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父後七日》拍主角兩兄妹應對父親死後的殯儀程序,編導花了很多心思把悲傷的情節喜劇化,令觀眾不會看得感觸流淚,卻透過至親離世後各種禮俗儀式來思考人生的旅程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強調各種人情世故,特別是把子女對父親的思念拍得真摰動人,細水長流。
大多數經歷過至親離世的人,可能都會暗中思考過:那一系列繁瑣的儀式,究竟有什麼作用?那位死去了的親人真的還有感覺嗎?死後的世界真的會接受那些儀式的干預嗎?人死了之後真的會存活於另一個空間嗎?抑或,生命的最終結果就剩下一具慢慢腐朽的屍體,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去了。
對於儀式,《父後七日》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獨白,女兒在準備喪事的時候說,未來幾日,總會有一些人叫你不要哭,或者又有一些人會叫你要盡情哭。父親死了,她不知道該什麼時候哭,什麼時候不哭。
在喧鬧的儀式中,主角兩兄妹完全不知所措,於是任人擺佈,疲於奔命,這時候觀眾會發現,一個人辛苦活了一輩子,最後的一段旅程其實是最不由自主,一切都得跟著俗例辦,一切都得依循既定的程序走。電影中的子女希望放一張生活照在靈堂,他們認為那張照片中的父親給他們的回憶是最美好的,可是最終又會因為旁人七嘴八舌說照片不夠莊重而有所改變。電影也特別著重道士進行的儀式,燒紙錢的過程,還有親戚朋友對死者的問候,可是死者的子女最關心的是父親真的還在嗎?他真的接收得到,感覺得到嗎?如果死者真的死而有知,看見當下的殯儀場面,他會滿意嗎?他會同意嗎?他會在哭還是在笑?
儀式完成,死者安葬或火化,忙亂一場之後,死者的親人也許可以暫時平復心情,重新投入日常生活。然後,不知在哪一天,像平常一樣想起了死者,才發現這親人已經不在了,永遠消失了,不會再回來了,那時的錯愕才足以令人崩潰呢!
人生是一段很奇妙的旅程,每個人都會有獨特的經驗與見聞,但每有親友離世,總會提醒我們這旅程會有終結的一天,漸漸就要學習順應萬物,知生知死,明白生寄死歸的道理。
刊於2010年10月27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