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1-30 16:15:01| 人氣1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領導力教材-詹翔霖老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領導力教材-詹翔霖老師

修者以律制心,覺者由心生律

覺者的血液流動著的就是規則,規則是你的魂,還需要說麼、還需要持戒嗎?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

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注定?

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年鐘,都是癡人說夢。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詹翔霖

補充教材

《天道》中丁元英五台山問道的經典對話。

智玄大師問丁元英“何為真經”?

丁元英回答: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

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

修行以行製性,悟道以性施行。

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有心無證者,雖不落惡果,卻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得涅槃。

智玄大師問,什麼是真經?

所謂的真經,就是佛家所指的能夠達到涅磐、證到事物真理的終極法門,它只能用心去悟到,而不能靠通常所說的燒香、持戒、念佛、打坐等修行方法來獲得。修行在於求,求保佑,求解脫,求成佛;而悟道是明心見性,在於知,在於覺醒,去發現事物本來的狀態。修行,是用行為來刻意地壓抑自己的性情;悟道,是用本自具足的覺性來自然地主導自己的行為。覺悟的人懂得自律,律由心生,自然而然地讓行為不違反規則;所謂修行的人,卻只知道用外在的戒律來壓抑自己的內心,比如不能喝酒、不能親近女色、不能殺生、不能說謊、不能偷盜,以及每天念多少句佛號,打坐多長時間,磕多少個頭等等。有些所謂修行的人是因為害怕落入來生下地獄等惡的果報而去遵守這些戒律,他們有信仰,他們相信有一個能主宰自己的賞善罰惡的神,或一種能賞善罰惡的宇宙運行機制的存在,被這些表象迷惑,因此不能證到事物的本質;他們心裡時刻擔心著因果報應,時刻住在自己的這些善惡因果的念頭和妄想心之中,因此他們的內心就不能得到解脫,永遠陷入情緒反復生滅的煩惱之中;但是那些覺悟的人,明白事物發展的因果規律,他們的內心不執著於一個害怕因果報應的念頭,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做了會獲得什麼樣的後果,所以,他們內心沒有該求什麼和不該求什麼的觀念,也沒有該戒和不該戒的事情,隨心所欲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又自然地不會違反道德、法律和良心,他們這樣的沒有觀念的束縛而順其自然的心態才是涅磐境界,才得解脫。

 

丁元英說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門。這句話具體指代啥,我還鬧不明白,但我覺得可意會;所以我們重點放在後面,“可悟不可修”。意思是丁元英贊同“悟”能獲得真經,而“修”不能獲得真經。為什麼?具體下面用三個對仗句式進行了解釋。

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

為什麼修不得真經,悟能得真知?因為,修,在於外求;而悟呢,是明心見性,在於知。知己知彼的知,知行合一的知。那我們前面這麼這個系列,一直在做的也是知的動作。修行以行製性,悟道以性施行;

修行呢,是用行為來克制自己的性情,通過紀律,規則,則克制自己犯錯誤的心。

但是悟道呢,則是通過修煉自己心性,心性正了,行為自然就正了。有一個順理成章的因果關係。

而通過紀律、規則來克制自己蠢蠢欲動的心呢,慾念是壓不住的,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想要通過外部的條款來克制內心的慾求,是不容易成功的。所以丁元英的意思是,覺悟能得真經,修行不能得真經。第三句,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這就是對第二句的延展了,覺者正心自然生正念,修者呢,通過紀律條款來規範自己的內心。最後一句話總結修者,雖不落惡果,卻住因住果住念住心。

“住”這是佛學中的一個術語,可以用沉迷、淪陷、執迷、痴迷等來理解。

如是這般,會怎麼樣呢?“如是生滅,不得涅槃”,永遠處於循環之中,輪迴之中,不得超脫。

不能覺悟,沒有正心,自發形成紀律;而只是僅僅通過修戒律,妄想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是不可能的。“如是生滅,不得涅槃”。那如何獲得超脫呢?

悟,而非修。我們再把關於覺悟的話連起來聽一聽。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寞涅槃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悟為明性,在知;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只有形而上的了悟,才能完成形而下的改變。

 

修戒與覺悟。按照佛法來說,人有貪嗔癡慢疑,修行之法有三:戒定慧。

在佛學中,修戒,是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致力於內心平靜;修慧,培育智慧。

修戒,因為慾念亂性。

什麼叫念?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按照佛學的解釋,人的一念就是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修戒,在於減少慾念。

老子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所以修佛之人戒的就是易讓心生慾念之物,比如我們熟知的美色、華服、山珍海味。

這是一種迴避、退讓的策略,不是正面對抗,說我一定要“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那太考驗人的修為和定力了,我們迴避它,減少慾念對自我的刺激,自然能消減煩惱,行為更為得宜。

 

可是有一點,執行力的問題,我們就發現,靠修戒是很難完成的。

因為規則如果不能內化,修戒就是一種隱忍。而隱忍是痛苦的,不可持續的,所以一定會周期性火山爆發。所以禪宗認為,修戒莫若修心,修心即求覺悟。

於國而言,修戒律即法治,但法治莫若禮治,因為知法而尋找法律的漏洞,遊走法律邊緣投機取巧的人非常多;知法而衡量利益得失之後,犯法者也是非常多的。

所以法治莫若禮治,禮治莫若無為而治。當然,這也是法治的一個缺點,因為所有的法都是一時性的,滿足不了那麼變化多端的環境,所以最後一定很僵化;但僵化你又不能改,那我就假裝順著你的法,然後在裡面投機取巧。

那我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了,能不能將正確的行為、正確的思維方式,調整為我們的自然而然呢?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論,能不能讓超我更多的進入自我,而讓本我退後呢。真正主宰自己,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確的行為。

覺悟之路。修者以律制心,覺者由心生律。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欲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槃。

智玄大師在把丁元英的那首詞放在旁邊,研墨蘸筆,寫道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務取真經

一生一滅一枯榮

皆有因緣注定

寫完之後智玄大師放下筆,說:“此''非彼'',非眾生無明之天,亦非眾生無明之命,此乃道天,因果不虛,故而改字'方知'。修行不落惡果雖有信無證,卻已無證有覺,已然是進步。能讓迷者進步的經即是真經,真經即須務取。悲喜如是本無分別,當來則來,當去則去,皆有因緣注定,隨心、隨力、隨緣。”譯:【智玄大師放下筆,說:“對於覺悟的人來說,這個“天命”並不是眾生迷信的那個神或主宰,也不是眾生執迷的注定的命運,這是道天,指代事物的起因和結果的規律。所以改為“方知”。對於那些執迷的人,修行的目的只是為了不落入惡的果報,雖然是只有信仰沒有在思維上證到本質,但行為上卻已經有了一點自覺,已經是進步了。只要能讓執迷的人進步的經就是真經,是真經就可以去照著學習。我們的情緒是悲是喜從本質上沒有分別,都只是主觀的感受,當來則來,當去則去,但都有起因和條件來決定,隨心、隨力、隨緣。” 】

台長: 詹翔霖副教授095526899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