眞正的歐洲風味,請臺北人虛心一點,看看澳門。澳門的葡國小店,一家家都是殖民地時代自然的沉澱,像陸軍俱樂部的廊柱和柚木樓梯,峰景酒店的陽臺咖啡座,海灣餐廳的血鴨,阿曼諾的葡式焗鴨飯。隨便走進哪一家葡國菜館,餐牌上都用葡文印靑菜薯茸湯的原名,叫做Caldo Verde,澳門婦孺無不琅琅而天然上口。
澳門的街道牌,在潔白的瓷磚上用藍靛燒成文字,還加一道花邊,這是眞正的地中海風味,還有那些粗拙的街名:飛能便道街,葡文叫做Rua Fernao Mendes Pinto;柯維納馬路,原名Estrada Governador Albano de Oliveira,這就叫歐洲風格,是眞實的歷史,不是三毛女作家赤足一廂情願、荷西、駱駝加沙漠。
【陶傑<偽品味>,二○○五年十一月八日《蘋果日報》】
陶傑說臺北的咖啡店是“偽歐洲式”的,破綻在於書架上的燈光昏暗,而且陳列的書本也太高深,“太過像電視時裝劇的錄影厰”,他建議臺北該向澳門學習,他認為澳門的葡式風味才是眞正的歐洲品味。我這個澳門人讀了當然高興,但又覺得自己跟陶傑所說的品味有一點距離。
葡式風味或有千般好,但像我這樣的澳門人,也許更享受雀仔園和豐茶樓那一籠熱騰騰的糯米雞,氹仔官也街旺記咖啡室的奶茶和蛋治,紅街市對面那家富記粥店的及第粥。也許這些東西都名不見經傳,但我想那才是深入血脈的澳門特色,一種日常生活的氣氛,一種無須言說的風味。
澳門其實給人兩個概念,一個是品味的澳門,是歐陸風情,是豪華賭城,是我們吸引遊客的標籤。一個是地道的澳門,是街坊小店,是窮街陋巷,是澳門安居樂業的力量泉源。
但願若干年之後,澳門眞的擁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特色,不必再借西風,扮歐洲。我們自己知道,絕大多數的澳門人是沒有歐洲格調的,我們有自己的情懷,自己的風味,不過沒有用來宣傳,也眞有點害怕太多人來打擾。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