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宗新聞與大三巴有關,都不是很重要,但也引人深思。
香港藝人劉浩龍早前在社交平台上載攝於大三巴的照片,並寫道:“好鍾意冇人嘅澳門,自拍都冇人阻住。”此帖一出,即惹來大量網民不滿,尤其是來自澳門的民眾更是反應熱烈。據聞此君已非首次在網上失言,身為公眾人物而欠缺常識與同理心, 難怪網民會一次又一次對其不識大體的言論“表達關注”,多此一舉的帖文總令其形象(如果有的話)大打折扣。
另一宗新聞是大三巴牌坊的石階遭人寫上字句及張貼宣傳單張,事件已由警方調查跟進。在公共地方亂寫亂貼真是令人討厭的行為,在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發生這種事, 當然更令人不快。
這兩宗新聞,多多少少也反映了當下的大三巴已今非昔比,人流疏落,否則那位香港藝人不會“有感而發”,而欠缺公德心的人也未必有機會在此犯案。想起以前這裏人氣旺盛的情景,的確讓人有時移勢易之感。
大三巴,是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這座教堂於1602年的教堂,在1835年給大火燒燬了,剩下正門的立面,看來像矗立的牌樓,幾百年來絡繹不絕的旅客都從精細的雕刻與東西交匯的元素,想像當年教堂尚在時的宏偉規模。過去幾十年,外地媒體不約而同以這裏作為澳門的地標,以前有些頑皮的文人會說以這個牌坊代表澳門真是再合適不過,因為只剩下好看的門面,內裏寶貴的東西都已灰飛煙滅,象徵意義不言而喻。那當然是開玩笑的話,不能過於認真,其實大三巴牌坊後面設有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及墓室,對中西文化交流之初的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在這裏看到一些珍貴的展品。
好多年之前,我把大三巴視為遊玩之地。那時候沒有太多手信店,來澳門玩的多數是香港人,也有一些日本人,如非大時大節也不會有人山人海的景象。我外婆住在關前後街,童年時家人會帶我到大炮台的山坡放風箏,我當然也有跟兒時玩伴在大三巴數過有多少級樓梯,這些私人記憶讓我對這空間留下一種比較樸素的感情。
有時我會覺得尋常百姓的回憶比起是不是世界文化遺產,能吸引多少遊客,附近店舖的租金值多少錢更有意思。因為美好的印象既拿不掉也抺不走,而且還是免費的,所以在疫情期間我不時會鼓勵身邊的年輕家長不要老是貪圖五星級度假酒店的奢華享受,在天氣好的時候,不妨帶小朋友去大三巴逛逛,順便看看澳門博物館,如果還有興致就去看看白鴿巢公園和東方基金會,讓下一代對澳門有點認識,留下好印象,將來孩子長大了,也許仍會記得這段經歷,對澳門歷史文化的好感也會油然而生。
陪著孩子拾級而上,仰望大三巴與天際,回頭再看看白雲底下的澳門半島,在他們沉迷手機之前,這真是一項很有意義的親子活動呢!
https://liker.land/silencemo/civ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