭,居然有碩士保證班,那這樣有減輕課業壓力嗎?台灣有缺這麼多的碩、博士嗎?
人人喊著,行行出狀元,可是狀元也只有一個呀!那我們的孩子到底是哪一種狀元?生意人、科學家、發明家、音樂家、體育明星‧‧‧‧‧‧。身為父母的您知道嗎?如何發掘您家的狀元具有何種天份,而加以栽培,成為明日之星,才不會苦了孩子,累了父母。造成難以挽救的地步,屆時抱頭痛哭,又有一位天才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