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然七策》企業傳承策略-二代接班成功傳承教案-企業家族文化的特色表現與變革--詹翔霖副教授
《計然書》,便是范蠡隱退後輯錄老師計然之言論,並參以自己見解所成,全書七策八千餘言,說得便是一個致富術。富國富人,字字精到,天下商旅呼之為“絕世富經”,名士則稱之為“計然七策”。
七策內容對應經營主自身管理
捐貨幣以悅其君臣;
糴粟囊,以虛其積聚;
遺美女,以惑其心志;
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
遺之諛臣以亂其謀;
疆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
積財練兵,以承其弊。
勾踐重計然之策
計然向勾踐建議的治國之策,最主要的一條就是利用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來調節社會生產,調控市場,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計然認為,要發展國民經濟,至關重要的一環是要調節、控制糧食的市場價格。他說:“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
市場上的糧食價格,如果下跌到每石糧食只值20錢,就會穀賤傷農,打擊農民;如果上漲到每石糧食值90錢,就會打擊工商業者。打擊了工商業者,國家的稅收和財政收入就會下降;打擊了農民,農民就會荒蕪土地,全國就會鬧饑荒。他向勾踐建議,最好把市場糧食價格,控制在“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的限度內,也就是說,把糧價控制在每石最高不超過80錢、最低不低於30錢的幅度之內(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實行“浮動價格”政策)。這樣,“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就是說,這樣就可以對農民和工商業者都有利,從而促進農工商業全面發展,使市場上的各種工農業產品供應正常、價格平穩,國家的稅收和財政收入不斷增長,這是促進國家經濟繁榮的一項重要的治國之道。
把糧價控制在“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的合理幅度之內呢?是用行政手段、行政命令去進行強制干預嗎?計然主張用經濟手段去調控,這正是他善於管理市場經濟的高明之處。
他研究了市場商品價格變化的規律,指出:“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搞清楚哪些商品是供過於求的(有餘)、哪些商品是供不應求的(不足),就可以知道哪些商品價格要下跌、哪些商品價格要上漲(即知貴賤)。他已認識到,由於市場供求對生產的影響和調節,供不應求的商品上漲到一定程度,由於供給的增加和需求的減少,商品價格就會下跌(貴上極則反賤);反之,供過於求的商品下跌到一定程度,由於供給的減少和需求的增加,商品價格又會回升、上漲(賤下極則反貴)。換言之,他已從現象上認識到,由於供求關係的影響,商品的價格會圍繞其價值而上下波動。當然,這個本質性的問題,他當時是不了解的。價值規律的本質,是到了十九世紀,才由馬克思科學地將它揭示清楚的。
計然根據他對市場供求和價格變化規律的上述認識,提出了國家運用經濟手段去調控糧食價格的辦法。他的辦法是:“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就是說,當市場上糧食價格上漲時,國家就用低價拋售糧食的辦法(貴出如糞土),把糧價壓下來;當市場上糧食價格下跌時,國家就用高價收購糧食的辦法(賤取如珠玉),把糧價抬上去。他認為,國家採取這樣的巨觀調控政策來控制糧價,就可以穩定市場,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富強。計然設計的這種調控糧價的辦法,如果翻譯成現代的語言,那就是:國家用建立一定的糧食儲備和糧食價格調節基金的辦法,去干預全國的糧食市場,在市場上適時吞吐糧食,以平抑糧價,保護和促進糧食生產的穩定與發展。
計然還向勾踐建議,發展國民經濟,要有預見性。他說:“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就是說,在旱災之年要預見到旱年之後可能發生水災,因此要及早資助造船業生產的發展,以免水災來臨時發生舟船供應短缺;反之,在水災之年要預見到以後可能發生旱災,因此要及早資助車輛生產的發展。他還提出“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就是說,要發展商業、積聚財富,務必嚴格注意商品的質量(務完物),還要注意加快資金周轉(無息幣,不要讓貨幣滯留在手中,成為死錢)。這些見解,即使到今天,也仍然是駕馭市場經濟所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計然的上述經濟對策建議,勾踐都接受了、執行了。其結果是“修之十年,國富”。越國的經濟發展了,有了雄厚的財力去“厚賂戰士”,於是軍力也強大了,“遂報強吳,觀兵中國”,成為春秋時代的一個強國。
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今天再來認真地回顧和重溫一下計然對經濟學的創造性歷史貢獻,仍然是很有意義的。我們正在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努力,其中必不可少的知識條件之一,是要學會按價值規律辦事的高超本領。在這方面,先人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的遺產,也樹立了光輝的典範。早在兩千四百多年前,他們就已懂得自覺地運用價值規律去調節商品生產,調控市場物價,注重商品質量,加速資金周轉,以促進經濟的發展。他們走在了當時世界的最前列。了解這一切,無疑會給我們以巨大的鼓舞和啟迪,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並且鞭策我們加倍努力去探索和把握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