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王文華的這篇談「最後一名」的文章
真的很有感覺
小黑也是像王文華一樣努力型的人
完全沒有小聰明如果不努力應該等於零
因為覺得自己沒能耐所以從小到大事事盡力
於是努力變成一種習慣,對自己嚴厲變成無形的要求
總是去爭取最好的,絕對不能輕言放棄
在20歲之前,小黑真的活的很「政治正確」
20歲之後小黑的隱性叛逆發作
想要挑戰除了好學生以外的自己
作了族繁不及備載的有的沒有的事
在自己不擅長的不同領域連任「獨孤連敗」
了解了總是做不好的挫折感
真是會徹底擊潰一個人的自信心
現在的小黑試著尋找生活中的平衡
雖然不是天生爽快的人
沒辦法像蔡小么說,這些麻煩事讓那些聰明人去想就好啦
或是像蔡三妹說,反正天塌下來有個子高的頂
雖然還是常常在天平的兩端擺盪著
一下子是「我應該要如何好好盡力」
一下子又是「何不輕鬆點過日子」
但是我漸漸發現
只有中庸的方法才可以讓自己至少願意去試而且能持續下去
中庸的方法就是不過分勉強自己
就像之前在紐約做熱瑜珈的小黑
看著前面高個子的歐洲帥哥
努力把每個動作作到最完美
盡力到連膝蓋都在滴水
身後的小黑一開始努力跟著能做的動作後
後來不能做的也開始放鬆休息
或許就是像王文華說的
不想再對自己嚴厲
知道自己沒有征服世界的聰明
但花時間認識真正的自己
試著接受和喜歡自己就是這樣
然後要跟這樣的自己攜手同行
..................................................................
最後一名
by王文華
最近,我迷上當最後一名。
從小到大,我都是第一。第一志願的學校、第一志願的公司、第一志願的女朋友。好像沒有第一,人生就不值得活。
我不是天才,為了保持第一,要很多push。於是我逼自己去學作文、逼自己補GMAT,逼自己和外表完美、個性不適合的女友在一起。
這樣走了一大圈,如今,我忘了在第一志願學校裡學的東西、離開第一志願公司的蔽蔭、藏起第一志願女友送的紀念品。我像是一個長途飛行的旅人,終於落地。而最棒的是,不需要等行李。
然後我突然發覺:當最後一名也不賴。
第一次有這種感覺,是在兩年前的瑜珈課。當時我對瑜珈一無所知,朋友帶我去上「Ashtanga」。我看到同學們像摺疊式手機一樣,輕易地把頭前彎到小腿,而我前彎10度,額頭已經青筋暴出。同學們站著時,可以把右腿抬高90度,然後全部側拉到右邊,而我背靠著牆,提起腿還搖搖欲墜。
那堂課結束後我有兩個結論:一、我再也不要來了。二、原來最後一名是這種感覺。
後來我還是去了。除了因為女同學們的好身材,也為了再次體會最後一名的快感。
剛開始,我對當最後一名還覺得羞愧。偷偷在家練習、到了教室用力勉強自己。然而,當我了解到我是絕對追趕不上這些同學時,我放棄了。
放棄,不是說不去了。我還是去,但不再有任何「競爭、比較」的心。我甚至放棄了「進步、突破」的時程。「不求贏過別人、但求超越自己」、「三個月後頭要能碰到小腿」!「半年後要能做頭倒立」!這些從前熟悉的句型,我一句都沒想過。
從小到大,我沒這麼自暴自棄過。過去我認為任何人,都可以日新又新。任何事,都可以苦盡甘來。現在坐在瑜珈教室,我不想再對自己嚴厲,只希望和自己攜手同行。我不再想征服世界,只想認識自己。
於是能做的動作我就做,不能做的就以仰慕的眼光看著女同學。趕得上就跟同學做同一個動作,趕不上就中間跳過。我發現:當我承認自己是最後一名,我不再給自己求勝的壓力,別人也沒對我有任何期待,因此我能單純地享受瑜珈,反而做得更好。老師怕我自尊心受傷,問我要不要轉到初級班。我說我要留下來,因為在這裡,我才能當最後一名!
職場的成功,原則是「沒把握不出手」。生活的成功,原則是「廣泛地嘗試」。因為怕輸而不試,會錯過很多美景。每個人都有強處和弱點,你不需要在人生每一件事都得第一。第一名得太多,會早死。偶爾當最後一名,才能樂活。
我還記得當年念MBA的第一堂課,老師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第一名,和失敗者。」當時我和所有同學一樣熱血沸騰,發誓要變成改變世界的菁英。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我只想驕傲地說:「老師,我失敗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