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身心靈健全的孩子第一講
專家: 王夢蓓
在小事上忠心──太早或太晚均不宜
邁向成熟的第一步
要養育一個成熟負責的孩子,必須在小的時候從小事訓練起,時機成熟了就要立即提供訓練,太早或太晚開始都將使得孩子沒有照顧自己,服務他人的能力和心懷。
從小看大
自小若培養了負責認真的態度,長大成人以後自然也熱愛工作,積極學習,不斷要求自我成長,對自己的行事為人勇於負責,容易適應變遷,不疏忽細節並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邦妮麥庫勞和蘇珊曼森在合作的書中─鼓勵孩子做家事401妙招,他們提及"孩子在18歲以前,有32,234小時接受父母的督導,,培育,但只需2,100小時即可取得學士學位....家庭生活所提供教育孩子的時間是大學生活的16倍之多。你是如何利用這寶貴的時間呢?
一個從小啥事都不做的孩子,不會成為一個積極做事的成人,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向來是"只要你好好唸書,家事不用你操心"。但是我們是否想過,在這樣唯我獨尊,幾乎享有特權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成年之後是否能面對現實生活中的要求和挑戰?即使他上了長春藤的名校,SAT考了滿分,GPA有4.5或更高,但是在"一山還比一山高"的芸芸眾生中,您的寶貝是否經得起教授無情的批評指教?他是否能在洗衣服,煮飯,打理生活中其他細節之餘,仍有足夠的精力和自尊學習並處理社交生活?
一個有自信心的孩子不只心裡覺得自己好棒,他也必須在生活的各層面體會到"自理"的滿足與快樂。從小接受生活中各方面的訓練,體會工作中的樂趣的孩子,才能在人生的馬拉松中取得最後的勝利。那麼,父母親該如何做呢?
一般二歲到五歲間的孩子都有二個明顯的特徵:
1. 他們喜愛規律的生活,
2. 喜愛享受「我自己會作」的能力感。
如果做父母的順勢推舟,配合這個年紀「愛幫忙」的天性,便可從小建立負責任的好品格。我喜歡在天氣好的下午洗車,享受溫暖的陽光,也在沁涼的水中嬉耍,那種自由的感覺幾乎可比擬一節令人滿意的心理輔導。老大兩歲時,常帶著她洗車,我洗車身,她洗車輪,順便玩肥皂泡泡,捲起小袖子,揮舞著藕節般的小臂,露出兩截小胖腿,光著腳丫站在滴水的車旁,渡過數不清愉快的下午。她現在17歲,常常洗自己的車,自得其樂。我的鄰居看在眼中,不解地問我:「為什麼我的孩子不愛洗車?」我笑笑,腦海裏浮起了15年前我們母女洗車的溫馨畫面。
二歲到五歲的孩子能做些什麼呢?下面的建議可供參考。當然,學徒式的教育需要師傅面面相授。你的孩子需要先看你做,再由你看他做,並給予鼓勵和忠告,邊玩邊學,一生之久,永誌不忘。
2-3歲
開始自己穿衣
由大人協助拉齊床單
撿起玩具
掛起衣服
把髒衣服拿到洗衣間
疊毛巾
倒輕型垃圾桶
抹灰塵
把碗盤放到水槽﹝可借助小凳子﹞
餵小貓、狗
幫助用紙巾擦拭潑液
擦塑膠餐具
掃地﹝小掃帚﹞
拿報紙
幫忙收拾客廳
4-5歲
穿衣
疊床
收拾碗盤
擺桌子
拿信件
抹灰塵
澆水
在廚房幫忙─攪拌,撕沙拉葉子,擦餐具
幫忙拿市場買回的東西,並放入冰箱
幫忙掃落葉
掃地
擦地
將乾淨衣服收到衣櫃,髒衣服放入簍中
將乾淨衣服分給家人
把髒衣服根據顏色分類
沐浴完掛好毛巾
6-12歲
疊床
照顧寵物客─清洗籠子,餵食
簡單炊食─參照簡易食譜
準備學校午餐
幫忙做院子
幫忙洗車
洗衣、晾衣、疊衣
吸塵、掃地、拖地
收拾房間
洗碗收碗
徹底清潔浴室
掃葉子、鏟雪
拔草、澆花
使用洗碗機
倒垃圾
換床單
熨燙衣服
13歲以上
以上所有事,加上
換燈泡
換吸塵器袋子
清理冰箱
清洗爐灶、烤箱
準備一餐飯
列出買菜單
買菜
簡單縫紉、修補衣物
修剪草坪
洗車、打蠟
維修腳踏車─上油、輪胎打氣
簡單油漆
記住,孩子第一次做的時候一定讓你心驚膽跳,捏把冷汗,並且要比你自己做花上更多的時間。去訓練一個身心平衡發展,愛自己愛別人負責任的好孩子,豈不是為人父母者最大的安慰和盼望?一回生,二回熟,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Michael Jordan 也不是一夜之間就成了籃球明星。趁孩子小時,把握每一個可塑造的機會,等他到了青春期,你便可享受辛苦的成果,這絕不是癡人說夢,值得一試!
培養身心靈健全的孩子第二講
社交技巧──與人合睦相處和處理衝突
邁向成熟第二步
每一個孩子都必須具備與人合睦相處和處理衝突的技巧,而這項訓練工作必須始於在家中和父母及弟兄姐妹的關係。
從小看大
在這方面有訓練的孩子具備能力與外人相處,包括各式各樣的人,並能欣賞每人的獨特性。
這些孩子也學會表達自己感受(不僅是意見!)的能力,能夠提供別人意見,並接受別人的批評指教,洞悉並善用肢體語言,尊敬別人,對人友善,彬彬有禮,用健康,直接,積極的態度有技巧地面對並化解衝突。
俗語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孩子與生俱來的墮落天性使得他們自小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以圖自己舒適方便,不顧及別人感受。
父母必須按著聖經的教訓教導孩子"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4)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心懷是社交技巧的重點,而它的起點是在家庭生活中與家人的相處。
每個孩子都必須在家中學習在愛中服事家人,和犧牲奉獻的精神。我們彼此服事,不是出於無奈,乃是出於愛。我們的家是屬於我們的,孩子雖小,卻也能藉著簡單的服務項目參與家庭生活,並從其中體會歸屬感和對彼此的感激。
一些實際可行的事包括:
當有人潑灑了果汁,摔壞了東西,家人提供幫忙──「讓我和你一起收拾!」
而不是大驚小怪──「你看你,又給我找麻煩。」
母親在廚房忙碌時,一起來幫忙,不要一直問「她您要我幫忙嗎?我該作什麼?」有的母親被你這麼一問,反而心慌和手忙腳亂,學習仔細觀察別人的需要,並提供適時的幫助。這是做別人的好朋友的很重要的一項特質。
我記得小時每當我問母親「要我幫忙嗎?」她總是很有智慧的回答「你有眼睛可以自己看。」我發現只要我真的用眼睛環顧四周,並不難發現可以用的上我的地方。這個經驗和訓練幫助我日後在心理輔導時,能敏銳的察覺,體會受輔者的需要。
每個禮拜,從盤中抽出另一位家人的名字,並在該週暗中做一,二樣體貼他的事。一週結束後,圍繞在晚餐桌上,大家輪流談論被人關愛和服事的經驗,並猜猜那天使是誰。
為家人預備一份備忘錄,上面寫著"本週我曾為愛別人如此做",幫助孩子記錄他們服務別人,以具體行動愛人的事項,並於一週結束時分享。
一起去關心社區探訪老人院中的孤獨老人,去動物收容所看望小動物,為流浪漢煮食,為生病的鄰居送飯,寫張慰問卡‧‧‧使我們的愛心可以擴大到家庭以外。
除了學習與家人和睦相處以外,孩子也必須學習與外人相處。如何造成第一個與人接觸的好印象是第一要務。你是否與他人做目光接觸?是否在適當的時候與人握手寒暄?你的孩子是否知道如何應對進退,並與人做初次談話?
客人初次來訪,不管是大人或小孩,你的孩子是否知道待客之道?適當的稱呼對方「叔叔好!」,「阿姨好!」或「老伯伯好!」,「奶奶好!」現在的孩子也許有很高的GPA或SAT成績,也是電腦遊戲的高手,但在人與人的交往上卻非常生澀,甚至無禮,目中無人,這種態度帶到他們成年以後的工作環境中,婚姻中,很可能導致許多不愉快的後果。
除了應對進退的禮儀,父母必須在家中持之以恆的要求和訓練以外,還有飯桌禮貌需要父母指導和培養,中餐和西餐的禮儀不同,在美生長的ABC們,兩種都需要學習。
中餐禮儀─
大人主人先啟動筷子,孩子才可能跟進
不宜在盤中翻攪自己喜愛的菜餚
以碗就口,而非以口就碗
正確拿筷子的方式,端碗的方式
不玩筷子
良好坐姿,雙肘不宜佔據鄰座等
(可參考其他禮儀書籍)
西餐禮儀─
不論正式或非正式的場合,刀叉由外向裡使用
攤開紙/布餐巾搭在腿上,切勿用餐巾渻鼻涕
等到大家的食物都到齊才一同進食
切忌舔刀叉
如不喜歡傳到面前的食物,說「謝謝,我不要。」或拿少許以示禮貌
不可雙肘倚在桌上
說「請遞給我胡椒。」不要站起來拿或伸長手臂去拿
(參考Service Efiquette by Oretha Suants)
電話禮貌也是屬於需要父母教導的範疇,當接聽電話時,孩子要知道適當的回答,有禮貌卻不多透露不必要的細節,說「請您等一下。」「哦,媽媽不在,請問你是哪一位?」「請問你要留話嗎?電話號碼?您的大名?」然後放下電話去叫家人,或記下訊息並記得傳給家人。
當打電話給人時,要先報上名字,「哈囉,我是林小明,請問Lisa在嗎?」如果認的出對方聲音,必須稱呼對方「哈囉,蔣叔叔,我是...請問...在嗎?...謝謝。」
這些看似繁文褥節的小常識和禮貌,一旦成為了習慣,在孩子成人後的社交生活中是他們成功和受人愛戴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處理衝突和化解衝突是社交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環。最好和最初的學習環境就是在家中。父母親要學習給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空間,不要太急於介入並仲裁,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指導,示範正確的方法:用平和恰當的字眼道出心聲,並告訴對方自己的期許,聆聽對方的心聲,注意字裡行間對方真正的心意,用話語達成妥協,並/或尊重彼此的不同,不做人身攻擊,分清人與事。
最重要是用愛心包容彼此的不完全,尋求和睦和饒恕,家庭生活提供了無數方便的練習機會,父母要有耐心的教導並以身作則,學習更多更新的字彙和表達方式,用在自己的人際關係中,並傳遞給兒女。
培養身心靈健全的孩子第三講
邁向成熟第三步
每個人都有一個住處,我們也必須知道如何收拾打理,好讓住在其中的我們和家人都得到滋養和供應。
從小看大
培養井井有條的氣質和組織事務的能力;能在適當的時機重整秩序;能按步就班地完成一項工作;能在生活中維持一定的規律性。
在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初,由於婦女解放運動的呼聲高漲,女性意識的覺醒和抬頭,許多女性開始追求學業與事業上的表現,於是「走出廚房」成了新女性的標誌。傳統的角色被棄絕不說,甚至連「家庭主婦」的頭銜也成為〝落伍〞與〝趕不上時代〞的同義字。
可是,在開罐頭、買外賣和去速食店解決民生問題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廿一世紀的年青人過度肥胖者數字日益增加。家庭生活乏善可陳,甚至不存在。離婚率上升,親子關係疏遠,大家都喊壓力太大,生活步調太快。讓人不得不懷疑這許多現象是否和媽媽走出廚房有關。
再加上現代科技的進步,年輕的一代雖不致飯來張口、茶來伸手,許多溫馨的人際互動卻被搖控器、按鈕所取代。為了挽救我們的下一代不致成為凡事倚賴別人的人,在家庭生活中我們必須要教導一些基本的「生存指南」,也可謂生活的藝術,以俾孩子長大成人時,不僅能經營管理自己的學、事業和生活中的所有雜事,也能靈活運用這些技巧,成為別人的祝福和幫助。
§談採購
這裡所要教導的是食品雜貨的採買,而非奢侈品的採購。前者教導秩序和理財,後者則不教自會,所以不在話下。
1. 在出門購物以前,讓孩子幫忙檢查存貨,包括冰箱內和櫥櫃內的。有一位母親一星期採買一次,若你在第六天去她家,你將發現冰箱內幾乎是空無一物,尤其是冷凍層,絕沒有一週以上的肉塊,不僅看起來賞心悅目,又清潔,她的家人也總是吃新鮮的食物。
2. 有人喜歡在冰箱上貼個紙條,每當某一樣東西需要添購時,便加在該紙條上。
3. 也有人把這星期該買的東西寫在信封外,信封內則放折扣卷。根據條子所列的去採購的好處是省時省錢,也可避免一時衝動買了不該買的東西。另一好處是可依單子上的項目,分派年齡較大的孩子分頭去拿。
4. 關於使用折扣卷則要注意,不要因為有折扣卷而買你從來不買的東西。唯有把折扣卷使用在平常必購的項目上,才能真正達到省錢的目的,不然就上了商家的當,一時興起買了也許永遠不會用到的東西。
──小建議
把買菜的收據留下,一個月之後拿出檢討。一方面討論學習,如何能更精簡實惠,一方面可以做為預算下月飲食費的參考。
在剪折扣卷的同時,可以發展學前孩童大小肌肉的運作,也可訓練大孩子的算數能力,並教導他們做好的理財專家,可把用折扣卷省下來的錢奉獻給教會,或積攢足了捐給慈善機構。在購買時,教導孩子比較單價,而不只是看價錢。
有時數量多並不見得划算,要考慮家裡人數和消耗的速度。三磅香蕉九毛九對一家四口也許划算,二口之家卻嫌太多,吃不完變壞丟掉反而可惜。不如五毛買一磅,單價雖貴些,卻可物盡其用,而且適得其所,不致讓香蕉成為精神負擔。
§談烹調
廚房是家庭的心臟地帶,試想家人圍繞在桌旁享受一頓熱騰騰的餐食,是一幅多溫馨的圖畫。烹飪的工作不必完全落在母親的身上。不論母親是上班族與不,全家都應該參與飲食的預備。
在廚房一起工作不但可製造談話的機會,學習彼此幫助,見機行事,並可以發揮個人的創意,強化關係,提高同舟共濟的一體感。對於鞏固家人關係,實係不可或缺的要素。
我的孩子小時常被指派做我的「下手」,「二廚」。在四、五歲時,就利用他們愛幫忙﹝搗亂﹞的天性,適度地分派一些無關緊要,卻可勝任的工作,譬如站在小椅子上和母親一起清洗蔬菜、水果,用塑膠小刀切香蕉放在水果沙拉中,把葡萄乾放在沙拉中或麥片中,把洗好的葡萄放在不同的小碗中端給家人等。
要記得,一旦錯過了學習的「窗口」,到了孩子大了再要求他們幫忙就很困難了。
等孩子稍大,便可協助計劃一週的菜單,也可幫忙寫下每一道菜所需的材料,等上市場買菜時,便可分頭去拿。一些基本的菜餚就可偶爾由大孩子來準備。蛋炒飯、排骨湯、雞湯、炒青菜、炒蛋、涼拌菜中可加入那些佐料和配料,孩子們在廚房中看多了,自然就熟記心中,等必要時,稍加指點,就可以八九不離十了。
記住,要教孩子一些生活上的技能有一定的步驟。先從我做你看開始,第二步是你做一點,我做一點,第三步是你做我看,最後一步是你做我評估,在過程中不斷地鼓勵、示範、解答,並容許錯誤和髒亂的發生。
§談洗衣
有人笑說洗衣服的工作好比上帝的愛──是永不止息。這項工作可從小時便教起,只要孩子會認顏色,便可從疊襪子學起。只要能將襪子配成對,便算大功告成。下一步是學習把髒衣服分門別類,淡色和深色分開,裡衣和外衣分開,放在不同的簍子裡以便母親清洗。
我的孩子小時的工作是幫我將量在量杯中的洗衣粉倒在洗衣機中,再望著泡泡的形成,我們母女在旁拍拍手,祝賀他她倒洗衣粉成功。雖是小事一樁,孩子卻體會到工作中的樂趣。學好了將衣服分類之後,便可學習操作洗衣機,知道該放多少水,洗多少衣服,在數學上,這叫「估計」,也是一大單元,能從生活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更能增加學習的動機。
如果您要節約能源,又有時間,甚至可在週末教孩子晒衣服,學習過勤儉的生活。在學習晾衣服的同時,也體會程序帶來的喜悅。看到衣服一件件平整地晾在繩上,體會堅持到底的成就感,也訓練有始有終、耐心克服困難的美麗特質。在日落時,收取晒乾香噴噴的衣服,也是「延遲滿足」的獎賞。現代人的孩子在科技化的生活中,已喪失了這種單純而深刻的美感。不齒體力勞動,以致心志也頹喪,只想享受,不願付代價,這種懶散的習性,實在令人憂心。
§ 談清潔住所
孩子小時,我們事必躬親,他們長大時,我們忽然發覺他們的房間像豬窩,每天為了叨他們收拾房間,都會引起親子間很大的磨擦。那麼我們是否該在他們小時候從小事上激勵他們和母親一起清潔,在不知不覺中,逐步讓他們負起清潔自己房間的責任,替母親代勞呢?
二歲的孩子可以把枕頭擺正,將小動物玩具擺在床上;四、五歲的孩子可以把床罩拉直,甚至可吸塵房間的中間,挪動椅子,拾起玩具;再大幾歲便可收拾書架,抹灰塵;到了五年級,便可獨立清潔自己房間。
在此所謂的清潔是為基本衛生的考慮,以及每天生活運作上的平順,並不指專業般的清潔和近乎潔癖般的標準。每家根據自己的生活型態和整潔標準,訂下大家都認可的規則,持之以恆地去做,經年累月下來,必能成功。
記住,孩子的標準和大人不同,所以要先將目標定妥,最好開家庭會議來決定,做母親的有時要學睜隻眼,閉隻眼。為了整潔大傷和氣,實在不值得。為了幫助孩子具體地感受整潔的好處,不妨來個「手術前」、「手術後」的比較,較戲劇性的作法是用拍立得照下整理前後的照片。更平易的做法則是站在房門口,欣賞整理後的美觀,並指出做好的事情,譬如衣服都掛好,書都排好,地上沒有紙屑等。
訓練要從小時候從小事情做起,剛開始時要不怕麻煩,耐心地示範,記得先苦後甜的道理。等孩子大了,便可擴展到替家裡清潔浴室、廚房、甚至院子。想到這裡,豈不值得我們多花點時間,在他們小時候訓練他們這些技巧了。等到他們離家上大時,已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年輕成人。在生活的打理上成熟老練,才可以將精力放在求學和社交生活中,不但自己駕輕就熟,也可以服務別人,自己快樂,周圍的人也蒙福。
培養身心靈健全的孩子第四講
─ 安全又快樂的童年 ─
邁向成熟第四步
人生像是一個汪洋大海,充滿了許多不在預期內的事,然而我們的孩子卻需要安全地行駛在其中。
從小看大
培養孩子下列舉一反三的能力(Transferrable Skills):
1. 避免不必要的冒險
2. 評估環境是否安全
3. 事先計劃的能力
4. 臨危不亂,應變措施的能力
看著孩子把小腳踏車上的輔助輪子拿下來,自信地騎在真正的腳踏車上時,父母和孩子都體會到成長的喜悅。但成長也帶來許多驚險鏡頭,以及困惑和恐懼,例如:毒品、藥物、酒精的氾濫和幫派組織的猖獗,身為父母,我們有責任教導孩子在這樣一個多變不安的世代,不但能保護自己,又能愛人如己;信任值得信賴的人,但又不致於盲從附和。這項艱鉅但絕對必要又值得的任務是責無旁貸的。
§教導孩子知道有關本身的資料,但不隨便告知他人。
學前的孩童就可以開始教導他們姓名、家人的姓名、住址和電話等基本資料。為了使這個「基本動作」不致於顯得枯燥無味,我們也談及家人所屬生肖,並比賽記憶家人的生日。
一旦記住了這些資料,下一步就要教導他們不輕易不加選擇地告知所有的人。原則上,對學前孩童可告訴他們當父母在場時,他們可以自由與人對談,但當父母不在場時,他們不應與任何人攀談。等他們年紀漸長,判斷力更強,責任心更大的時候,父母可從旁協助,重新定規。
§行路須知
─ 走在人行道上。
─ 過馬路要遵守交通號誌,並走在穿越道之內。
─ 確定左右無來車才穿越,並快速通過。
─ 切忌在停車場奔跑,尤其要注意本來停妥的車子,一旦亮起煞車或倒退燈,便要止步或繞道而行。
這些看似簡單的安全規則,卻需要不斷地練習才能做出最好的判斷。尤其是過馬路一項,何時才是安全,需要不斷地訓練、討論、講解,才能成為孩子真正具備的能力。
§騎腳踏車須知
別為了省錢買太高的腳踏車!
如果你的寶貝無法坐在車上,而又能一腳平踏在地上,則這部腳踏車太高了,不安全!記得重的腳踏車較易掌握平衡;輕的,多檔車雖更快,但是只適合技術更純熟的大孩子。另外:
─ 交通規則比照其他車型,最主要的是靠右行駛,我們有時看到騎腳踏車的人逆向行駛,那是錯的。
─ 記得戴頭盔。
─ 儘量不要夜間行駛。如果勢在必行,要在車上裝上反光的裝置,並穿上會反光的衣著。
─ 提醒行人「左後方有自行車!」
─ 在自行車上用膠帶黏上些銅板或把行動電話裝在袋中,以備不時之需。
─ 若怕遺失,請在停放後上鎖,孩子多半喜歡對鎖。
─ 教導簡易維修知識:如何打氣,為煞車上油,處理脫鏈等。
§練習口述路線
下次與孩子出門時,不妨假裝不認路,讓孩子告訴你該在那個路口轉彎。若要繞道,是否有另一路徑可走。我有一次送一個初中生回家,由他指揮我左轉右轉如何到他家。好幾次我們要急轉彎,甚至差點開過了頭,只因為他沒有足夠的訓練口述回家路線。你的孩子要會給類似下面的指示:
「下一個路口叫Marengo,請右轉。」
「過了下面一個紅綠燈,請換到左線預備在Marengo左轉。」
「開到巷子底右邊倒數第二家就是我家,門牌號碼是110。」
「Stop sign那裡請右轉。」
「請開慢一點,我家快到了‧‧‧左邊藍色房子白色窗戶就是了。」
還有要對送他們回家的同學父母說聲「謝謝!」
§如何處理緊急狀況
在教導孩子處理緊急狀況以前,我們先要教他們辨別情況的嚴重性,以下的狀況那些是應該告訴父母、鄰居或打電話給911呢?
─ 玩伴摔跤,膝蓋擦破皮
─ 玩伴摔跤,頭部大量出血
─ 鄰居有隻狂吠的狗
─ 有人嗆住不能呼吸
─ 廚房爐頭上有小火
─ 某輛汽車在你家前猛踩煞車
─ 有人企圖強行進入你家
下一步就是教導孩子如何處理不同的緊急狀況
◎911
和年幼的孩子練習打911,並在電話中報出自己名字和住址。並告訴他們除非對方告知可以掛上電話,否則不要將電話掛上。若是火警,要儘快到室外等候救援,其他狀況下則待在家裡等候。
◎使用急救箱
家中應備急救箱,並向孩子解釋如何使用。
─ 擦傷:用清水、肥皂洗淨,貼上膠布。若傷口較大,並流血,用一塊乾淨紗布蓋住並局部施壓止血。
─ 骨折或扭傷:送醫處理。
─ 蟲咬、蟲螫:如果看到刺,將它拿出,用清水、肥皂洗淨,冰敷防腫。
─ 輕微燙傷:立即用冷水沖洗,以降低皮膚表面溫度,擦少許消炎膏以防發炎,切勿用油或醬油抹在患處。
─ 鼻血:坐下,上身略前傾﹝以防鼻血流向胃部﹞,局部加壓止血,捏住鼻樑兩部凹處數分鐘,暫用口呼吸。
§使用電腦須知
電腦世界提供現代人無止境的資訊,但電腦世界也充斥著有害我們心靈的各樣污穢,更不幸的是有許多商家機構甚至個人,企圖用電腦的媒介利用天真無邪的孩童’戕害他們心靈奪走他們的童真。身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做呢?
首先,孩子不應隨時想上網就上網。年紀愈小,上網的時間也相對的要愈短。電腦也不妨放在大家進出可看見的地方。父母也有權偶而抽查。在網上聊天的時間也該有限制。並要詢問他們聊天的對象是誰,若不熟信或說謊被查,則失去使用電腦上網的特權。根據伊利諾州Criminal Justice Information Authority提供的資料,你的孩子若有任何下列現象,您就該提高警覺,甚至採取必要行動了:
─ 孩子上網時間過長,尤其在夜間
─ 孩子接受色情資料
─ 不認識的人打電話,或電話帳單上出現陌生的號碼,甚至外州電話號碼
─ 孩子收到來路不明的信件、禮物、包裹等
─ 孩子動作鬼祟,你一踏進房間,他就更換網址或網頁
─ 孩子不願參與家庭活動,寧可在屋內上網
─ 孩子用他人的名義上網
§在公共場所
告訴孩子一家人出遊時,不論是室內戶外,都不可擅自離開到父母親或隨行大人看不見的地方,特別在轉角處,必須在大人視線之內才可轉彎,並預先講定,若有走失的現象,該到那裡集合。
◎公廁安全
告訴孩子使用前,先要沖水,並記得洗手。至於幾歲的孩子可以獨自去公廁,則見仁見智,有的父母堅持孩子不可單獨去公廁,好在不少大型公共場所已開始設有所謂「家庭式公廁」,顧名思義,全家人可共同使用一處公廁。
有的父母認為只要不太擁擠,即可讓五、六歲以上的孩子自己進去,而父母親在外等候。
◎在餐館的禮貌及安全
如何能全家人一起上一次館子,享受一頓輕鬆可口的晚餐,是許多有年幼孩童的父母親頭痛的一件事。的確,當孩子年幼時,我們的標準要稍微降低,先帶他們到麥當勞等大眾化的餐館,等到孩子年紀漸長,練習好該有的禮節,並且知道在公共場所如何應對進退時,便可慢慢帶他們到不同的餐館。
若家裡有學齡前的孩童,最好在出門以前便講好規矩,一旦有違規現象,如吵鬧、擅自離席、亂跑、爬或站在椅子上,則父母之一必須暫且犧牲,帶孩子到外面或車上安靜等候。
如需起身去洗手間,必須由父母陪同。隨身準備書本,畫冊及玩具,以便孩子在上菜之前消磨時間。最好不要在出門前或路上餵飽他們,否則菜來了,他們不餓,便會不耐煩而搗蛋。頂多帶些水果,如切片的蘋果,可以稍微分散注意力,又不致很快填飽肚子。
如果吃得杯盤狼藉,地上慘不忍睹,便要儘可能撿起地上零碎食物。對稍大的孩子便可解釋小費的含意,感謝服務生的辛勞。
養育一個身心靈健全的孩子要花費父母親大量的心血和時間。在今天快步調繁忙的社會中,對父母親的確不是易事。有許多生活上的細節,看似瑣碎無關宏旨,但卻構成孩子成長以後優秀的品格。
要使孩子能愛人如己,又敬畏上帝,除了父母盡心竭力不斷學習、成長與改過之外,亦需有朋友相互提醒、支持與鼓勵,每天尋求上帝的智慧,祈求厚賜百物給我們的上帝與我們同行。
培養身心靈健全的孩子第五講
─ 管理時間:善用一年24/7/365 ─
邁向成熟第五步
人生有限,我們應當善用時間
從小看大
培養孩子下列舉一反三的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
一個在管理時間上成熟的孩子會善加利用時間,計劃並如期完成課業或工作項目,隨時彈性地調整事情優先順序,設定合理目標,定上合理的時間表、工作進度表,並在以後成人的工作世界裡,展現作事俐落當機立斷的本事。
時間是一項可貴的資產,身為父母的人希望孩子們珍惜它,而不要揮霍它,但我們也希望孩子們能品嚐生命的每一刻,而不致於虛度一生,讓寶貴的時間從指縫中溜走。這拿捏的藝術,實在是對為人父母者的一項挑戰。
現代人的家庭生活可用「忙」一字以概括,心理學家John Rosemond 曾說:「抓狂的家庭生活失去它的重心,家人不再能享受親密的關係,孩子也無法在從容溫馨的環境中長大,以致價值觀的傳遞特顯困難。」曾有人說,魔鬼若無法使你變成壞人,他就會退而求其次地使你變得很忙。我們的社會似乎將忙碌和成功混為一談, 在「我忙死了」的後面,我們似乎可以聽到說話的人沾沾自喜,引以為榮的心聲。為人父母者不得不在這方面要提醒孩子別受了迷惑掉入「忙」就是「棒」的陷阱。
§珍惜時間
上帝非常公平給我們每一個人一星期七天,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我的孩子有一天好奇地問我:「媽媽,我每天都覺得時間不夠用,布希總統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呢?為什麼24小時好像只有10小時那麼短?」我們必須能善用時間,才能教導我們的孩子也能善用時間。
你的生活中那些事是值得你花時間的呢?在誠實地回答這個問題之後,再看看你每天是如何在分配使用時間的?這番自我評估可幫助我們看出自己是否只是喊喊口號,而並沒有身體力行。如果你說你的家庭值得你花時間,但你每天卻少有與家人相處的時刻,那麼你的言行之間便有差距。如果你說運動很重要,卻從不花時間運動,則很難令人信服。
你知道嗎?根據瑪利蘭大學研究員Karen Levine的報告,1995年的人平均每天比1965年的人多一小時的空閒,那麼這空閒的時間都到那兒去了呢?原來這些空閒時間都是短暫的,這裡一點那裡一點,空檔僅足夠瞄一會電視,去買點東西,但這兩項佔據現代人最多時間的活動,卻使我們更累更失望,慾望更高,它們不但不能提升我們心靈的品質,反而使我們變得俗不可耐。
那麼有解決的方法嗎?也許你曾夢想有一天日子可以慢下來,但朋友們,時間的轉輪永不會停下來等我們,應該學習慢下來的是我們的頭腦和心靈,那使日子飛快地在我們身旁逝去,仍可以把握和享受,體會每一天當中的片刻。即使在每天一成不受的瑣事─如接送孩子,洗衣煮飯當中,我們也可以訓練我們的頭腦放慢步調。利用這些不須太花腦力的片斷沉思、默想、禱告、感謝。當然,這是需要付上練習的代價的。
你上次是什麼時候專注於一件事,而且享受其中的每一時刻?
有多久沒有注意到孩子臉上燦爛的笑容?
是否駐足注視路旁一朵小花上晶瑩的露珠?
也許好久沒有細細品味女兒長髮在陽光下的亮麗?
這些片刻都一去不復返,如果我們不珍惜它,我們的孩子很快也將失去這品味人生的能力。
§教導孩子明白時間的概念
孩子在年幼時並沒有時間的觀念,他們的日子是由大人為他們組織的,在每天輕鬆卻一致的生活中,孩子逐漸体會時間像一條河,慢慢地,卻不停地往前流動。一個有良好作息的嬰孩知道,當他被抱起時,下一步通常是餵奶和換尿布。稍大以後,他知道刷牙洗臉之後就是早餐時間,這般輕鬆卻可預測的安定的生活,不但給予孩子上了有個時間的第一課,也為孩子帶來無比的安全感。
要注意的是越小的孩子的作息表要越輕鬆,但每天總要有起碼的活動順序,比如說:早上玩耍完畢接著就吃午餐,午餐過後通常小睡片刻;午覺過後看一下電視;爸爸回來不久就吃晚餐,晚餐過後大家一同收拾餐桌,然後和爸爸親熱下下,接下去就是洗澡、講故事、睡覺。通常在這個階段結束前五分或十分鐘,可先給孩子預警:再過五分鐘我們就要去洗澡了!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順利進入下一階段而不必吵鬧。
一天之內該有的活動順序一旦成為習慣之後,就可以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有關星期的概念,比如說星期一、三去公園,總在談話間提起星期幾做什麼?使時間的概念成形在他們幼小的頭腦中。
下一步就是學習「月份」,你可以如此做:
1. 掛一份月曆在牆上。
2. 把家人、朋友的生日找出來並做上記號。
3. 找出重要節日,並讓孩子以畫圖貼紙來標識,如火雞貼紙在感恩節,聖誕樹貼紙在聖誕節等。
4. 每天在月曆上劃掉一天,所以已經過去的日子和未來的日子一目了然。
§學齡的孩子
孩子一旦開始上學就可以給他們自己的鬧鐘,幫助他們定好早上起來的時間。到了早上,就由鬧鐘負責叫醒他們,父母親不用插手,也不用生氣。告訴他們鬧鐘響了就得起床準備上學,逾時不候,並且說到做到,杜絕後患!
教導孩子守時,準時的重要性,並以身作則,寧可早出門早到10分鐘,而不要匆匆忙忙出門製造緊張氣氛。
有一陣子我的孩子向我求救,因為她自覺時間不夠用,心理壓力很大,我們便坐下來將一週的時間表列出,扣除上學、吃飯、睡眠、彈琴、吹號等必做的事項所佔去的時間,發覺其實她還是有足夠的空閒時間。我們從當中學到了一個寶貴的功課,那就是:我們有時候是心裡忙,並不是真忙,但心裡一旦忙亂起來,整個生活便顯得叫人透不過氣來。在那一席談話之後,她便能穩紮穩打,更妥善地使用時間,也許等到下一次她再感時不我予時,我們就又該坐下來重新評估生活內容,重新排列優先順序。畢竟孩子在長大,我們要一路上輔導,協助他們有彈性地安排,善用光陰。
你也可用下面的問題協助孩子評估他們對時間的安排是否理想:
1. 功課常遲交嗎?
2. 我是否常東晃西晃無所事事?
3. 是否常感時間不敷使用?
4. 是否花一大堆時間找東西?
5. 是否常等到最後一天才趕做長期作業?
6. 常遲到嗎?
7. 常草率做功課嗎?
8. 是否感到做每件事都很匆忙?
如果他的回答裡有二個以上是肯定的,那麼也許他需要父母幫助他更有效地使用時間,不妨一起看看以下的問題:
1. 最近幾次沒有妥善利用時間的結果是什麼?
2. 如果我好好利用時間,會有什麼不同的結果?
3. 我最大的問題出在那裡?〈要誠實,電視、電腦、發呆,和同學聊天都很費時。〉
4. 有何具体的步驟我可以採取,以改善情況?
如果父母本身做好榜樣,善用時間、不浪費、不透支、身教重於言教,孩子耳濡目染,再加上父母有耐心,有恆心地從旁輔助,假以時日,孩子必能成為時間的主人,在瘋狂的現代社會中,腳步悠閒、神清氣爽地走在人生康莊大道上。
培養身心靈健全的孩子第六講
─ 善用空間 ─
邁向成熟第六步
我們需要善於處理和利用我們所居住的空間,我們孩子未來的配偶和上司一定特別激賞他們這項能力。
從小看大
培養孩子下列舉一反三的能力(Transferrable Skills):
從小被訓練善用空間的孩子長大後更會珍惜他們所擁有的一切,特別是處理自己居住環境的能力。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爸爸來到我的房間,站在進門處很感慨地說:「希望你結婚以後我去你家時,能找到一個站的地方。」我雖然不能算一個十分整潔的人,但自認並不邋遢,心想爸爸言過其實,立志一定證明給他看,我未來的家一定是井井有條、一塵不染。
結婚生子之後,一回知道老爸要來訪,耳邊便響起當年他對我提出的“挑戰”,趕緊收拾地上的玩具、衣物、報章、雜誌、被子,希望當他踏進我家客廳時能有立足之處。曾經有一段日子,不停地收拾房子,希望自己的家窗明几淨,能像“美滿家園”(Better Home & Gardens) 雜誌中的家。可是保持不了多久,便發覺自己神經緊張,脾氣暴躁,心情惡劣,可憐的兩個孩子,在家也不得放鬆。於是決定把親子教條的融洽放在整潔的屋子前面,讓孩子可以有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窩”。
可是結果卻是慘不忍睹,不但不敢邀請父母來家小坐,住在“窩”中的滋味的確也不好受,又不願將來的女婿怨我,影響女兒將來的婚姻,終於痛定思痛,一了白了地找出中庸之道──既可讓孩子和大人輕鬆、自在地在家中活動,又可以在短時間內稍微收拾、招待客人和親人。這段過程花了許多心血,也常琢磨如何才能不偏不倚。孩子們若不被教導,一定不知道如何收拾他們的住處,再加上大人若一再嘮叨,卻又一再跟在他們身後收拾,則他們長大了,就成為上司、同事,以及配偶的頭痛對象。而且孩子若成長在一個邋遢的環境,習以為常,也就見怪不怪、舊習難改了。若從小學會自動收拾住處,將來和室友、配偶,甚至和同事相處,都不致遭人白眼,引人不願。
不要積存太多的東西
不管您是上班或全職的媽媽,你會發現當你在整理家務的事上越得心應手時,你就有更多的時間,心情和體力來做其他的事。要能有效率的處理空間的首要條件就是不能積存太多的東西。你的東西越多,你就勢必得花更多的時間去收拾保持。但耶穌卻提醒我們「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12:15)
現在的母親常有一個傾向,就是拿太多的玩具和衣物給孩子,抽屜塞滿了衣物,地上滿是玩具。想到要收拾,便心驚肉跳!如果實在不忍心丟掉或送人,不妨試試輪流將玩具收起。每一次只拿一些出來玩,隔一段時間再拿出來另一些玩具,如此也可以保有新鮮感。另一可行的辦法是,每當收到禮物時,比如耶誕節或生日,就必須先捨棄一樣舊的玩具,才能打開新的玩具。舊的玩具可以送人,或捐給救世軍(Salvation Army)。如此從小訓練孩子取捨的能力,也在捐贈的行動中,體會學習到節約,互補和施拾的情操。
至於衣物,可以給孩子預備一個大盒子或紙箱,我甚至用園丁裝樹葉的那種較厚的大塑膠袋,把不是季節的衣物整理出來。在換季的時候,拿出整理,孩子現在大了,這個過程更是興奮的時刻,也許可以互換衣物,或是驚呼「噢!我忘了我還有這件衣服!」把一些過時、不流行、太小的衣服再裝到另一塑膠袋中,捐給救世軍,防癌協會或退伍軍人協會等機構。
我家的原則是,你的衣物必須裝得進你的抽屜,衣櫃裏只可掛外套、夾克和表演的好衣服。要買新衣新鞋之前,我們要討論這是“需用”(need)或是“想要”(want)。需用的,父母付錢,想要的,自己付錢,不但學習善用金錢,控制自己的欲望,同時也不致有過剩的衣物,整理起來,太費事、費時。
另外一樣會堆積過剩的東西,便是從學校帶回來相片、作業、獎狀,projoct等有紀念價值的東西,我們也有盆子,有的可放在床底下,有的可放在房間角落。回到家只管往裏扔,等到盒子裝不下了,便坐下整理。因為過了一陣子之後,情緒因素便減低,可以更客觀地決定那些要留;那些要丟。父母千萬不可自作主張,丟掉孩子們的“寶貝”。那“寶貝”也許只是幾粒石子,幾張破紙,丟了卻讓孩子傷心一輩子。可是若過一段時間,讓他們自己,根據他願意花多少時間收拾、整理,來決定該如何去蕪存菁,父母不但不致“遭恨”,反而在這過程中,幫助孩子養成“壯士斷腕”、“快刀斬亂麻”般果斷,犀利的決定能力,不致拖泥帶水,優柔寡斷。
幫助他做個整潔的孩子
父母的要求和標準要合情合理,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的督導和指引,只要持之以恒,並以觀賞的態度矯正,鼓勵,在成長過程中,雖不一定能立竿見影,但孩子長大了,一定會不知不覺活出您的榜樣,要有信心!而且每個孩子天性不同,有的天生潔癖,你還得幫助他放鬆一點;有的天性不在乎,有藝術家的氣質,就得父母稍為截長補短,以不危害公共安全為原則,也就睜雙眼閉雙眼了!
‧裝置隨手可購得到的書架、櫃子、放書籍,玩具。
‧放一個髒衣簍在各人房間,髒衣服就不亂丟得滿地,只要每星期在洗衣日將簍子拿到洗衣間即可稍大的孩子應自己洗衣(第三講有說明)。
‧買個透明盒子,或在盆外貼上標簽,放些零散玩具,如巴比娃娃和車子,lego。不識字的孩子可用圖畫來標識。
‧用大ziplock裝拼圖,一次只許拿一個出來玩。
‧用小三明治塑膠袋裝小玩具,如彈珠,跳棋等,再裝入大盒中。
告訴孩子,在客人小朋友來之前先預備好可分享的玩具,不需要搬出所有家當,客人走前請小朋友一同收拾。若不能說動、說服或甚至央求小客人中幫忙收拾,則收拾的工作就落在他們自己的肩頭上。我發現這樣一來,不僅減少事後工作,也訓練孩子社交的能力,不怕請朋友幫助,學習如何用話語邀請並得到別人的合作。當然在開始時要教他們可用的話語、詞句,並在旁協助,作榜樣,客人走後,若仍有爛攤子,則在旁協助,但以孩子為主,告訴他若不能負責善後,便沒有資格享受朋友歡聚的快樂,三歲以上的孩子便可開始訓練。
“充公箱”的使用
準備一個大盒子,每天在清潔時間到了以後,便出動撿拾還在外面的東西,凡被收到“充公箱”內的東西,要等到星期六早上才能來認領。星期六早上便將“充公箱”內東西全部倒在一個大桌上或院子中空處。限時之內必須被領回放好,否則“充公箱”再出動時,該物品就永遠不歸還了。(這不是遊戲,所以您必須下定決心,不可出爾反爾。)
全家一起整理房間之後,我常帶著孩子站在房門口往內看,使他們可以欣賞一個收拾好了的房間,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並偶爾談談整理房間的好處。比如不必花時間找東西,而且自己引以為榮。不要忘記,孩子的房間以及家居環境是要讓我們輕鬆自在的地方,不要要求太高,製造不必要的壓力,等孩子離巢了,你還有大半輩子可以清潔你的房子!但教導孩子善用空間,整理居住環境也可幫助他們成為別人的好伴侶,好同事,同樣也是很重要的。
培養身心靈健全的孩子第七講
─ 住屋基本維修 ─
邁向成熟第七步
東西都是會壞的,如果我們學會些基本的維修技巧,我們就可以更加獨立而不需事事分程他人。
從小看大
培養孩子舉一反三的能力(Transferrable Skills):
培養孩子對學習 技倆的熱忱和不恥下問的精神;培養在遇到麻煩時鎮定自若的態度;並培養在困境中尋求解決之道的能力。
小時候外公有一陣子騎摩托車帶我上下學。有時摩托車壞了,我們便得修理。那時沒有拖車公司的服務,若不自己動手,我們就必須推著摩托車走路回家,而那不是一段短距離。記憶中陪外公換過無數次的火星塞。因為我是他唯的幫手,有時他顧不得我是女孩子,也必須教我一些常識,甚至讓我動手,所以我們爺倆可在天黑前回到家。沒想到這個經驗成了我的一個美好的回憶,甚至記得我懂得吹吹火星塞,好讓雜物不致擋住打火。那時非常引以為榮,以為自己是個會修理摩托車小孩!
外公的摩托車後座下方有一小工具箱,我對其中大小的工具瞭若指掌,因為只要火星塞一出毛病,我便要和外公修理。漸漸地從做他的徒弟變成做他的副手。如今倒要感謝火星塞,為我和外公創造了許多親密的時刻。
來到美國學習凡事自己動手,做了母親之後更是等不及先生下班,許多事必須當機立斷。這麼多年下來,自認學會了三個功課:
1.要有幽默感:正當你想蹺起二郎腿享受一下的時候,就會有什麼東西需要修理。用大毛巾吸乾浴室中由馬桶邊灌出來的水,雖不是什麼愉快的工作,卻製造了和孩子一起擰大毛巾的回憶。
2.要願意學習:有時候自己處理不了,一定需要請專家幫忙。這也成為教導孩子評估狀況的機會。
3.要願意求人:當事情超過我們處理能力時,要向外求助。如果因經濟困難,無法請人修理,不妨問朋友或教會的弟兄姐妹,向人求救並不是件可恥的事。
擁有自己的房子固然是件好事,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維修這房子的責任。縱使你向人租賃,房東或管理員不見得隨叫隨到,有些事自己知道如何動手,不僅省時省錢,也對自信心、安全感的提升頗有助益。試問您的孩子否知道當以下事件發生時,要打電話向誰求援嗎?
‧ 爐頭不打火
‧ 馬桶堵塞
‧ 聞到爐頭上溢出瓦斯味
‧ 燈不亮
‧ 洗衣機溢水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機會讓我們可以教導孩子有維修的常識。同時在處理問題的當兒,孩子也從我們身上學習到遇事不慌亂,沈著應付的態度。記得以前父親修理東西時,常叫我扶著梯子,雖然我的貢獻不大,但那份參予感卻讓我十分自豪,而且看多了也就懂得一些。從上螺絲到修屋頂,隨著年齡漸長,我都可以勝任。
十樣家庭基本維修
看看那一樣您和家人可以一起學習動手:
1. 教導孩子電力的危險性是頭一個課題
小時一停電就聽爸說:「保險絲燒壞了。」現在已少有家庭用保險絲,但每一個孩子仍應知道總開關控制盒在哪裏。而且知道當電力使用超過負荷量時,就會有“跳掉了”的現象,此時需要打開,其中一個開關一定在“開”和“關”中間,只需把它先完全關上,再打開就行了。當然,如果“跳電”的情況常發生,也許有太多的電器常在同一時段內使用同一線路,或線路有潛在的問題。您需要找位有照電匠來處理。
2. 家電用器不運作
首先拿出“使用手冊”。翻到後面“Trouble Shooting”一欄,逐項檢查。如果仍找不出原因,打電話給“售後服務”或該項所列800號電話號碼。
3. 水籠頭漏水
在找人修理以前,可先墊塊毛巾在水槽或用小桶接住水,毛巾可以防止水滴聲干擾睡眠!
若您願意嘗試修理,可將水籠頭型號抄下或拆下舊零件,拿到五金店請問專家。當然,在您拆卸之前請務必將水的總開關關上!大部分的時候,只是因為水籠頭裏面的橡皮環(washer)裂了,花點小錢買來換上即可解決問題。但拆、裝需要點耐心和常識。像是玩拼圖遊戲,沒有這份耐心的人只好去請水管工人了!提示手勁大的孩子,不要把水籠頭擰的太緊可以延長washer的壽命。
4. 水管不通
尤其是家裏女孩多,頭髮特別容易堵塞水管,預防勝於治療,提醒孩子洗完澡將頭髮撿除乾淨,每星期一次用二湯匙的小蘇打粉baking soda倒入出水口,再倒入半杯醋,然後開大熱水好好沖一次,如果還是不通,或許可以試試動手修理。
先試通馬桶的工具plunger用吸力原理,試將堵塞物弄鬆。也可將鐵絲衣架拉直,去出水口捅一捅,撈一撈。或可撈一些頭髮。再不然去買通下水管的溶劑,但千萬要讀好說明,有的溶劑會燒壞塑膠下水管,弄巧成拙。
若以上均不靈,試將總開關關上,在水槽下有一U型水管,放一個水桶接水,然後將此管拆下,比較新的住家多半用塑膠管,用手即可擰開,若是金屬管,則需使用鉗子。這些嘗試若都失敗,您就該打電話求援了。
5. 馬桶不通
通馬桶的工具plunger或可解決問題,若不能,請人來修理。
6. 馬桶水箱漏
有時只是把手卡住,教孩子來回按幾下。如果水不能裝滿水箱或有漏的現象,您就必須打開水箱的蓋子檢查,有時是水箱底部的塞子太舊了,蓋不緊,那麼您必須將水箱底的開關關上,沖掉水箱中剩餘的水,將塞子拆下換新的即可。有時是鍊子的問題或那裏折住,以致練子不夠長,塞子無法完全蓋住洞口,只要把練子的長度調整好即可。有的時候是黑球的問題,若有洞或裂了,則黑球無法浮起。
如果以上都不是問題,就需要請人了,周末請人可能貴些,如果可以等一下,則可以省些錢。
7. 填隙(caulking)
浴室中浴缸和磁磚接縫的地方,廚房水槽和地面接縫的地方是常見需要用“填隙物”的所在。當舊的“填隙物”裂掉或很髒時,可自行填補,但必須先將舊的拉址下來。有輕便的工具可使用,秘訣是要徹底清除乾淨,然後買支可以擠出填隙物的“槍“,將牙膏一樣的”填隙物“裝上,便可很容易控制地擠出適量”填隙物“,然後在未乾之前,用濕的手指將表面抹去,多做幾回,技術就會更純熟。
8. 油漆
雖然大部分的人現在都請油漆工來替他們油漆,但若面積不大不小,則可訓練孩子學習一些基本的油漆技巧。
*先要量好面積才好決定要買多少油漆。
*分辨油漆和水漆的不同─基本上浴室和廚房要用油漆。
*去舊油漆─舊油漆若有剝落現象,則需要磨平。舊的漆去的愈乾淨,新的漆就愈容易上。
*補洞、補縫和磨牆─有現成的補灰,將牆上有坑、洞、縫的地上補上,乾了之後,用磨砂紙磨平。
*用膠帶將門、窗邊緣貼上,並用舊床單或報紙舖在地上,把家俱暫時挪到室中央,用床單罩上,並向孩子解釋為何要有這一步驟。
*將大面積處交給年紀比較小的孩子,用滾桶來刷,較大的孩子則可學習用刷子漆。
*漆好底色之後,便可以用海綿切成不同形狀,沾上不同對比或補色的油漆,做些裝飾的圖形。
9. 掛圖畫、相片
要先量準才動手。告訴孩子不同重量的框子要用不同的掛鉤。有的小掛鉤只可懸掛一、二磅的小相片。大的相片、圖畫則需更牢固的掛鉤和釘子,並教導如何使用釘錘。
10. 換燈泡
以前有個房客,晚上還打電話請公寓管理員出動,為的只是換一個燈泡!希望您的孩子可以比她獨立!
為了安全起見,先將電源拔掉或電燈關上,注意燈泡的形式和瓦數。
有一個家是很大的福氣,同時也會有很多的責任。裏裏外外有許多需要維修,保養的機會,若能善用每一個工作的機會,全家一起動手,不僅可以製造出許多甜美的回憶,同進在積極、正面、愉快的環境裏,孩子也練就了一身的“工夫“,獨立生活必備的技巧在不知不覺中就裝備完全了,等到他們離家,去念大學或成家、或獨居的時候,不但不會成為別人的負擔,甚至可以幫助周圍的人,充份地享受獨立的滋味,做個充滿自信、得心應手的年輕人。
培養身心靈健全的孩子第八講
─ 錢、錢、錢,你知道如何善用嗎? ─
邁向成熟第八步
生活中許多事情都需要錢的運用。我們只有二個選擇:學習善用金錢,或任金錢來奴役我們。
從小看大
培養孩子下列舉一反三的能力(Transferrable Skills):
從善用金錢中,我們可以學會目標的設定和分辨輕重緩急,並學習自制的能力,學會保持一份個人的財經狀況表,活在預算中,利用銀行的各項服務,甚至開源節流的本事。
幾年以前,市面上開始出售一種兒童和年輕人穿的球鞋,鞋跟部份會隨著步伐閃亮。一雙鞋售價七十美元!帶孩子到街上逛一圈,做父母的壓力不知有多大。電腦、玩具、生活用品,不勝枚舉的奢侈品都在向孩子招手。
告訴孩子:「我沒錢。」他們竟然說:「到銀行去拿呀!」告訴他們:「你的東西已經太多了,不要再買了。」有時一路說「不買」,做父母的也的確需要很大的定力。這是一個鼓勵消費的時代,只要一出門,您就要面對許多的選擇。同樣的,孩子們也會感受到這種壓力。所以如何教導孩子善用金錢,而不致淪為金錢的奴隸,也是做父母很重要的一個任務。
對金錢的態度
我認為金錢是用時間換來的,是購買食物和生活中其他所需的工具。因此我讓孩子知道,只要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就可以賺更多的錢、買更多的東西。但是,既然我們珍惜全家人相處的時間,我的錢就不如某些人多。孩子們需要知道,世上有許多東西比錢、和擁有的東西更珍貴。要賺更多的錢就勢必得付上一些代價。如何做個明智的選擇,到底多少錢才算夠,實在是一個心靈的問題,除了在每天的生活中和孩子"活"出這樣一個知足的態度,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傳遞這種價值觀。
在Bol Losyk寫的"Geneiation X: What they think and what they plan to do"(Public Management Magagine 1997年十二月版)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這個所謂的X代年輕人的一些特徵:
§他們自小目睹許多的暴力,拜電視電影所賜,太過於早熟,只因父母都忙,不得不在小小年紀就做起小大人。
§他們對工作也不如上一代忠誠和認真,通常要摸索好一陣子才能決定自己要做什麼。
§都懂得些電腦常識,不服權威,比較不務實,認為不用怎麼辛苦就可以享受人生,追求及時享樂,等不及美夢現在就得成真。他們以為人生就像雜誌中看到的那些衣著光鮮的紳士淑女,年紀輕輕就可成為百萬富翁,絲毫不需努力,憑機運,關係、手段、小聰明,人人都可在一夜之間成名獲利。
這位作者從負面的角度看扁了這一群年輕人,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代的年輕人也有他們的長處:
§他們很具獨立性,因此很多人自己闖出一番事業。
§他們活在資訊發達的時代,難怪能很早做番事業,提早退休,享受人生。
我們要鼓勵年輕人去蕪存菁,所以他們的下一代,仍能享受這e時代的一切方便和資源,同時也能擁有人生中無價的另外一些寶貝。
要教導這樣一個趕得上時代的孩子,先要告訴他們分辨何為人生中無價寶貝。
關係豈不比工作寶貴?家庭豈不比玩具重要?救恩、愛、家人、時間、擁抱、一起玩耍,這些都是免費,但是我們絕對需要的寶貝。同時,父母也要教導孩子有形金錢的使用,大部分年輕人對管理錢財的經驗都不夠,因為父母親,特別是華人的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不要讓他們?為錢的事擔心,只要好好念書就行了。殊不知孩子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要處理自己賺來的錢,就會出現許多不負責任、不成熟、無紀律的作法。
解決之道?在小時候就要給他們在多錢上做決定的機會,從錯誤中學習。小時候,買錯玩具,代價畢竟只是幾塊錢,總比長大了買錯車,買錯房要容易彌補。
有關金錢的教導
1.教小小孩子認識錢,學會了之後便可玩「買東西」。只要會簡單算術的孩子就可玩這百玩不厭的遊戲。可用真錢,也可用假錢。目的是要讓孩子體驗用金錢去交換自己所需的東西,並在有限的預算之內做較好的選擇。
2.帶孩子去市場時,也可以趁機會教導。我曾有好幾年的時間,每次上菜場只帶一定數目的菜錢,讓孩子一起在價格和品質當中和我一起練習取捨。若這星期的菜錢超出預算,則從下周的菜錢扣除,但若「買得好」,多餘的錢則一半拿出買霜淇淋吃,一半存入娛樂基金,有時多餘的錢數不足一人一個霜淇淋,則母女三人分一個,或放入腰包作零花錢,算是給自己在金錢上有自制力的一項小小鼓勵。孩子稍大則教導他們比較重量、價位、營養成份和品質。有時並不是一味揀便宜貨,物美價廉固然是理想,人生也需有些趣味。偶爾奢侈一下也給生活帶來調劑,但只能偶一為之,並且在市場奢侈了,就得在別處減縮。
3.正如上市場買菜有一定錢數,曾有一陣子,孩子還小時,我將必付的帳款,如房子貸款、車子貸款、各樣帳單分別放在信封中,好讓孩子有具體的概念。父母賺來的錢有一大部份是要支出的,而且沒有選擇討價還價的餘地。我家還有一個特別的信封,是裝「吃館子基金」。每回拿到薪水,便把"吃館子"的錢先拿出來,每次孩子吵著要出去吃,就叫他們到信封中去拿錢。若月底前信封已空,則到下月發薪水前不得再吃館子。孩子眼看信封中錢數減少,再看月曆離月底尚早,甚至會主動說「別出去吃了,我們快沒錢了。」
4.有些家庭有給孩子零用錢的作法。如果您決定如此做,則要根據年齡酌情增減錢數。零用錢是用在奢侈品,或"我想要"的範圍,生活必須品仍由父母供應。別的小朋友生日派對的禮物錢,也由零用錢中提取。不可向父母賒帳,也不可向弟兄姐妹借款。若要額外收入,則需親自賺取,幫鄰居看小孩、賣自家樹上的水果或幫人洗車、看房子,掃樹葉、跑市場、烤點心,都是賺外快的方法,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父母不是金山銀山。在奢侈品的範圍,他們必須憑勞力,智力來換取金錢。
5.有了零用錢便可順便教孩子記帳,預備長大以後可以保持一份清楚的支票帳戶。每次領取零用金,便在帳上記"收入"多少,每次有花費便記"支出"多少,然後在"結餘"欄寫下差額,小帳本可以自己做,或用大人多出來的支票帳目(Ckeck register )。
6.在孩子學會以上的基本概念,運作之後,便可以教導他們基本預算的觀念。翻開前半年的帳本,為幾項固定的花費算出每月的平均值,作為預算下月開支的基準。若預先知道下個月有臨時支出,則將之列做預算,而從別處固定預算中挪取,結果是零用錢數目不變,卻仍可支出該月預算內的"意外"事項。比如說,每月零用錢50元,其中20元是買文具的錢,但下月有朋友生日要用20元作買禮物,等再下個月沒有生日禮物要送時,才再將20元預算在買文具內。
每月零用錢內也要有一定撥額用作儲蓄,並設定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也有一定數額奉獻教會或其他慈善機構。長期目標或大專案(如雪具,冬令營費甚至汽車)可由父母出鼓勵相對基金。孩子存到一定數目,父母也相對補上同額款項合力達成目標。
7.有一個教學老師曾為學生擬設一"共同基金"帳戶,由學生"選"股票。分析為何要投資該股,然後每位學生假裝買多少股由老師保留所有"股金"。
培養身心靈健全的孩子第九講
你的智能—充分利用你的頭腦
邁向成熟第九步
上帝賜給我們的頭腦是項非常寶貴的資產,我們要學習讓它有顛峰的表現。
從小看大
培養孩子下列舉一反三的能力(Transferrable Skills):
經過培養、發展學習我們可以有能力理解事務,事例及新資訊;記憶儲存各類事件和細節,按部就班完成事情;審視事件中的預設立場,知道如何問問題、分析問題並能清晰又正確地表明立場。
每個孩子都具有不同的智慧資產,有的善於音樂,有的精通數學。身為父母,我們有責任幫助孩子發掘天賦的資產並鼓勵他們去發展善用它。我常和一些父母開玩笑,當你自上帝手中接過這棵小樹苗時,不要忙著灌溉、施肥,先要花點時間看看清楚眼前的到底是棵桔子樹或蘋果樹。神賜給你的若是棵桔子樹,而你偏指望要收獲蘋果,恐怕會非常失望。較正確的方法是放下自己的成見,甚至一些美夢,好好地認識你的孩子,因材施教。因為你孩子人生的成功與否,大部分取決于他是什麼樣的人,而非他能完成些什麼事,SAT考多少分。
孩子的頭腦是塊沃土,他們是天生的學習者。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學習經驗中開始夾雜著恐懼和不安全感。父母對學習的態度和對錯誤的處理很能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以至於影響學習的成果。如果父母抱著正確鼓勵,歡迎錯誤的態度,孩子便能輕鬆自在又自信的學習;反之,若父母一味批評、恥笑、比較,則孩子容易自貶和放棄。試試看問你的孩子,下列那些可以形容他的學習態度:
──只要我努力,就可以成功 ──我很笨
──只要不放棄,就可以成功 ──我啥事都幹不好
──我可以和其他小孩一樣好 ──全班我最笨
──數學很難,但我應付得來 ──我什麼都記不得
──我考前準備充份便會有好成績 ──我一見數學就怕怕
──多下點功夫就可記住 ──我很容易放棄
在學校要成功,必須要勤學,並且有正確的態度。希望你在討論上述項目時,能細心的分辨你家孩子動機。
自覺性的程度
如果你的孩子不肯努力,也許是學習上遭遇了什麼挫折和障礙。你可利用本章所提的方法來輔導他的不足。重新點燃學習的興趣。如果他的態度欠佳、自信心低落,你要有愛心的指出他對自己的這些負面的想法,每天提醒他事情都有正反兩面,有失必有得和他一起列出該日發生值得高興的事,即使是一樁小事,也足以鼓舞他明天會更好。
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學習也較輕省。專家們歸納出四個重點,可以提高孩子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1. 家中有閱讀的氣氛,父母定時且有規律念書給孩子聽,父母自己也喜歡閱讀。
2. 家中有各樣的閱讀材料,包括書、報、雜誌到小說漫畫。
3. 孩子有可用的紙和筆,有他們專用並可隨意拿取的紙張供他們塗鴉和寫東西。
4. 家中有大人重視孩子嘗試的意願,鼓勵並從旁協助他們接觸印刷品並從其中獲取知識享受樂趣。
我記得小時候家中沒有書架,父親卻在我的每一本書的右上角鑽一個洞,在床頭用一根繩子將所有的書串起來掛著,所以我躺在床上,坐在床上都可順手拈來,消磨了無數愉快的時辰。
又記得母親床頭總是堆著一疊書,走過她房門時,記憶中她總是蓋著被子在享受一本好書。這些兒時的記憶想必都是造成我今日酷愛閱讀的主要原因。
你的學習方式
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學習方式,有的是偏重視覺學習;有的是偏重聽覺學習;有的則是喜愛從親自動手學習。知道你孩子特殊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他學習更有效率。
偏重視覺學習(Visual)的孩子適合從觀察中學習。他們記得臉孔卻記不得名字;喜歡將事情寫下,記筆記並研讀它。事先計劃周全;藉著塗寫來整理思緒;喜歡列單子;安靜,不多說話;聽久了就會不耐煩。要幫助這類的孩子學習你必須:
·讓他有許多圖片、地圖、表格等
·讓他有寫、塗、畫的機會
·用具体的輔助教材來配合抽象概念的學習。比如在教世界地圖時,用不同顏色、形狀的標示來標明不同國家的位置。
·利用卡片(Flash cards)教學,把要學、要記的東西畫在或寫在卡片上。我女兒在準備STA時,就自己製作了上百張的各種顏色的小卡片,來幫助背單字。
·避免雜亂無章的學習環境,大女兒常說“我無法在一個很亂的書桌上唸書”。所以每次唸書之前,她都要把書桌收拾一番──十足的視覺學習者。
偏重聽覺學習(Auditory)的孩子透過“聽”──聽別人或聽自己──來學習。他們:記得名字,卻記不得臉孔;聽多了就記得;自言自語邊說邊處理問題;喜歡聽卻又等不及要發言;形容事情時又長又不斷重覆。
要幫助這類孩子學習,你就要多和他講話。
·提供說故事的機會,和大量的錄音帶、CD。
·用口頭覆述的方式來準備考試,把問題、答案都錄下來、可重覆播听聽。
·大聲朗誦。
動感學習的孩子要邊做邊學,他們:靠著親手作、討論等要五官並用的方式學習。手裏忙著記筆記,但並不復習它;動感十足,喜歡現身說法,說話時手勢特多;不是個好聽眾;說話或聆聽時喜歡靠近人;用行動的字眼如“拿”“做”“去”等。
要幫助這類的孩子學習,你要充滿創意,好在這類孩子只占小部分;你可以:
·買一塊大白板供他揮舞、拼字、畫圖
·學齡前的孩子要鼓勵他畫畫,讀他口述故事和你合作製作成小書。
·盡量動手學習,如在沙發上學習寫字母、名字、算術。
·用家中物品學習加、減。如使用扣子、豆類、湯匙、筷子等教算術的演練而非用傳統式的“紙上作業”。
·讓他跑、跳、拍球、拍手、跺腳…來背九九乘法表和其他數學概念。
·練習用啦啦隊的方式來學拼字,邊拼邊表演。
·用拼圖(Puzzle)的方式來學地理,比如用一聲大紙板畫上美國五十州的位置,或可用粗粉筆將地圖畫在後院或人行道上,用類似“跳房”的方式,“身臨其境邊走邊述誦五十州的州名。
除此之外,父母也需要知道除了這些天生的差異之外,還有三種客觀環境的因素能影響孩子的學習。“硬體”環境和時間,有些孩子需要明亮的採光來幫助學習新知,但明亮的採光卻會使有些孩子頭疼,無法專心並引發他們的好動。這些孩子需要柔和的光線。
至於“硬體”環境指桌椅及課室的佈置。有的孩子坐在一排一排硬板凳,四方桌上學習較好,有些孩子要坐在軟椅子,甚至地毯上,才可專心學習。時間方面,有的孩子適合早起讀書;有的卻適合夜晚。根據孩子生理規律的不同,要將最困難的學科留在最適合他的時段內學習。有的孩子是夜貓子型;有的是早起的鳥兒。若硬性規定學習時間,則可能學習效率大打折扣。
幫助孩子充分發揮天生的智能是件有趣但具高度挑戰性的工作,“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個孩子都可出人頭地,端看為人父母的我們是否分辨掌握孩子天賦的資質,給予支持和輔導,截長補短,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新知的快樂,嘗到成功的滋味,一生做個快樂又主動的學習者。
培養身心靈健全的孩子第十講
健康習慣的養成─照顧上帝所賜我們唯一的身體
邁向成熟第十步
人生有些事情時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身體只有一個,我們有責任要好好照顧。
從小看大
培養孩子下列舉一反三的能力(Transferrable Skills):
從照顧身體中學習自製和自覺,學習控制衝動,學習破除不良習慣,甚至為了健康的考慮,在生活形態上也做必須的調整。
本篇幅所討論的「健康習慣」不只是狹義的個人衛生習慣,如飯前洗手,如廁後記得清潔馬桶,洗手等,而包含了廣義的「健康習慣」,包括正確批平衡的飲食習慣,運動的習慣等。
許多父母只是在忙著餵養孩子,到了孩子正式上小學,甚至進入青少年期時,才發覺孩子的飲食習慣不良,胃口太窄。更有的孩子在小學階段便有過重的現象。現在小朋友患有糖尿病、心臟血管、甚至癌症的病人已逐漸增多。可是若要等到孩子入學後,才開始教導的健康習慣,通常為時已晚,以至事倍功半。
有個家庭請了一個很會做麵食的管家,大人吃他做的饅頭、包子、和蔥油餅吃的不亦樂乎,小孩卻吵著沒有漢堡、皮薩吃。弄的母親非常苦惱。有的孩子非常偏食,父母到餐館可以享受各式各樣可口的菜肴,卻見孩子在旁愁眉苦臉,只想吃麥當勞。有的孩子正餐不吃,只想吃零食;有的孩子只喝果汁、可樂、對於水,卻是興趣缺缺;有的孩子即使上了高中學業優秀,卻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成了惹人嫌的人;也有的孩子因父母上班,沒有自小養成吃早飯的習慣,或只是吃cereal﹝盒裝各類五穀﹞加牛奶陪伴童年,到了成人期健康出現毛病時再來改正通常都是很辛苦,甚至改不了的事。
養成個人衛生好習慣
我發現通常沒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的孩子,通常都是在年幼時有過一些不好的經驗。如何幫助孩子有愉快的衛浴經驗,是做父母不可不學的一門課題。
1.在嬰兒期為孩子清潔,換洗甚至是擦鼻涕時,動作務必要輕柔,所用的紙巾、毛巾也必須夠軟。孩子的觸覺比大人敏銳。有的孩子又特別怕痛、怕癢、怕紮。父母必須在這時就學習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才不致在一開始就將衛浴的過程變成了戰場。
2.孩子20個月左右可以不用尿布時,便要教導基本的衛生習慣──沖馬桶。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歡突如其來的聲響、動作,所以在頭幾次示範時,務要先行解說:「沖水的聲響可能很大,水流很急,但不要怕,你不會被沖走的」等。
3.沒有人喜歡水進到鼻孔,或嗆到的感覺。給孩子洗頭時就必須注意。我的孩子還不會走路時,我便抱著她和我一起淋浴。溫水只是拍打在她的身上、背上,卻沒有冷不防地從頭上沖下,偶爾水珠濺在頭、臉上,我用手輕輕為她拂去。二人相視而笑,她享受了沐浴的舒適,慢慢地也不怕水,會走路時就可以和我一起站著沖澡、洗頭。省得我跪在浴池邊替她洗,洗完她我的腰也直不起來了!
4.刷牙、洗臉是小事,處理不當卻可成為父母的頭痛時間。正是因為它是小事,父母若把它當成大事來抓狂,就會自食惡果。只要以平常心待之,加上父母親自己示範有規律的衛生習慣(不是笑話),也可「邀請」孩子在小時一起刷、洗。持之以恒、不卑不亢,不要弄痛孩子,威脅、打罵,必然可以成功。
5. 孩子稍大便可自己清潔自己,提醒他們想到後來使用衛生間的人,順手撿起頭髮,抹乾檯面,離開前環顧四周,看看是否留下任何不雅的鏡頭。
牙齒、視力、聽力和預防注射
1. 三歲以後便要定期檢查牙齒,尤其是從牙醫師處拿回來的小東西,特別能鼓勵孩子注意口腔衛生。
2. 五歲左右便應有聽力的測驗,若有聽力受損的問題,可在早期查出、治療或矯正,特別是小時候常患中耳炎的孩子,以免影響學習。
3. 視力也應在五歲左右先由一般小兒科醫生檢查,若提前有視力問題,亦應及時請教專科。
4. 預防注射要定時,並將所有的注射日期存檔,以供入學參考。
保持正常體重
美國糖尿病協會宣佈在過去十年中,超重的孩子是以往的一倍。在同一份報告中又指出,女孩中的48%和男孩中的26%沒有運動的習慣。倒是他們看電視的時數增加了。下面的建議或許可以幫助您家大人和小孩一起多活動活動:
1. 早早教孩子游泳,您也可以一起學。
2. 多到公園去,跑跑跳跳,丟球都可以。
3. 限制看電視的時間,並嚴格執行。
4. 一起在院中活動,除草、鏟雪、照顧花園,會走路的孩子就可以一起來,等他長大了,您就叫不動他了!
5. 生日時別再送錄影帶、光碟了。送他一雙輪鞋、一個足球,可鼓勵他活動。
6. 全家一起跟錄影帶做運動。
7. 一起跳繩,輪流記時。有一陣子我們從一人一分鐘開始。一人跳,全家在一旁加油,不僅同樂,亦可建身。或爸爸做伏地挺身,孩子數數,爸爸越做越強壯,每天都在孩子加油聲中多做一下,長期下來,成績可觀!
8. 常討論健康的話題,譬如運動可強化心肌,保持骨頭密度,保持心情愉快等,並從報章雜誌上的報導交流新知,蔚為健身風氣。
9. 飯後一起散步。有一年暑假,我們每天晚飯後去散步,孩子則騎腳踏車。暑假結束時,我們四人都瘦了一圈,也和街角理髮店的小姐們成了好朋友。十多年後,他們仍告訴孩子們:「我們記得你小時候騎車經過我們電門口‧‧‧。」不僅我們家有一段寶貴的回憶,就連鄰人也難忘懷!
基本飲食營養常識
美國營養協會(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ADA)報告年紀6-11歲的孩童,百分之九十一每天所食蔬菜水果只及推薦份量的一半。而在2歲到19歲這個年齡層中,吃水果、穀類、肉類及奶類不夠的佔70%,而吃蔬菜不夠的有64%。
吃的習慣最不好改,所以要從小教起:
1. 孩子渴了先給水喝,果汁、可樂糖份太高,容易引起蛀牙並會影響胃口。鼓勵孩子多吃水果,代替果汁。試想您若不買果汁、可樂,可省下一筆錢去買幾本好書。
2. 教導基本的食物群──穀類,蔬菜/水果類,奶/肉類及脂肪。帶孩子去買菜時,便可根據這知識決定菜單,並且容許孩子在同一「食物群」中作選擇:如不喜歡胡蘿蔔的可改選蕃茄,不喜歡肉的可吃豆,不喜歡牛奶的可吃冰淇淋等。
3. 教孩子看營養成份表:
我常向一些父母挑戰:「你為什麼買‧‧‧?」通常答案都不外乎是「我的老公愛吃,」「我的小孩愛吃,」等憑感覺、喜惡做的決定。有時等他們看到營養成份表時,才驚呼:「沒想到這裡面有這麼多的脂肪、糖或鹽!」
當孩子懂得比較數目並會識字時,便可教他們比較家中常買食品的營養成份,做個聰明的消費者,同時也確保自身的健康,不要花錢去買那些對自己身體有害的食品。
有一回和女兒在購物,她想買些零食,我想她已經高中快畢業了,平時也從不要求吃垃圾食物,便准她隨意挑選,十分鐘後,只見她空手而回,道說:「我比了一下營養成份,它們沒有一個是好的,算了,不要浪費錢了!」沒想到,她已學會了照顧自己的健康,讓我做母親的真為她高興!
健康的身體和心靈是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心靈的層面,我們留待以後再講,身體的健康必須從小做起。本講內容所提及的雖看似小事,甚至有人會認為這種事有誰不會,也值得一提,需要教導嗎?請不要忘記,身心之間密切的關係,身體健康神清氣爽的孩子抵抗力強,適應力也強。若一個人在身體的需要上知道如何照顧自己,便可將其餘的精力投注在學習和生活上,充分享受人生的美妙,這門功課不可不重視!
培養身心靈健全的孩子第十一講
談創意-為人生創造些美感
邁向成熟的第十一步
你沒有沒想過﹐我們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涉及創意﹐從藝術家的創作到會計師的帳﹐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為我們發展創意的空間。
從小看大
培養孩子下列舉一反三的能力(Transferrable Skills):
培養想像力的發揮﹐從新的角度去看事情﹑解決事情﹔在你于毫不相干的事件中看出端倪﹔有能力隨著新的情勢出現而修正既定目標﹔能適當而有效地使用機智和幽默﹗
記得小時候上算術課﹐老師總會說﹕「今天我們學畫素描﹐」或「寫生」或「靜物」。我們隨著他依樣畫葫蘆﹐有人興致勃勃﹐也有人覺得索然無趣﹐但不論如何﹐畫紙上畢竟多少有點什麼﹐直到有一天﹐老師不曉得是教煩了或教累了﹐或是真的有奇招﹐竟告訴我們「今天自由畫﹗」頓時只見同學們面面相覷(音﹕屈)好久白紙上未能有任何線條顏色﹐那是我記憶中第一次和自己的創意,和想像力打照面,卻沒想到竟是如此陌生的感覺!
那時我該有小學三年級了吧,在那天之前,總是乖乖地聽父母、聽老師,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從那天開始,才察覺到就像每個人一樣,我也有想像力,也可以發揮創意。一旦起初的陌生感消失之後,我人生的紙上就再也沒有空白過了!
著名的作者伊蒂薛弗(Edith Schaeffer)曾說道:「身為基督徒,我們更應活出美感和創意,因為我們身為那創造之主的小小代表。我們既是按著他的形象造的,就要常以這事實提醒自己,不可忽視活出美感和創意的重要性。」(Hidden Art; Wheaton, IL:Tyndale House, 1971.)
我們的創造主是充滿想像力與創意的,我們是祂所創造的,生命中自然流著創意的血液。當我們在孕育下一代的時候,豈能忽視這樣的傳承呢!
讓孩子感受您所熱衷的事
花點時間想想您所熱衷的事吧!孩子小時我常自己縫紉他們的衣服,一方面是為了經濟上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給自己找一點樂子。當孩子睡了以後,坐在縫紉機前縫縫搞搞,鬆弛一下,也是想像力奔馳的時候。
孩子稍大之後,我們每個暑假都會做一些拼花布(quilt)的「工程」,從找圖樣、決定尺寸、去布店選布、配色,再到家中裁剪,一點一點拼湊起來,消磨了無數炎炎夏日,也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我也喜歡織毛衣,沒想到二女兒也愛上了它。小小年紀的她,好像一位老奶奶,腋下夾著一團毛線,兩手持針,走到哪織到哪,常讓我忍俊不禁。她曾為自己織了一床小毯子,由許多塊不同顏色的舊毛線拼成,顏色不見得完全搭配,甚至毛線也粗細不一,但是從其中我看到一個孩子循序漸進,先苦後甜,鐵杵磨成繡花針的可貴性格逐漸形成,它的價值絕不是一床小毯子可抵得上的。
也許您喜歡唱歌、彈琴、種花、下棋、作木工…﹖抽出時間發揮你的想象力和創意,不僅為生活中製造些美麗,也在不知不覺中,激發孩子的創造力。為他們的人生憑添許多色彩與深度。
培養藝術家的氣質
大女兒自小喜歡著色,對顏色特別敏感。是我最好的服裝顧問。我珍惜她每一件作品。更小小投資一筆,為他買了各式各樣的畫具,畫筆,紙張。雖然她目前似乎不準備主修繪畫,但這份對美術的心儀,很自然地也擴展到對其他藝術作品的欣賞力。
她快要18歲了,言談指尖,得以很自由地涉及多方面的常識,讓她很容易交到許多朋友,也未嘗不是人生的一項享受。也許您的小孩對攝影有偏好,不妨﹕
‧借別人舊了不要的相機供他學習。
‧教她各種膠卷不同的類型和速度。
‧教他裝卸底片。
‧讓他拿著照相機到處照照,充當家庭攝影師。
‧到圖書館借有關攝影的書,一起研究討論。
‧一起看看不同名攝影師的作品,分辨好的攝影作品的特色。
‧如果您的孩子喜歡雕塑或陶瓷,當然,去圖書館吧,借幾本書來看看。
‧從小可買些不同的粘土(Play-Dough),甚至我在作麵食時給孩子一塊麵團,由他去把玩。
‧試著去了解燒胚的過程和窯的操作。也許找個老師上幾堂課試試拉胚的樂趣。
‧參觀雕塑家的工作室。
‧收集著名的雕塑和陶瓷藝術品的照片。
‧培養興趣,嗜好,嗜好可分為活動類,或是收集類。不論那一種,都需要孩子發揮創意,組織力,愛惜和巧思。通常嗜好的培養和發展與職業無關,但也有可能當孩子漸長,他的嗜好也許有可能成為他選擇職業時的助力。比如一個愛好音樂的孩子也可能成為音樂家或音樂老師。在為孩子選擇培養某一樣嗜好時,不妨討論以下
問題﹕
‧這項活動有趣嗎﹖他真的喜歡嗎﹖
‧我有能力負擔嗎﹖
‧有同好嗎﹖
‧父母贊同嗎﹖
在選擇一項嗜好前,多看些有關的書籍或雜誌,甚至可詢問在您所住社區內是否有提倡該項嗜好的俱樂部或組織,我們的城市裡有二家布店有定期的縫紉課和Quilt課,可供大人和小孩參加,所以在培養女兒的拼布興趣上,我們便佔了「地利」的優勢。
以下是一些較常見的收集類的嗜好以及一些「活動類」的嗜好,供您參考﹕
‧收集﹕石頭、﹑錢幣、郵票、貝殼、明信片、娃娃、運動員卡片、食譜、貼紙、卡帶、CD、電影票根(小女兒的最愛)、罐頭瓶蓋、餐館名片(大女兒的專屬)
‧動手﹕棋類、牌類、騎車、釣魚、唱歌、樂器彈奏、球類、園藝、閱讀、看鳥、烹飪、攝影、彫刻、陶藝、木工、紡織類等。
如果您和孩子都無從下手,不妨看看他在學校的表現。那些科目最拿手﹖最得心應手﹖最喜歡﹖閒暇時最喜歡做什麼﹖吃東西﹖噢,那也許可試試烹飪。發獃﹖噢,也許可以看看鳥。玩水﹖或許可以養魚。只要您花點時間去觀察,再花點心思去體會,不難找也適合孩子天生性向的嗜好。
我們全家好吃,常花時間在廚房,兩個女兒從好吃鬼變成了好廚子。也許按照「以前」的標準,這是「沒出息」的表現。但數學好加上有好口味,好手藝的二女兒,正在幻想有一天她要做一位營養師。誰說創意的傳承和鼓勵、培養不能造就未來的棟樑之材呢﹖
何不從您自己開始﹗上帝賦予您天生的想像力,創意和美感,世界上也充滿了可以發揮的素材和機會,如果人生是美術課,創造之主是美術老師,那麼每天的課題都是自由畫,祝福您拾起人生的彩筆,在無邊無涯的畫布上揮灑您美夢中的色彩,完成一幅又一幅美麗的圖畫。
培養身心靈健全的孩子第十二講
──培養良好生命的泉源
邁向成熟的第十二步
如果你的人生不是以上帝為中心,你將永遠得不到滿足。
從小看大
人生有目標,能尊重權威,能規劃並享受平衡整合的生活,在困境中能不致灰心喪膽。
對許多人來說“為人父母”是他們人生的轉折點,從懷孕到孩子出世,在這段等待的時期,許多人不免想到生命的問題,每次到醫生那裡聽到嬰兒的心跳,我甚至在超音波銀幕上看到嬰兒吸著手指,不免讓人讚嘆生命的奇妙。即致孩子哇哇墜地,大部份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會感到生命傳承的神聖。曾有一位信佛教的母親和我分享,「我等到四十多歲才意外懷了這孩子,我的信仰告訴我的孩子是業障,但我的體會告訴我生命真是奇妙。」
做了父母以後,我們才慢慢發覺,在養兒育女的過程當中,我們的信仰不斷的受到審視和挑戰,我們的言行是否一致也在每天最親密的親子關係中表露無遺。“和孩子談論上帝”(作者譯)的作者大衛海勒(David Heller)說的好,「你是孩子生命中各種經歷的詮釋者,也是孩子遇到人生各樣難題時的顧問,更是孩子追求生命的意義的過程中最佳的嚮導。」教會中的領袖,主日學老師也講可以和你並肩合作,但你永遠是孩子生命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在屬靈的事上更是如此。
申命記六章四到九節告訴我們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並要在生命的各層面教導他們有關上帝的真理和法則。為人父母者必須先對自己的信仰做徹底的「清倉數點」,才可能在這一最重要的事上成為孩子的楷模和導師。
現在的學校教育強調對各種人生價值觀的“容忍”(Tolerate)。前幾天大女兒從學校回來便告訴我,午餐時間,有同性戀鼓吹甚至雙性戀鼓吹者到校演講,現身說法鼓勵年輕人「出來」,做個「光明正大」的同/雙性戀者,並呼籲大家“接納”他們身不由已。
再前一陣子看到她們高中報紙上有討論墮胎的種種文章。老師也給家庭作業要高中生討論對死刑、安樂死的看法。作父母親的若對自己的價值觀不清楚,又如何能幫助孩子在資訊如此豐富,言論如此自由的社會裡,持守住合乎真理的人生觀﹖
盲目的容讓,和本著基督之愛去接納和我們不同的人之間有絕大的分野。耶穌與罪人一同坐席,卻不同意他們的生活方式。他愛罪人,卻絕不向罪行妥協。我們的孩子需要我們幫助他們在吵嘈的世界中,聽到上帝真理的呼聲,並且能實踐于他們的生活中。
教導孩子們有關上帝真理的屬靈習慣有時很簡單而自然,但也可能是很嚴肅和費腦、耗神的。對幼小的孩子多提到大自然的美和奇妙,便是一種很自然的提及上帝的創造的方法。我們孩子小時候最喜歡講述有關奇妙的人體的話題﹕為什麼眉毛知道橫著長,並在鼻子上方適當地停住﹖為什麼眉毛不像頭髮會一直長﹖為什麼頭髮不會爬上滿臉﹖因為上帝告訴它們該怎麼做。大一點的孩子喜歡討論較深奧的問題﹕亞當有肚臍嗎﹖天堂是什麼樣子﹖加爾文的預定論是怎麼回事﹖父母親若能和孩子閒話家常般地提及上帝和有關上帝的事,孩子都能從生活中體會上帝和他的法則的真實性,也才更能將上帝的真理適用在他的生活中。
上帝話語的重要性
孩子們需要知道家中最高的權威是來自上帝,透過明白和遵守上帝在聖經中的教導,我們提供孩子生活的路標。我們的孩子們在教會中參加“寶劍訓練”(Bible Drill),背誦了許多聖經經文,在生活上碰到難題,或碰到進退維谷的局面,通常是這些經文幫助我們知道何去何從,而且心中有平安。譬如說有一年萬聖節,老二的同學邀請她晚上去Knot's Berry Farm探險,去看“鬼”。她正猶豫不決時,曾經背誦過的腓立比書四章八節就閃入腦際,她願意聽從上帝的美意,便堅決地拒絕了朋友的邀請,她說晚上去“鬧鬼”的地方既不“真實”也不“美善”。又比如面對墮胎的話題,詩篇139﹕13-14便幫助我和老大有憑有據地選擇了反對的立場。試想若沒有上帝真理的教導,我們該會何等的迷惘和困惑不安﹗
教孩子禱告
去年去紐約時,特別再一次造訪聖約翰大教堂,每一次都被它的壯麗肅穆所深深吸引。高高的屋頂,述說著聖經故事的彩色玻璃,又長又深的走道,讓人不得不想到創造宇宙的主宰是何等配受尊崇。這一次去的時候,恰逢主日,聚會的人潮正漸漸散去,我卻看見一位男士,跪在聖壇前,在柔和的陽光裡,虔誠地祈禱。這幅圖畫至今深刻地印在我的腦海中。當人謙卑地來到造他的主面前,祈求赦免、尋求智慧、領受恩典安慰,在耶穌的寶血中與父見面,這是多令人感動的時刻。孩子們也需要學習降服在主耶穌面前,知道即使父母的權威也是來自上帝。
禱告可以是和眾人一起的,也可以是私人的,不論怎樣,能夠很自然而且隨時隨地與天父交談是一項很寶貴的資產。我們需要知道上帝不是自動販賣機,藉著禱告我們來到他面前是尋求他的旨意,而不是自私地祇想到自己。我們為可愛的人禱告,也為不可愛的人禱告;開心時禱告,生氣時也禱告;勝利時禱告,失敗時也禱告。
與天父親密的關係要在小時候由父母親帶領學習,所以父母親必須自孩子小時讓他們聽見父母的禱詞。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在安靜中聆聽上帝的好習慣。很多現代人怕安靜,走到那裡都要有顫音或躁音相伴。父母親不妨每天給孩子們一段時間安靜,關上電視、收音機、手機,坐在一處獨處默想,不僅可以培養“定力”,不致主日上教堂坐不住,也培養探索內心世界,與自己相處,甚至是自省的功夫,在這個世代的年輕人當中,這是非常罕見的了﹗
當然,不要忘記為您自己的孩子禱告,Stormie的書“如何為孩子禱告”是很好的參考,並且告訴他們,媽媽(爸爸)每天在為他們禱告。
教導孩子傳福音和服務別人
孩子小時,過萬聖節時我們便將聖經經文抄在小字條上和糖果一起分給上門的小朋友,讓孩子知道要告訴別人有關救恩的好消息。上學之後,更可以從孩子的好朋友當中“認領”一兩位,為他們的救恩禱告並根據那位朋友的個性、家庭背景,找機會向他傳福音。通常在學校吃午餐時,是一段很可以利用的時間,現在更可藉著網上談話。週末時提及耶穌和教會(我們平時不可上網談天),稍大的孩子則可以介紹好書,或邀請他們來團契和特別聚會。
最好的傳福音方式,是愛你的朋友。言語、辯論有時不見得能預備人心,但愛心真誠地流露卻會常銘于心。當一切都失效時,愛心卻可敲開人心。我的孩子的好朋友中有佛教徒、摩門教徒和什麼都不信的,孩子們常回來提及與他們的談話。有時我們為了護教,尋找合適的經文第二天帶回學校去;有時我們退讓,一起為那人禱告,不論用何種方式與朋友接觸,在這過程中,因在家討論聖經,孩子們對真理的認識也一天比一天清楚,信仰經過挑戰,也越發堅定。我們也越發認識,讓人得救的是上帝主權裡的恩典,所以我們只能謙卑地與他同工。
我們都希望孩子們一帆風順地長大,但我們也知道在長大的過程中,人生總有風暴,我們竭盡所能地給他們最好的生長環境、教育、健康﹐培養他們健全的身心,但沒有一樣能比得上將他們完完全全地帶到上帝面前,一生一世在這位全知全能又有完全的愛的天父面前學習。畢竟生身的父母有所不能的時候,但慈愛的天父卻是從今到永遠、永不改變﹗哈利路亞﹗
培養身心靈健全的孩子第十三講
──決定、決定、決定
邁向成熟的第十三步
決定,生活中每一天都要練習的事。人的一生當中要做無數大小的決定。決定做得越多的人,就能做更好的決定。
從小看大
從做決定的當中,可以練習從不同的觀點分析事情,從而做出客觀的判斷;有本事在緊要關頭決定方針;鍛煉出在困境中看到出路的能耐;舉一反三,能善用經驗通行無阻。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做決定,有的決定很重要,有的不關緊要,但不論決定的大小,都需要當事人評估狀況才能做出明智的決定。你的朋友中是否有人似乎一碰到需要做決定時就束手無策?(也許你就是這樣?)到餐館去吃飯,大夥兒都點好了菜,他還在抓腦袋?想買新車?從今年等到明年,還不能決定要什麼顏色!等啊等啊,錯失了生命中許多寶貴的機會,都是因為不敢做決定,或怕做錯了決定。
要能做好決定,須有分析判斷明辨的能力,在這多變又背謬的時代,有上帝的真理做基石是明辨事物的依據。如果沒有真理的規則,也就無從分辨對錯了。能做正確的決定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功夫」,是"練"出來的。要教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就絕不是靠口傳授的,而是要在生活中,像師傅授徒一般,在不斷的嘗試錯誤中學來、看來的。如果孩子自小學習在做決定的事上尋求上帝的智慧,就像箴言書所說:「不要依靠自己聰明在你一切所作的事上都要認定神,那麼長大之後,他們便能做出討神喜悅的決定,蒙受祝福。」
小小孩做小小決定
在做大決定之前,必須先能做好小決定,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孩子在襁褓期,我們替他決定吃什麼、穿什麼、去哪裡玩等生活事項。但孩子稍大時,就必須學著參與做決定,但是是從小事上做起,比如穿綠裙或藍裙,喝蘋果汁或橙汁。在飲食上也是一樣,嬰兒雖不會說話,卻能用肢體語言(緊閉雙唇,頭轉過去用手推開食物等)告訴父母他已經飽了。這就已經是做決定的開始了!
對於一個小小孩來講,生活中需要做決定的範圍若太大了,十分叫人望而生畏。有一次聽一位友人問三歲的孩子"午餐想吃什麼?"乍聽之下,這位家長十分民主,孩子也受寵若驚,於是列出了一張單子「我要吃霜淇淋,還要巧克力糖。」家長為之一愣,收回民主風度,說「巧克力哪能當飯吃!」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幼稚的決定而被斥責時,孩子便在行為上、情緒上爆發出強烈挫折感。若是家長能列出有限度的選擇,在不傷大雅的情況下讓孩子選擇子「中午吃炒麵或煮麵」便可在次次雙贏的情況下,鼓勵孩子勇於做決定,也經驗到小小的獨立感,減少「你往東,我偏要往西」的反叛現象。
有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適度地讓孩子嚐到做了不好決定的後果。比如買一個質量差的娃娃回家,沒兩天娃娃壞了,孩子也學到一個寶貴功課:購物不小心會吃虧上當。有些東西中看不中用。如果我們要孩子做出明智的決定,我們就得教他們做決定,也就是說我們得讓出一些決定給他們去做。當他們在做小決定上得心應手時,才能處理大的決定。
大孩子做大決定
孩子長大了,做決定的就不止於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玩具了。而要加上交友、活動、選課,還有其他許多隨著年齡而來的責任和義務,以及更大、更複雜的決定。同時,每一個決定都會有它的後果,而且是一連串的後果。如果父母心疼兒女,捨不得看他們在做錯決定之後受苦,那麼孩子就永遠不能學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衝動、自私地任意而行,成為惹人討厭的人,違背了聖經教導我們"愛人如己"的命令。
幾個做決定的決竅
腦力激蕩
比如說孩子要做個科學實驗,可是三心二意,不知該做什麼,那麼拿出一張紙用下列的圖式,或許可以激蕩出一些想法、主意和決定。
也許他決定研究小白鼠的飼養和照顧,那麼這就是他"自己做"的決定,執行起來也許就特別帶勁,遠比父母替他決定「好吧好吧,就養棵盆景吧,省得麻煩」要好得多。在人際關係上,也可用腦力激蕩的方式尋求解決之道。比如和小珍吵架,便可有幾種作法:不理會她,告訴老師,或和小珍談話。而每一樣又會有不同的可能性。不理會她也許就失去小珍這朋友;告訴老師可能對事情有幫助,也可能有損;和小珍談話可能談得攏也可能談不攏……不論結論如何,決定是由孩子在分析明辨之後做成的,這過程本身就使孩子十分自豪,即使犯了誠實的錯誤,卻吸取了大量的經驗,下次類似問題出現時,您的孩子就是一把老手了!
寫出正反/得失
比如在選擇課外活動時,在足球和芭蕾中難以決定,便可列出得失,再做評估
足球 好處:運動,有趣,協調腳、眼,距家近,不需看天氣,調全身和美姿
壞處:競賽意味重,受天氣影響
芭蕾 好處:運動,好玩,有表演登臺機會,可以穿漂亮裙子
壞處:花費多,路途遙遠
在列出好處壞處之後,不妨請孩子發表心聲,聽聽他的考量、出發點和重點放在那兒。這種鍛煉,也可幫助他長大以後,做更嚴肅的決定。
能分辨事情優先順序,也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比如在信仰、家庭、金錢、尊重、朋友、事業、好車、內心平安、好職業、好衣服、名氣,別人的福祉中,那三樣對你最重要呢?不時地幫助孩子,提醒孩子確認並持守他們的優先順序,才能幫助他們在猶豫不決,或受到同輩壓力時,仍能秉持真理正義和家庭傳統,做出勇敢又明智的決定。
誰做什麼決定?小我和大我之間
你是否認識一些"憂慮大王"?他們自認是救世主,負有確保世間太平的使命。即使鄰居吵架,他們也難入睡。孩子們有時也有這種傾向,過度操心他們做的決定是否討大家喜歡。不可否認,我們所做的許多個人決定,有時的確受他人影響,甚至控制,但我們必須學習在深思之後,只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也許並不能讓全世界太平。在你人生的現階段,何者影響你的決定呢?
·我自己
·我的家人
·我的朋友
·別的權威人物,如--
·上帝的話
接著,虛擬一些需要做決定的專案,討論,是誰在做這些決定。
·去不去上學
·學習的科目
·穿什麼上學
·髮型
·幾點做功課
·零用錢該有多少
·課餘時間如何打發
·看什麼電影
·就寢時間
·晚餐吃什麼
·朋友何時可來家裏玩
經過討論,孩子逐漸明白,做決定的自由是隨著成熟度、年齡、負責任程度和許多其他因素而有所不同的。每一項決定都不可能在真空的狀況下達成,意即每一項決定都影響到群體,至少是你身邊所愛的家人,那麼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在我們做決定時,給我們一些依據呢?不妨參考以下的步驟:
Prayer ─ 做決定以前,有先禱告嗎?聖經怎麼說?
Advice ─ 詢問過別人的忠告嗎?尤其是我們身邊的智者與長者。
Consequences ─ 考慮到後果嗎?
Taking Action ─ 採取行動了嗎?
La Verne Ludden在他的書中Job Savvy中提出一些參考,可以做為補充:
1. 合法嗎?
2. 你若看著鏡中的自己,感覺如何?我盡力了?還是我對不起自己?
3. 別人呢?他們感覺如何?
4. 如果全世界都知道你所做的這決定,你又感覺如何呢?
5. 你的所言所行有道理嗎?
6. 對大家是否公平?
7. 若有上級,他們會同意嗎?
8. 如果別人這樣對你,如何?
9. 若你不做這決定,會有什麼惡果嗎?
最後的提醒
我們都有過做錯決定的經驗,要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及時回頭需要很大的勇氣,孩子小時常因幼稚天真,經驗不足,天不怕地不怕做錯決定,在這種時候,千萬不可以落井下石,予以嘲諷,或標榜自己:「我早告訴過你!」否則容易造成孩子畏首畏尾的態度,或者逼急了他,硬著頭皮,死也不肯回頭,更是可惜。
容許孩子改變主意(只要不是故意逃避),也鼓勵他一旦警覺錯誤要馬上承認並改過。要能做出明智的決定,又能在失誤時馬上調整方向,不自怨自艾,也不責怪別人,不是一天二天可以練就的"功夫",全看身為家長的你,是否以身作則,用智慧和愛心日復一日地訓練你的小徒弟。
我要對你說"加油!願上帝賜福給你。"
培養身心靈健全的孩子第十四講
──歡慶的藝術
邁向成熟的第十四步
在平凡的生活中發掘喜樂。成熟的第14個記號:要歡喜快樂,今天是我們所有的。
從小看大
能享受現在;過一個心滿意足,沒有遺憾的日子。
做父母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在看完了前面13講之後,也許您更覺得身為人父母的確是很大的一項挑戰。我常在班上家長的臉上看到愁容、疲勞、憂慮,做父母親的喜樂在他們的臉上已蕩然無存。
但養兒育女是上帝給我們的祝福,在責任之外,我們要提醒自己這是一項特權,是一個蒙福的過程,也是經歷上帝大能最佳的環境。如果我們展現感恩的態度,學習發掘並享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便是為我們孩子的心靈注入一股暖流,並在這個彎曲背謬的時代,保存一群積極、正面又喜樂的幼苗。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提到〝享受現在〞時這麼說:「能夠描繪一幅美麗的圖畫,或雕刻一座雕像,以呈現一些美麗的事物,固然很好;但藝術最高的境界卻在於描繪、雕刻我們周遭的環境和創造藝術的媒介,好讓我們透過它們的影響,提升生活的品質,這是更華麗的藝術。」
有什麼值得我們慶祝的呢?
詩篇118:24說「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你們在其中要歡喜快樂。」不是等孩子都長大了,不是等小嬰兒可以一覺睡到天亮,也不是等到孩子高中畢業,而是要歡喜快樂在今天!
曾有一段日子,初為人母的喜悅在夜半餵奶和睡眠不足的情況之下,變成了煎熬,只希望孩子趕快長大,可以“還我自由”。可是有一天上帝提醒我,在今天,他的恩典夠我用,而且還要使我“得勝有餘”,我開始慢慢體會,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是上帝所賜最好的成長的機會。從孩子的不完全當中,我們也看見自己的不完全,我們的誠實、耐性、愛心等品格素質不斷地被曝光,受到挑戰,若能依靠耶和華,每天從上帝的眼光和心腸來看成長中的孩子,則每一天都值得慶祝。
畢竟,童年是短暫的,一點一滴都將成為回憶,7·24的日子終究要過去,每一天都只能擁有一次,值得好好品味!我的老大今年要去念大學,十八年轉瞬間就過去了,現在回想那一陣累到詛咒自己的日子,才發覺「許多痛苦白白受,皆因未到主恩座前求。」(引自詩歌"耶穌恩友")是自己不懂得愛惜自己,不懂得請先生幫忙,不懂得許多事情,倒不是因為孩子是來「討債」的。如今吾家有女初長成,反而恨不得能回到每天牽手送她上幼稚園的日子!人就是這麼矛盾。所以我們真是要向神求智慧,好教我們知道如何數算自己的日子!
如何慶祝每一天呢?
常常在很多的時候,我們對自己說「等有空的時候,我要做……」但一旦空閒下來,又不知做什麼,不妨將一些「艾迪亞」(idea)寫下來,能偷得十五分鐘中的時候,就從單子上挑著來做。
問問孩子想做什麼?跳格子?玩盤棋?拼圖?做手工?去公園?如不事先準備,一空下來就很容易打開電視或電腦。久而久之,創意性就被磨滅,只會做些被動式的腦力活動。很多孩子一得空(有的甚至不需等到有空!)就上網、玩電動,其實只是由無聊開始,假以時日變成了癮。若是父母能自小教給他們自娛的本事,即使一書在手,便能陶醉其中。一個沒有電視、電腦、電動便不快樂的孩子,是一個人生很乏味,又不開心的孩子。
但是自娛的本事的確是要持之以恒,由父母來培養的,就像任何一項高貴的人格特質,是要耐心地由這一代傳到下一代,而不是用說教、打罵的方式可以教導成功的。如果一個孩子從未看見一個愛書的大人,他也不太可能成為愛書人。如果有一個從不下廚的父母也難有一個喜好廚藝的小孩。但好書、好手藝都是人生喜悅時刻的提供者。與其整天吆喝孩子「去彈琴」「去念書」,不如全家一起欣賞音樂,讀本好書。縱然孩子也許不能在鋼琴比賽中獨佔鰲頭,也許SAT不能考滿分,但您卻培養出一個終其一生愛書、愛音樂的孩子,他所受的益處將會遠遠超過眼前的一些「競賽」。
還有什麼可以鼓勵孩子用來打發時間的呢?
我常記得小時在廚房跟著外公團團轉,母親常罵我「沒出息」。但今天,看著孩子在廚房中"研究"食譜、"發展"低脂取代傳統作法,消磨了無數的下午,不得不感謝當初外公給我學習的機會。
折紙也是一項可發展的活動,特別它有助於小肌肉的發展,會給您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收集小東西(如瓶蓋、餐館名片、鑰匙環、電影票根、水果上貼小標簽等)也很有意思,您可根據您家生活習性來決定開始收集什麼東西。做手工也不失為一項藝術,從收集食譜,到織毛衣、縫製衣服、拼布、做相簿、卡片,都可打發許多時間。
其他可利用的時段
睡前:如果能從小訓練孩子有一定的睡前儀式(ritual),則每天的睡前時段會是每天最令人向往的。對孩子而言:可以聽睡前故事、禱告和母親談心,臥在她身邊。我記得小時和外婆同睡,睡前她扇著羽扇為我驅蚊子、取涼,至今那羽扇拍在身上的感覺仍帶給我溫暖的回憶。對大人而言:孩子入睡之後,就是大人的天下了!泡杯好茶,讀本好書,即使坐在沙發上發發呆,也是很具療效的!
生病的日子:如果母親不上班,孩子因病在家就不至於引起太大的不方便,反而可利用那幾天放緩生活的步調,好好休養。
玩紙娃娃(paper dolls)不失為一個好主意,剛開始時可以買現成的,以後可以自己動手做。若用透明膠(self-adhesive contact paper)雙面護背,可以保存很久。
收集空的紙盒cereal盒子,衛生紙捲筒等有方有圓的形狀,可以設計小小社區,甚至城市。在生病的日子消磨時間。
閱讀百科全書不但可以增加常識,也可為生病在家的日子增添趣味。
當然,手工是任何時間都可以享受的,編、織、剪、貼、串珠子做項鏈,做中國結,整理零碎銅幣都不失為打發時間的好點子。
家,甜蜜的家
有很多現代的孩子,一旦關上電視、電腦,就不知道做什麼自娛,也有很多大人除了工作,睡覺之外,也不懂得如何消遣,為自己身心靈充電。實在是新世紀人類的隱憂。其實,家人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而家人在一起消磨美好時光更是將來甜蜜回憶的來源。在忙碌快速的生活中,要能暫緩腳步,緊急煞車,捕捉家庭生活的「柯達時刻」並不困難,但需要決心和創意,便能在任何一天,任何時刻享受到家人同在的幸福。
有一位叫Mary Loverde的女士曾送給她的母親一份很匠心獨具的禮物。她深知母親的犧牲奉獻,想在母親節時告訴母親她為子女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枉費,便在一百張小紙條上寫下一百個與母親相處愉快的時刻,裝在美麗的玻璃小瓶中,當作母親節禮物送給母親。當然這禮物深為母親所珍愛。我們也可為一家人準備這樣的禮物,在生日,或特別的日子贈給家人。
深願我們的家成為一個每天都有慶典的地方,每天我們都可高唱「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你們在其中要歡喜快樂。」
2002年收集的文章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