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8-12 12:59:51| 人氣2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北馬人難捨特色華語.華語規範路漫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糊裡糊塗答應上了這個聊天室論壇,與大師級人物討論這麼嚴肅的問題,分享有關大馬中文規範的事項,真有點騎虎難下,硬著頭皮剎!.....
說了一些有意思沒意識的東西,不管怎麼樣,把問題搬上台面來議決的舞台才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社會。
提出問題才能大躍進,希望大馬子民一起努力,雖然可能已經慢了別人好几十年,但只要開始就不會停留,就不會後退,go。

呂輝學(前師訓學院華文講師、理大漢語講師)
─ 大馬教育部廿年前在華小推行簡體字開始,他已和同僚到各學府推動有關運動,同時熱衷研究規範華語的種種。如今再看位數月前成立的大馬華語規範理事會對模範華語的堅持和方向,他認為當局應以大局為重,考慮牽一髮動全身的骨牌效應。

李冰玲(菩提獨中華文導師,中文系碩士班研究生)
─ 理大翻譯系畢業的她,對華文教學充滿熱忱。在為學生上課及為自己上課的進修過程中,她發現規範華語雖是讓學生學習正規華語的途徑,但也不應否定一些富有本地色彩的華語詞匯,讓它繼續成為大馬中文特色。

許柳青(光明日報審稿編輯,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
─ 她中學開始接受純中文教育,留台返檳工作後,她覺得獨中生和國中生的華語掌握能力並無太大差別。所謂的規範華語在大家的日常對話書寫應用中,其實也視對象和場合而定。在新聞工作上,一些用語確是流行文字,它並不局限在規範文字裡,但在新聞學上,它並沒錯。  


前言:
大馬華語規範理事會成立以來,民間對它貶多於褒。在一片登嘉樓亞庇等等等的規範用語,檳城人“自成一格”的方言式華語,此時最受爭議。
聊天室嘉賓呂輝學,許柳青和李冰玲三人日日和方塊字親密接觸,兩代人認為華社的確需要規範華語,亦不反對本地人保持使用地方色彩濃厚,不過份乖離原意的北馬特色華語。


1:大馬華語規範理事會成立以來受到諸多批評,大家認為,我們是否需要規範華語?
呂輝學:
雖然大馬華語規範理事會受到諸多批評,但我們還是需要有一套規範華語。規範的目的指引我們走向大馬華語的美好道路,但我們最好還是對它抱著寬鬆,可協商的態度,不必一味強調過去的一些用語就是不正確的。如果這些規範是好的,影響深遠的,人們自然會跟從。
我過去所做的漢語研究,比如推廣簡體字和漢語拼音經驗顯示,在規範華語方面作出過份要求只會苦了自己和別人。就好像把丁加奴的州名改為登嘉樓,一些人認為丁加奴等於第四等奴才的意思,這其實只是一種吉祥意義的追求,但涉及的會館組織或其他團體是不是也一樣要跟著易名,它牽涉的範圍太大了。一些人見識不夠,也會對一些詞語感到混淆,不要忘記很多時候同一個字有多重意。
李冰玲:
我們的確需要規範華語,但不能強制性進行。很多時候,人們分不清何謂正確華語,甚麼又是規範華語,兩者容易引來混淆。而且,規範華語也會因時而異,正確的華語就沒有這方面問題。比如修改地名,有關沿用多年的名字被改過後,人們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適應,那它修改的意義就不大。
本地華語受了地方語言影響,這也是一種語言色彩,不過卻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障礙。做為老師,我必需教導學生使用正規華語,時時糾正他們一些習慣犯上的詞句錯誤,比如“好彩 ”是正確用語是幸虧,“割車”是錯的,超車才正確,“好了沒有”是不對的,好了嗎才對。
許柳青:
很多人認為大馬華語規範理事會背後的執委和力量不夠強,所以才會批評。也有人認為組織內少了一些學者或專家,公信力不足。不過,我們還是需要規範華語,但要看情況而定。大馬有多元文化人種,語言也受到各種方言或其他語言影響,這是本土特色,並不用刻意統一,為規範而規範。對那些具爭議性,但已引用多年的文字,就不見得需要規範。
理事會的存在意義是要糾正文字用語,而不是針對一些詞匯指正對錯,因為很多用語並不全然屬於對或錯,而需以本地各種文化、語言及環境為立足點來考量。像丁加奴這名字改了後,可能就會帶來很大影響。至於更改的意義如何,影響多大,就希望理事會用有力說詞告訴我們它的真正用意。

2:本地中小學使用的是否是規範華語?
呂輝學:
我國中小學課本都是經過教育部嚴格審定,規範語言當然是其中條件。學校在進行考試時,老師也會要求學生以規範的華語作答。不過,在政府會考時,修改考卷的老師一般不會對學生要求太高,只要不是過份錯誤的語句,考生就不會被扣分。
認真說起來,規範華語也看對方教育程度。好像我的孩子會和我岳母說:勒色(垃圾)車來了,但和我們對話時,他自然會說正確發音。岳母所知的華語詞匯不多,她見有人不小心敲到頭,她會說“他的頭kong 到”。所以說,要一個人講規範華語,他本身也得具備一定的教育水平。
李冰玲:
我知道一些小學的華文教師會特別給學生影印規範華語的筆記,告訴他們甚麼詞句可用,哪些不可用。我本身覺得這點不必太執著。好像我們叫菜市場做巴剎,這種海外華文突顯的是本地華語色彩,它背後其實還有深遠的文化意義,我們不要為了跟從中國的中文方式而特地更改。當然,我也不會在學生學習語文時,為他們製造
可自創文字的想法。學語文還是要有分寸的,大前提是只要不過份,我們不妨接受這種語文的多變法。
許柳青:
就說我在台灣留學時因大馬式華語引起的笑話,那對我是很大的沖擊。比如說我們習慣說“我要找散錢”,他們聽不懂,便笑我,正確的用語是“找零錢”。我們叫橡皮筋做樹膠圈,橡皮擦是樹膠擦,他們也從來沒聽過。
新聞的用語有帶領人們引用正確文字的力量,若理事會通過產生的規範用語,繼新聞媒介引用之後,對大眾會帶來很大影響,也對華語教育的規範有很大的幫助。
但有些文字在新聞上來說是流行文字,它是隨著時勢走向,並不局限在規範的文字裡面,新聞用語還是比較自由,像一些外來流行用語,比如“劈腿、3p”等,在新聞上是可以接受的。基本上新聞用語是跟隨規範理事會的腳步後,再加入一些外來流行文化的語言,它是與時勢並行的。

3:要講慣方言式華語的檳城人使用規範華語,大家認為難度在哪裡?
呂輝學:
很多檳城人會說華語,但他們就是不愛說。這可能是他們認為說方言比較親切和方便,而且使用的語句可以有更大變化。其實,如果一個人華語掌握得好,他不必用方言也可以一樣表達豐富的感情。說方言已經成為檳城人的習慣,我們很難改變人們的習性。我發現很多小學生在校園內已經習慣使用華語,但上了中學後,他們就會開始講方言。你在中學的食堂最常聽到學生們用方言高談闊論,那可能是孩子長大後開始叛逆,你硬要他說華語,他就是偏愛說方言。
李冰玲:
今天的中學生都追求個性,他們接受多年的華文教育,早知道甚麼是規範華語,只是他們選擇用或不用而已。他們在日常對話中還是習慣用一些不正確的華語用語,比如“好彩”,他們在寫文章時,自然會把這個用語寫成“幸虧”。這裡可以看得出,課堂上的硬性教育並不能改變孩子們的習性。我在這方面不會太堅持,但書寫時就會對他們有要求。
許柳青:
要講慣方言,或是方言式華語的檳城人使用規範華語是可以的,但我覺得那是習慣問題,不是人人都可以跟從。要使用規範華語,當然就要讓大家從小開始培養起習慣,同時從華語教育下手。至於大家跟不跟就另當別論了。

4:請談談大家認知中的檳城特色華語。
呂輝學:
我們說過檳城人的華語深受福建方言影響,問題是我們的方言又不規範,不像中南馬的福建語,那裡的州民都可以用純正的用語說他們的方言,不會加進太多雜質。至少,他們不會像我們一樣把石頭叫“峇都”(batu ),他們都說 cheok tou(石頭)。我們說華語時,語調也很低沈,像我在北京聽北京人說中文,就覺得很刺耳,但規範的中文本來就是這樣嘛,只是我們聽不慣而已。
李冰玲:
我相信每個大馬城市的華人都有他們的特色華語,只是看他們受到哪方面影響而已。比如我的學生在寫作文時,會在文章裡顯露他們被香港影劇影響的用語,他們愛在句子裡加插開關引號,比如“差人”,這證明他們清楚知道“差人”就是警察。在學語文的根基上,我會他們說不可以重犯這種錯誤,以免他們大量使用這些借來用語。
唸大學時,我的中南馬同學也有一些不同於我們北馬人的華語用詞。霹靂人喜愛用“得意”(粵語可愛的意思)來形容事物。一位森美蘭的同學糾正我,買東西後要“付錢”,不是“給錢”,因為它是一項交易,不是施捨。他們則對我們習慣性在每句話後加插meh 和kok感到很奇怪。
許柳青: 
檳城的特色華語是有一點點福建腔,這就像台灣有台灣國語(即台語口音華語)。比較特別的可能就是檳城人講華語時會加插一些方言,語法用詞上有點不同,像他們習慣說“吃到完”(把它吃完)、“走先”(我先走)、“你喝咖啡了沒有”(你喝咖啡了嗎)等。
我在審改新聞上,新聞會出現的用語也有這種問題,這是因為受訪人甚至記者已習慣這麼說話,但情況不嚴重。我建議大馬華語規範理事會與時代並進,在網上設定本身的線上辭典,讓國民可以直接從那裡查詢當局所規範的華語用詞。該會也可以把本身華語規範設定和一些
中文辭典結合,不必老是跟著別人的腳步走。
#


呂輝學
“如果對方教育程度不高,連說正確華語都成問題,你怎麼要求他使用規範華語。假如對方受過良好教育,那又另當別論。而且,每個人在不同場合有不同身份,當你在和朋友興高采烈談天時,你還怎麼顧得甚麼規範華語。所以說,規範華語也要看對象,需要和場合。”

李冰玲
“本地華語混加方言雜質的問題並不只發生在檳城,中南馬也一樣。唸大學時,我的中南馬朋友對我們檳城人愛在每個句子後以meh 和kok做句號感到驚奇。我也覺得那些中馬同學喜歡用“得意”來形容事物可愛的說法感到無所適從。”

許柳青
“我到台灣留學時,才知道規範華語對大馬人帶來的沖擊。原來,一些本地用語在當地根本無法讓人聽懂,還成為笑話。不過我們這些僑生懂得簡體字,又對繁體字不陌生的本領,卻是台灣學生所沒有的。這點是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優點。”


延伸話題:
信手拈來以下幾個生活中的常用語,想想看它是不是已經成為諸位日常華語詞匯的一部份?
規範華語 本地用語
---------------------
西裝 大衣
身份證 登記
執照 禮申
外國人 紅毛人
咖啡 口羔 呸
菜市場 巴剎、萬山
支票 仄

華語教學豐富的呂輝學從來不把規範華語的框子套在身邊人的日常對話中,他知道那只會讓自己不舒服,也可能引起對方反感。對學生有要求的李冰玲,會制止他們創作無厘頭詞句及盲從娛樂新聞術語。難忘在台灣留學期間留下“馬式華語”笑話的許柳青,仍在努力適應檳城華社的方言環境。
他們對規範華語的一致立場是; 該規範時規範,該方言時不妨方言。要人人引用規範華語,前面的路還是很漫長。

台長: klc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29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