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24 13:07:52| 人氣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演奏會後報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二零零五年,一月,二十一日 (玫瑰堂)

<<中國現代作品系列>>

或許它叫作現代作品,所以到場欣賞的人不像平日那麼多,但準備好耳朵的人們都把教堂的肚子填滿了八成以上,相信教堂和演奏者都感到滿足吧.有趣的是,坐在我身旁的婦人,她帶著她那七,八歲的女兒來一起聽這些中國現代音樂作品,而那小女孩一直都很安靜的坐著,看來是訓練有素的聆聽者,這就足以證明,子女的素質真是很看父母品味如何.

由於我比較遲入場,坐位比較後,當第一曲"弦樂四重奏--白毛女"奏出時,就覺得音量不足,那些聲響都停在我眼前,未能將我包圍擁抱.另外,大提琴的力量亦顯得頗為薄弱,令整首曲目欠缺支持,兩把小提琴苦苦經營的支聲複調,聽上去有點零落.這情況與下一首曲目"風"成了強烈對比.

相對於"白毛女"那中國味,"風"就來得現代得多,其旋律中再找不到半點中國五聲音階的血脈,但二胡那種悲涼的聲線,卻從小提琴中體現出來.或許是繼承,或許是模仿,但那凄清的風還是吹遍了眾人的耳邊,其中不時跳出大提琴的彈音,使教堂內的空間頓時變得更為空洞,大提琴角色十分突出,就像要一洗"白毛女"中那軟弱形象.

跟著是<<中國文歌>>的串燒,當中的曲目包括"蘭花花""趕馬調""小河淌水""苿利花""一根竹竿容易彎""槐花幾時開"和"彌山渡歌",叫它做串燒不單單是因為它曲目多,更主要是那些曲目都十分短小,相對於西洋音樂的完整性,對它們甚至有點零章斷句之感,還沒有完成似的,就像時下的流行串燒歌,東一句西一句的拼貼起來,實難以對它們有更深入的認識.唯印象較深的,是最後一曲"彌山渡歌"中有人聲的呼喊聲的演出,好明顯是中國山歌的重要原素,但在這種西洋味極重的佈置中,實在有點怪怪的.

聽完一輪弦樂四重奏之後,換上木管五重奏<<風>>,令人耳目一新.在教堂這種回聲蕩漾的環境中,木管樂顯得更為飽滿豐潤.各聲部的線條都很明確,時像獨奏,時像合奏,又好像有幾個特定的模組在互相交替組合,玩味十足.

到了最後的高潮部份弦樂合奏<<昭君怨>>和<<思>>.由於編制的增大,層次的對比更為豐富多彩,再一次有被音樂包圍的感覺,但縱觀兩首曲目,似乎都是西洋音樂的配樂方法,有明顯的和弦結構,中國風味的旋律在和弦之間穿插著,感覺是一體的,但風格就似是中國味的西洋音樂,未能體現中國音樂特色的全貌.

在這次演奏會中,我們聽到以西洋樂器和配器法下的中國音樂,或許是一種發展,但中國音樂不單單是五聲音階下構成的旋律,應該有更多的元素未被呈現,希望中國音樂家對此多作研究,免於中國音樂成為西洋音樂系統下的其中一種風格,

台長: 紫色
人氣(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