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的小朋友﹐還有多少位會視魯迅為偶像呢﹖
喜歡魯迅的年輕人﹐將來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那必定會是充滿年輕的哀愁﹐以及難以言傳的孤寂吧﹗
“人藝”來澳演的《無常·女吊》﹐正加深了我對魯迅的擔憂﹐結合了《傷逝》﹑《孤獨者》﹑《在酒樓上》﹑《頭髮的故事》﹑《無常》和《女吊》“重組”的作品﹐滿以為會充滿文章中那股揮不去的怨氣﹑捨不掉的深沉﹐以及發人深省的洞察力﹐豈料這是一齣會令人看得捧腹大笑的戲﹐雖然戲中主角很努力地帶領觀眾思考何謂“真誠”﹐但太多的插科打諢﹐太多的嘻笑怒罵﹐卻很難令人看得投入﹐思考得深入。不知道其他為了看魯迅名著改編而來的觀眾﹐面對這齣“人鬼情未了”中國版時﹐腦中會想些甚麼﹖當子君和涓生的各懷鬼胎加上了太多笑料﹐當男女主角強調人言可畏﹐卻又弄出了太帎
的接吻和親熱場面﹐熟讀魯迅作品的朋友﹐不知道會否看得滿不是味兒呢﹖
《無常·女吊》的最大問題是﹕未讀過魯迅原著的朋友﹐相信不易明白劇中人物的言行的諸多指涉﹐但如此把魯迅作品中的人物“重組”和“再創作”﹐則不免將魯迅的名著賦予了另一種“面貌”﹐在演員落力演出的同時﹐魯迅的批判精神被淡化了﹐故事也換了一個腔調來搬演﹐雖然我不敢說故事的“創新”之處輕薄得令人過目即忘﹐但相信大部分讀過《傷逝》的觀眾都會同意﹐編劇的“創新”之處正是顯露了對子君和涓生的故事未有充分的了解﹐而這種不了解﹐卻借《無常》和《女吊》的勾魂使者來加以合理化﹐真不知算是聰明還是笨拙了。
如果這一代的中國人要以《無常·女吊》的表達方式來了解魯迅﹐確是一種悲哀。劇中的涓生以“真誠”的態度胡作非為﹐卻教我想不透該如何“真誠”地寫出我的觀後感﹕面對脆弱橫蠻的人類﹐真誠並不容易﹐面對偉大的魯迅﹐自以為真誠更容易變得矯情。《無常·女吊》是一齣“真誠地”矯情的戲﹐也就是我們廣東人說的﹕扮晒№﹗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