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讀到關於老上海的種種論述和故事﹐總會想起李歐梵﹐以及他的《上海摩登》﹒老是覺得書中以文學研究切入一座城市的身世﹐既以此論證上海的摩登之路﹐亦聰明地把沉悶的文學研究變成一幕幕有趣風景﹒於是﹐我默默地認為﹐上海熱﹐至少文化界的上海熱﹐李歐梵是其中一個推動者﹒
也正因為《上海摩登》的成功﹒這幾年哈佛教授李歐梵除了轟轟烈烈或肉麻兮兮地把自家臨老再婚且與妻子前夫猶如一家人的男女情事大書特書外﹐乘《上海摩登》的聲勢﹐更以「都市漫遊者」的身份﹐觀察亞洲多個大城市的文化生態﹐以隨筆出之﹐遂成此書﹒
「漫遊者」的概念出自著名理論家本雅明(WalterBenjamin)﹐在他筆下的大詩人波德萊爾之於十九世紀的巴黎﹐即以「漫遊者」的姿態悠閒生活﹐靜心捕捉大都市的形象﹐化為優美動人﹑見證時代的詩篇﹒
李歐梵未必有波德萊爾之才﹐所以他作為一個「漫遊者」﹐說穿了仍是見諸報刊議事論事的評論員﹐不過既然是評論文化﹐李大教授焉能不以行家的名目出手呢﹗也許﹐李歐梵的成功﹐與他的博聞識廣﹐善於將老貨色包裝成新產品脫不了關係﹒對於澳門讀者而言﹐《都市漫遊者》最重要的篇章﹐自然是開首一篇<澳門﹐歷史幽魂的棲息地>﹐李歐梵由本城的美食寫到大三巴這座「廢墟」﹐再由此引伸出「澳門可以稱得起是香港的歷史廢墟﹐目前香港看不見的﹑想不到的仍然存在於澳門」﹐或者言者無心﹐不過多年來受「大香港﹐小澳門」宿命論洗腦的本地讀者﹐今時今日讀到這一句﹐可能更會念及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穩定﹐而不是李歐梵念玆在茲的文化和歷史氛圍﹒
綜觀全書﹐作者對北京﹑上海﹑台灣﹑深圳﹑新加坡等城市的文化發展都有所評析﹒其中又對香港的批評最多﹐透過這些本來刊於專欄的文章﹐讀者自難獲得《上海摩登》一樣的系統印象﹐反而頗有意猶未盡之感﹐作者的闡述縱然精彩﹐但篇幅有限﹐讀者亦只能對各地的文化作蜻蜓點水式的了解﹒
此外﹐《都市漫遊者》收入多篇談及「九一一」和反思全球化的文章﹐提出亨廷頓「文明衝突論」的不足﹐強調今日「全球化」大潮流下﹐已不能以宗教文明為中心將世界加以劃分﹐亦對「全球化」幾成西方化﹑美國化的方向有所質疑﹒這樣的文章﹐李歐梵寫得更好看﹐奈何他並未多寫﹐似乎更樂於遊走於亞洲各個城市﹐喝咖啡﹐逛書店﹐拖著他的愛妻﹐卿卿我我﹐指指點點﹒
(發表於2003年4月9日澳門日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