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猶記得2020年1月30日他們開始注意這件事時,中國以外報告的病例還不足百宗,並且沒有報告死亡病例,很多人以為疫情接近夏天就會消失,想不到事情會對人類造成這麼長時間的折磨,除了重創經濟,還害死了成千上萬的平民。
經歷三年多的防疫、封關、清零、一次又一次疫情衝擊,我們究竟吸取了什麼經驗和教訓?抑或又會為了避免傷感和尷尬而自欺欺人,盡量不再提起,報喜不報憂,不但不會深入檢討與防備,還要當作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去年六月澳門經歷過一波很嚴重的疫情,城市進入“相對靜止管理”,大部分的工商活動都停止了,市面一片蕭條。到了十二月,防疫有了新安排,很多本來管得很緊的措施都突然放開了,大量居民確診,坊間流行的說法是“應陽盡陽”,很多長者染疫之後變成重症,醫院超負荷運作,之後是殯葬行業供不應求,那段日子的情況比“靜止管理”恐怖得多,街上一片愁雲慘霧,人們不是自己病了就是家中有人染了重症。
走過這樣悲情的2022年,很多人的家庭都有成員病逝,很多人的內心仍然忿忿不平,很多人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疫情看來是結束了,市面逐漸恢復了,人們忙於去旅行和消費了,但這樣就表示一切都沒有問題嗎?大家真的感到很ok嗎?
有些人會覺得可以按時上班,放假可以吃喝玩樂,就等於回復正常,也許這真是因人而異的。有些親人離開了,家庭成員之間即使相聚亦會覺得有遺憾,以前的齊齊整整是永遠都不會再出現了,那種心痛與悲傷,怎麼可能輕易忘記呢?
This page is in Simplified Chinese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