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8-15 20:37:38| 人氣2,363|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曖昧的網上言論.曖昧的我們

推薦 1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曾幾何時,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澳門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事:遇到冤屈要找有權勢的人士代為出頭,看到不公平的事習慣隻眼開隻眼閉,最離譜的是越有學識的人,越不肯發表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據說是為怕“見光死”,致使有很長一段時間本地每遇重大事故,新聞記者只能找來一些其實沒有意見但願意出鏡的人士接受訪問,外人不知以為澳門人就是只懂對著鏡頭傻笑,或者對任何事情都唯唯諾諾,我不知道這叫做和諧還是居民素質有問題,不過澳門人表達意見的渠道算不上多元化,卻是不爭的事實。

後來網路普及,這個習慣了意見不夠多元的小城一下子就與全世界接軌,我們再沒有藉口說自己身處一個小地方,也不能以本身的落後來默許自己不思進取,因為透過十餘吋的螢幕和更小的鍵盤,足以通向未知的世界,小小一隻滑鼠,比起任何報紙雜誌都能帶我們走得更快更遠。一經連線,我們無分國界,眾生平等,大部份網民都會把自己隱藏起來,思想再空白的人都有權暢所欲言,存在於現實世界的種種憂慮一掃而空,澳門人,特別是相對沉默的年輕一代開始在網上有了自己的意見。

也許傳統的澳門人會覺得網上的言論只是一小撮人發出的噪音,更有人把網民等同暴民,總之視網上反應快速的意見如無物,而最普遍的反應莫過於慨嘆網路無邊,資訊混亂,現實的諸多問題仍未處理好,豈能分心去管來自虛擬世界無日無之的紛擾。

事實上,本地的各種問題很少會因為網上的意見而作出改善,頻繁出現在世界各地的網上熱門話題(例如前一陣子香港的巴士阿叔事件)也暫時沒有在澳門發生。然而,留心觀察澳門人在網上的言論,自會發現他們不管是痛陳時政還是表白私情,總是圍繞著生活在小城的無聊與無奈訴說不休,多讀一點你就會明白澳門人在現實世界遇到的困難和不安,痛苦與焦慮。儘管網上言論沒有顯著的影響力,卻無阻網民的積極性,近年全世界掀起網誌的熱潮,表面上此間沒有廣泛報導,但事實是澳門人寫作的網誌正悄悄地與日俱增。我們一方面不太相信網上的力量,一方面卻逃離現實世界,躲進虛擬空間,體現了網上活動的其中一個特色:表裡不一。

都說網路是虛擬的,此間不少人仍被“虛擬”兩個字迷往,但“虛擬”的空間顯然不等於不存在的空間,假如採取不聞不問不處理的態度,它的力量將會無限擴大。

網路的“虛擬”成份也許在於匿名,在那個沒有身份的世界,我們覺得很放心,夠安全,可以發表一些平時不敢發表的言論,可以做一些正常情況下不會做的事,在匿名的保護下,有人訴說心事,有人大玩網上性愛,有人放肆痛罵權貴,甚至有人大膽暴露真真假假的自拍或偷拍肉體,公開淫亂性史,還暴得大名呢!習慣於在網上窺探陌生人私隱和內心世界的我們,可會停一停,想一想:這些所謂虛擬的事情,不是更接近人們內心的真實嗎? 無論是發表的人勇於表達自己,抑或是看的人急於看到更震撼的真相,總之這些網上的活動漸漸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網上的言論,不管是認真的還是胡鬧的,都很有市場。
 
真正懂得網路的人當然知道,所謂匿名,不過是表面上的掩飾,也許對大眾來說你在網上的身份很神秘,可是對某些人士(例如網路供應商或討論區管理者)而言,我們在網上的一舉一動都被紀錄和監察,只是此間言論比較自由,有關人士又慣於漠視網上的意見,這才造就了大量不負責任的網上言論,養成了一些年輕人假討論之名行批鬥之實的“修養”,更有甚者,網上空間成為政客及其支持者必爭之地,但由於網民水準有限,管理者處理不善,不少網上的討論不但起不了監察政府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還成了公器私用,壞人名節,散播謠言的溫床。

我知道本澳不少網上的“憤青”會慨嘆澳門的網上言論還未夠“激”,比起鄰近地區,他們自覺未算離譜。然而,我所想到的卻是那個虛擬的空間為這個地方所帶來的刺激和衝擊,究竟有沒有人評估,需不需要跟進,抑或可以聽之任之,不聞不問,以免多做多錯,講多錯多。

當我們仍未完全消化網上討論這種發言模式時,個人網誌的風氣又席捲全城。其實仍有很多澳門人對這些事一無所知,不過網誌的形式把每一個人的自我都放大了,即是說,年輕人,越來越勇於站出來,越來越不願“做傻仔”了。

個人網誌最吸引人的不是“寫”的過程,而是“編”的權力。以前我們要向大眾表達自己的見解,要透過傳媒,可是傳媒又不是對每個人都友善的。網誌流行之後,我們除了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化成文字,廣為傳播,更可以加入自己拍的圖片或短片,剪輯自己喜歡的背景音樂。當然,最重要的是發表這些意見時是不必交給編輯看的,在網誌的世界人人都是自己的編輯。這種自己主宰言論發放的權力,千萬不要看輕,這足以令每一個以前沒有這種權力的人無比享受。

說寫網誌這件事是“席捲全城”,其實一點不誇張。儘管主流媒體鮮有報導,傳統的澳門社會又習慣對網上的事物視而不見,而直到目前為止本地仍然沒有一個機構會有能力,或認為有必要統計一下澳門有多少人擁有個人網誌。然而,年輕一輩早已心照不宣的把這件事悄悄的發揚光大,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漸漸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既然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發表空間,不妨有話直說,我們看到別人在網誌上談論起某件事,很可能當日就在自己的網誌上寫一篇屬於自己的感想。

值得注意的是網誌把發表意見,反映現實的能力從傳媒人和寫作人手上搶回來。我用“搶”這個字眼在目前未必很正確,但網上言論既然已發展到“個人即是媒體”的地步,誰可以保證這批為數不少的,現時多數是寫寫日記說說心情的網誌作者,在遇到重大事件時,不會一起利用自己的網上發言權,以個人的角度發表一些補充性的言論和照片,一盡“現場報導”的職責。

最佳例子是本年五月初,此間有工人上街遊行表達訴求,當時引起一些社會議論,除了報紙和電台、電視台的報導,本地一些網誌作者也各自在其網誌或發表意見,或刊登自己在現場拍到的照片。這件事說明了澳門的個人網誌平時儘管偏向風花雪月,但一旦他們都覺得其他媒體可能不足以反映真相,他們就很可能會利用自己的力量,為某件事展現其個人版本的真相,而這些一個人製作的新聞和圖片,不但面向澳門,同時流通全球。

對於網誌這種方便快捷地令一個人的意見面向全球的事物,事事喜歡“退一步想”的澳門人也許會說:“流通全球的網誌,都是由名人撰寫,由高手主持,甚至有明星助陣,一個在澳門寫網誌的人理論上是把自己的意見面向全球,但由於澳門本身就欠缺具知名度的大人物,所以澳門人在網上的言論,仍是可以沒沒無聞。”

這是相當現實而殘酷的情況,澳門人的網上言論的確未能形成強大的吸引力,至少我們目前並沒有一些令所有網民非看不可的網誌。然而,無論讀的人有多少,喜歡寫的澳門人還是一往無前。在一些搜尋網站鍵入與澳門相關的字眼,我們可以輕易找到由澳門人寫作的網誌,這些網誌的特色是非常的生活化,圖多於字,作者大都年輕,而且不是有很明確的發表意識,他們更像把網誌視為日記的代替品。同時,為數不少的澳門網誌作者其實相當敢於在網上表達“自己”,他們會把每日遇到的大小事件寫在網誌上,包括工作上的喜與憂,感情生活的苦與甜,偶爾涉及一些社會新聞和大家關注的話題,但總是密集的使用一個“我”字,說網誌把澳門人的自我放大了,全因在這種媒體中,每個人都致力把網誌變成一個關於“我”的大世界,許多人嫌文字表達不足,更會把大量自己及朋友的生活照片刊在網誌上,像寫自傳,又像是寫歷史。小小一頁網誌,承載著生命,誰說這不是偉大的發明?

記得我最初閱讀這些澳門人網誌時是感到十分震撼的,首先驚訝於澳門的年輕人幾乎完全沒有把網誌當作“草根新聞”的意識,跟全世界背道而馳的是這個小地方的人最想表達的不是一些涉及公眾的議題,他們之中很少人會考慮發揮網誌的社會影響力,也很少人會刻意經營自己的網誌,使之變得流行。

其次是為數不少的網民勤於在網上發表一些平常生活中不會表達的感想和感情,令感受到這些年輕心齡的超級寂寞。澳門人所接受的教育彷彿沒有教曉他們跟身邊的人溝通,於是他們找到了上網這個出口,把一些不想跟人面對面講清楚的事情在網上說出來。作為一個陌生人,登入這些坦率的網誌閱圖讀文,常有偷窺他人隠私之感,但網誌既為公開的平台,這些年輕人把圖文放上網時,早已知道陌生人是有機會看到的,可是他們毫不介意。這也是很易理解的,誰可以否認渴望被別人“看見”不是許多年輕人求之不得的事情?

在網上被“看見”的人不一定希望在真實中被“看見”,雖然年輕網民真心真意的把自己的生活情節和照片一一放上網,可是他們仍然覺得自己隱身於虛擬世界內。也許,他們認為那個世界真的是“不存在”的。所以,他們可以在網上縱情書寫失戀情事和工作血淚史,卻不一定會把這些心情跟親人或朋友訴說。網上言論最方便的地方是網民只要處於離線狀態,即可暫時與此世界訣別,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確難以跟親朋戚友“離線”吧!

儘管我們可以在網上把自我放大,甚至自以為可以控制網上的言論,但澳門人在網上的活動仍然有一種很有默契的自覺在,那就是在討論區的匿名狀況下,可以肆無忌憚,大鳴大放,喜歡罵誰就罵誰,甚至可以抺黑、造謠,無所不用其極;一旦在自己的網誌以“相對真實”的身份出現,卻換了一種腔調,變得感性、柔軟、溫柔,甚至不談政事。那就是說,勇敢歸勇敢,自由歸自由,澳門人對於向大眾發聲這件事還是小心謹慎,而且很有選擇性的。

我用“曖昧”這個字眼形容此間的網上言論,除了因為讀得多了而得出大家模糊、幽暗,態度不明的印象,更大的理由是事實證明“熱愛和平”的我們根本難以尖銳起來。我想以網誌流行之前盛行的一則外國消息來說明“我們”跟“他們”的不同:這是個人網誌令大企業“千年道行一朝喪”的經典例子,事件發生在美國,主角是單車鎖製造商Kryptonite。兩年前,一則有關Kryptonite單車鎖頭能被一枝原子筆輕易拆解的報道在網誌間廣泛流傳,令辛苦經營的品牌形象一瞬間被破壞。

“他們”只是一種產品有缺陷,即可因為網誌的報導而引起關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豈會缺少有不足的產品和服務?只是我們根本不會考慮利用每個人手上都有的監察工具,致力改善這個不完美的社會,這可以是因為我們膽小怕事,可以是因為我們慣性覺得自己的言論微不足道,抑或是明知多說無用,哀莫大於心死?

“心死”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心態,這經驗成年人很少會不曉得,只要他嘗試過表達自己的意見、投訴、不滿,社會上不約而同的超慢反應和普遍不夠專業的應對方式,足以令他明白“有點要求”是多麼麻煩而痛苦的事。這個時候,他就知道反抗無用、反映無用、在報紙上說無用、在網上說也無用。有時候我們面對一個龐大的體制,以一人之力,唯一能做的反應就是“心死”。因為沒有期望,所以沒有要求。這樣,我們是否還需要考慮說:因為沒有要求,所以不會進步呢?

這種局面,令人沮喪,但卻與我們如此接近。對照澳門網上種種言論,自會發現大事件點到即止,小事情鉅細無遺的特色,也許有人會以此批評年輕一代欠缺思考能力,我卻同情地理解為大家在談論公眾話題時,總會感受到一股難以言說的壓力。你以為社會經濟夠豐富或地位很高的人就不會講廢話嗎?

這一份處處不在也無可申訴的壓力,可以把一個人的發言意欲無限削弱,甚至殺死。

對於公開言論,簡單來說就只有大家願意聽和大家不願意聽兩種,無論是否表達於網上,都以受眾的接受能力為依歸。即使口頭難以表達,但每一個澳門人對於大眾想聽到什麼都心知肚明,每個人心中都設定了一條底線,皆因這地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太“融洽”,為免因為也許只是一時之快的言論而被大眾標籤為某一類人,同時要承受擔演某一類人的後果,所以識時務的大多數即使有了網絡這個十分自主的空間,還是不會超越那條讓我們耳根清靜的底線。

說無關痛癢的話,做模稜兩可的事,配合停滯不前的思想水平,人人都可以選擇以沉默的方式來換取安全,可是這樣的安全,難道不要付出代價嗎?

我們需要繁榮,我們需要認同,我們需要肯定,我們需要支持,我們需要諒解,我們需要團結,我們需要很多的需要,可是,我們需要諍友嗎?我們的多元意見可以多元到什麼地步呢?也許,上述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當今澳門人在網上的言論找到一些端倪。魯迅說過:“不在沈默中爆發,就在沈默中滅亡。 ”多少年來我都為這句名言而苦惱,如此真確的道理,我們是不明白,還是不願意明白呢?

台長: 寂然
人氣(2,363) | 回應(3)| 推薦 (1)|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網上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批判愛人
此分類上一篇:表面的和平

東方
您好;

這篇好文讓我感受良多....

請問能徵得您轉貼的同意嗎?
2006-08-22 00:43:44
寂然
謝謝光臨.
歡迎 貴網轉貼拙文,說明出處就可以了.
再次感激.
2006-08-22 12:52:42
東方
寂然兄:

感謝您的慷慨,我已經將全文轉貼於以下網址。

希望您能常來指導及貼文,以您生花妙筆,一定可以讓我們受益良多!!

http://www.mypearl.com.tw/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198&forum=16&post_id=291#forumpost291
2006-08-26 09:34:44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