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c/h/chen6620/content/20050621/00/1248286520.jpg)
羅蘭巴特的目光
還記得剛來Bordeaux時;一個法國朋友告訴我,所有我需要的東西都可以在這條rue Sainte –Catherine(聖凱薩琳街)找到,她的街頭從port de d’aquitaine(阿奎丹門)展開,一直延伸到grand theatre;這條街也是我初到時對Bordeaux的第一印象所以後來對這也特別有親切感,place de victoire旁邊的波爾多第二大學可以上網(後來因為NB失竊事件;很久都沒再開放),
而二大旁的小路就是傳統果菜市場;很像台灣的蔬果攤販(賣菜的歐巴桑叫賣聲也很像);還有專門賣給回教徒的肉店,麥當勞旁邊的旅行社據說有著便宜的機票;接下來數家的簡餐三明治店即使到了半夜仍然人聲鼎沸、香氣誘人。
而在傳統菜市場後門過去一點;就是Saint-Michel廣場(那個名聞西南醒目的尖塔就在這);廣場到了假日就是跳蚤市場;平時每天也有各種不同名目的市場或在不濟還有三三兩兩堆滿一地的舊貨攤(不過要好東西真的要仔細找就是,朋友常常說這裡是開放式垃圾再利用中心),但每個星期天卻是萬頭鑽動熱絡的不得了,買跟賣舊貨的人擠的水洩不通,而廣場另一邊的出口幾乎都被阿拉伯人所開的kebab餐廳包圍了;賣些北非的林林總總雜貨或廉價日用品、蔬果;自成另一區。
其實像bordeaux這樣半大不小的都市(法國第五大城);住起來挺舒服的。
應有盡有;各項生活堪稱方便再加上即將完工的有軌電車(TRAM WAY);整個城市就會更有可看性了。
此外要高檔的皮包有LV專賣店、想要絲巾有Hermès、要好鞋子有Salvatore Ferragamo、要像金庫般的珠寶店也有Cartier、要local的也有agnès b.、Charel jourdan …..、要百貨公司有lafayette;想平易近人點的也有ZARA…….。
而要家具有ikea;就連我的小黑smart在這也有個smart中心。
不過最要緊的是有我常常需要光顧的葡萄酒專賣店,從最具觀光賣點18世紀古典大劇院對面的L’intendance、BADIE….;到一般菜市場、街邊可以提著寶特瓶去打酒的小酒窖;另外還有可用電腦幫你查詢你要的葡萄酒年份跟酒莊的個性酒窖;都像是自家的酒窖般。
最重要是城裡居民飲食上舉足輕重的AUCHUN及Champion等大超市(而每家超市所進的葡萄酒還都不同勒….)就在市中心裡,這是很多法國城市裡所沒有的優點(不用開車、搭公車…),還有因為開到晚上十點,你可以悠悠閒閒的買完民生必需品後;再晃到附近的電影院去趕場午夜場電影然後回味著劇情姍姍的散步回家。
轉眼已經來到波爾多兩年了,每次在舊城區亂晃時仍會有新發現;買賣50年代到80年代新藝術風格的舊家具店、從傳統打擊樂器到真空管音響的二手店、堆了一屋舊貨的古物店、或是專賣異國風情的雜貨店…….。
從la place parlement 轉進位在三角窗的這家cousin酒店,這是一家面對著優雅大器的parlement廣場的酒商介於bordeaux傳統跟現代之間的選酒;很有老板的風格,他既賣一些自選的波爾多大酒莊的酒也賣名不見經傳的酒莊;連酒標也不按規矩來(一般酒標可視為酒的身分證),同時他也跟酒農合作推出自己的年份酒,最近更是在推當紅的bio葡萄酒,算是在那些頂著波爾多光環的大酒莊下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不過他還是會精選一些由他自己挑選的著名酒莊年份的來賣,而沿著他店旁的石板路直走就望見saint-pierre 教堂了,這算是老波爾多的中心地帶,附近包括從la place parlement 開始是波爾多的中、小餐廳集中地保證叫人眼花撩亂,不過可惜我欣賞的餐廳都不在這罷啦。
18世紀的對稱整齊的古典形式建築,目前內裝是以拿破侖三世的碧綠風格是波爾多的大歌劇院,在剛蓋好時他是以金碧輝煌聞名的,劇院左側的附設餐廳也是金碧的古典風;似乎是比台北的國家歌劇院餐廳像樣多了。大門口又方長的像熨斗的那棟氣派大樓是maison du vins及波爾多酒貿易中心,你可以找到全波爾多各產區的酒資料,而這附近聚集了幾家波爾多比較像樣的葡萄酒專賣店,最具觀光性的當屬l’entainces了(只賣波爾多酒,再說明白點是它幾乎只賣波爾多叫的出名號的酒莊酒)說真的要把1855年所評定出來的酒莊找齊都是件不容易的事何況是年份的完整性,都過了一百多年了;在這裡你更清楚1855年產生的評鑑制度對今日波爾多紅酒仍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另外一方面收看波爾多的地方台tv7,是最可以直接了解這個城市的方法之一,還有假如在街上晃蕩時間夠長你可能會碰到一個戴著墨綠色圓毧帽、背上背著把傘或布包;留著小山羊鬍的人在街上閒晃,就是他….他是在地方台擔任波爾多各區的名稱、歷史解說員有點像台灣的文史工作室負責人的味道。
生活在一個城市;也可以是一種閱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