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離世,有人很快便可以放下悲傷,有人不。朝夕相對的人有一天突然先走一步,活著的人究竟會受到多大的創傷?如何才能平復?電影《樹欲靜而心不息》(The Tree)提供了一些答案。
男主角在送女兒回家途中死於心臟病發,車子撞向他家旁邊的一棵大樹,自此女兒深信父親的靈魂附在大樹之中,他們一家五口也在大樹見證下開始適應新生活,但家人的感情變化也牽引了大樹的微妙變化。影片不動聲色地剖析這家人受傷和療傷的過程,探討樹和人之間,自然和文明之間的互相影響,而且拍得溫柔敦厚。
女主角婚後生了四名子女,因為丈夫體貼,她多年來只是專心照顧孩子,丈夫猝逝後她傷心徬徨,不能自拔,常因想念丈夫而失眠,於是跟女兒一樣相信丈夫就是大樹,不時把心中的困惑跟大樹訴說。她很在意自己的子女是否成長於幸福家庭,但丈夫早逝已肯定為孩子帶有遺憾,導演用很簡單的對話就把這種不安的心情表露無遺,一門孤寡的心事盡在不然中。
影片平靜地拍攝男主角死後一家人如何在哀傷之中過生活,奇怪的是那棵大樹似乎承載了這家人太多心事,竟突然不斷增長,盤根錯節,直接影響這家人的生命安全,於是他們又要面對應不應斬了這棵樹的矛盾決擇。這樣的安排彷彿也在逼觀眾抉擇:倘若親人離去,你傷心了好長的一段日子,但何時應該復原?復原的標準在哪裡?
目睹父親暴斃的小女兒一直堅信他已化身成大樹,她一方面執拗地阻止其他人來斬樹,一方面比很多大人都看破世情,面對喪父之痛,她認為人可以選擇悲傷,也可以選擇快樂,她選擇了快樂,就一定要感受到快樂。
其實人可以安排的事情從來不多,命運或大自然的力量總會代你決定某些事情。我們真正有能力選擇的,正是應對事物變化的心情,快樂時要面對,悲哀時也要面對,為什麼不選擇快樂呢?
這齣電影的編劇和導演叫茱莉貝杜切妮(Julie Bertucelli),曾參與奇斯洛夫斯基名作《藍白紅三部曲》的拍攝工作,這次以大樹比喻親情,沉著冷靜,回歸自然,發人深省,在喧囂的世界裏,這種眼界和真情都難能可貴。
(刊於2011年4月20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