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2-06 12:09:45| 人氣4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真正的溝通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與人連結-推薦教材-詹翔霖副教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真正的溝通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與人連結-推薦教材-詹翔霖副教授

本文發佈於一杯好書   2020-06-30 |閱讀時間 17

file:///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

 

溝通的前提

你有過想認真與對方溝通,結果仍演變成吵架嗎?或者所謂的「溝通」只是你說你的、他說他的,毫無交集?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自己想要表達的呢? 甚至只是講出了「我想跟你談談」的開頭,對方看起來就想逃避呢?

曾經看過一句話: 你的溝通在對方眼裡其實只是被指出自己的錯誤並被要求改善。 難道我的溝通只是一味的要求對方改變嗎?我只是想說出我的難處並一起面對問題,這很過分嗎?於是心底湧出龐大的委屈與悲傷。

想請你擁抱一下這樣的自己,邊聽著尋人啟事的《我巨大的悲傷》,邊學著與自己的悲傷和解。因為與對方對話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先「與自己和解」

 


簡介

這次要推薦想要好好溝通卻一直失敗的人《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作者李崇建使用薩提爾心理師的「冰山理論」進行冰山模式的深刻對話,書中有豐富的對話範例與說明,也提供許多對話的技巧與內涵。本書常常不經意地擊中內心深處的自己,而書中的當事人也透過對話覺知自己、覺察到自己真實的狀態、進而與自己渴望連結

圖片來源:Udn買東西

冰山模式可以同時用來探索自己與連結他人,下面我會介紹書中的重要概念與一些對話技巧,但本篇文章想將重點放在如何看見自己的內在、探索自己的內在冰山,因為這是與自己和解的第一步,也是溝通前的重要前提。

本篇文章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1)介紹內在冰山(2)反思溝通的本質(3)如何探索內在冰山的實作。最後綜合個人心得的小總結。

 


探索內在冰山:(1)內在冰山是什麼?

冰山關注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一個人面對問題時內在發生的衝擊。

Icon made by Good Ware, Freepik, srip, Pixel perfect, Vitaly Gorbachev from www.flaticon.com

冰山比喻人是如何複雜地感受、理解、面對以及反應生活中的各種「事件」。 整個運作就像一座冰山,水面以上是我們可以看見的部分:事件的發生、具體的行為、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然而它是非常表面且佔的部分較少。

水平面那一條線,指的是人應對的模式,亦稱為「求生存的姿態」。

更深層次且較大的部分是指人的內在,水平面以下的是我們看不見內在,包含: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



探索內在冰山:(2)為什麼要探索內在冰山?

人們常從冰山一角,順著既定的思維詮釋,經年累月受苦而不覺察。透過冰山的探索,對於自己與他人重新理解,重新選擇適合的應對方式。

因為這是重新理解自己痛苦、掙扎是來自哪裡的方法,冰山的探索模式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讓龐大混亂的情緒有一個被理解的出口,它用好奇的對話讓我們體驗並探索自己最深處、最真實的那一面,它既不給答案、不說道理、不敷衍也不指責。

 

Žygimantas Dukauskas on Unsplash

人類痛苦的一個源頭,是自己對自己的謊言。但這個謊言大多不是故意的,是為了生存而發展,在過往的負面經驗中,由我們的心智創造出來。

最真實的自己之所以會在冰山的最深處,是因為生活的苦難、心理的防衛機制、人類的慣性思維讓我們離自己越來越遠。當我們遇到任何問題與事件,我們總是向外求援,學著跟大家一樣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學著用大家的眼光理解事件,而不是向內問自己是怎麼想的、怎麼感受的。當外界的框架不適合自己,仍不自覺地勉強著自己。

內在冰山的探索則是幫助我們,重新聆聽自己的感受、想法,重新接觸自己真實的狀態,當我們覺知、接納那樣的自己時,就能重新為自己做決定、選擇適合自己的信念,並有力量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

 

探索內在冰山:(3)具體的內在冰山

圖片來源:《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1.行為

可見的冰山,泛指行為、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與故事。

2.應對姿態

可見的水平線,人為了求生存、應對環境而發展的生存姿態,對事件的反應模式或溝通姿態。而溝通姿態大多是為了保護自己而非與人連結,常見的有幾種模式。

在乎自己/他人區分四個象限

  • 指責:用否定、命令他人來溝通。
  • 討好:用「好」、「答應」來溝通,為了得到對方認同。
  • 超理智:用爭辯、說理來溝通,認為自己的詮釋角度才是對的。
  • 打岔:用不溝通來面對溝通的壓力。
  • 一致性: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並在溝通時懂得表達自己。

應對姿態並沒有等級或好壞之分,但比較健康的模式是:「能夠覺察自己的應對姿態並願意為此負責」。若後來發現該應對姿態對事件最後都沒有好的結果時,也能開始嘗試轉變應對姿態,這是既是為自己做決定,也是自我學習的過程。即便不能馬上改變自己的應對姿態,仍能覺知自己目前的應對模式並接受當下產生的後果,也是為自己負責的表現。

3.感受

心理對事件直接產生的各種情緒,例如:因為父母失約而感到生氣。

4.感受的感受

對身心感受產生的評價,對原本的感受(生氣)有另一層次的情緒(愧疚),例如:知道父母不是故意失約自己仍感到生氣,對不能原諒父母的自己有另一層愧疚感。

5.觀點

基於過去經驗或學習後得到的固定觀點或信念,例如:乖女兒應該要體諒父母。

6.期待

人有各種期望,有對自己的期望、對父母的期望,也能感知到別人對我們的期望。例如:期望孝順的子女、貼心的男友、成功的未來等等。然而人們會因為期待落空而有負面的感受,甚至被這些「未完成的期待」困擾著自己,因而扭曲或影響著對事情的看法、感受而不覺知。

當我們內化某些不合理或不實際的期待時,會因為永遠無法滿足期待而痛苦著,進而影響我們對自己、對人生的看法,甚至困擾我們的一生時,我們是否能覺知自己並為自己重新選擇是否要滿足這些期待,是屬於我們人生的重要課題。

7.渴望

如果能體驗到「渴望」,那麼人就能體驗生命力,也能與自己深層理解與連結,這也是薩提爾女士說的「第三度誕生」

人類共同對生存的基礎渴望:渴望被愛、被接納、生命有意義、有價值、自由。渴望會讓人類對生存感受到深刻的意義,渴望與「期待」完全不同,但父母經常將期待放在孩子身上,以為那是自己的渴望。

當孩子沒有滿足父母的期待時,「父母的失望」會讓孩子無法與自己的渴望連結,因為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愛」也不「被接納」,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甚至感受不到身為人的意義。同時父母也無法連結自己的渴望,因為孩子的表現讓自己覺得當父母很失敗、很沒意義。

8.自我

指最真實的自己,總共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接觸自己的感受、承認自己的感受、管理自己的感受第二層次是與自我一致。不只是與感受一致,而能更深一層地與自我和諧一致。你會更發揮功能、更滿足、更感覺自己是整體的;第三個層次是與靈性的連結,亦即與自我連結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有不同的路徑與切入點,重點都是讓對方或自己覺知,最後的目的地都是「渴望」與「自我」,讓人看見自己的渴望、最真實的自己。

 

Hieu Vu Minh on Unsplash


反思:溝通的目的與困難

當自己說出「需要溝通」或「需要好好聊一聊」時,有想過自己想要透過溝通達成什麼期待或目的嗎?

在與他人溝通交流時,也需要對自己探索,才能和諧一致的了解自己,進而真正的表達自己。

溝通困難的地方有兩個部分:「理解自己」與「負責任地表達自己」。很多人不曾釐清自己的感受與渴望,或是理解自己的期待與觀點。或是有些知道感受的人卻無法很好地表達出來,只能用保護自己的方式去攻擊、控制對方,或用受害者的角度去表達自己。

 

cloudvisual.co.uk null on Unsplash

最常見的溝通或是不負責的表達,常常是以生氣、害怕、逃避或暴怒表達,多半長輩則以說教、指責來與人互動,也許大家想透過這種方式的溝通來解決問題,但結果幾乎都是兩敗俱傷,奇妙的是人們仍慣性地重複著這樣的關係互動。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人們學習生存的方式,就像一種動物遇到危險後本能反應的避難系統,沒有人在完美的環境中長大,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傷害,每個生命都有屬於自己的困難的地方。人們在無助中尋求了錯誤的自保方式:「都是你害我遲到了、誰叫你不早一點出門、就是你把東西放在這兒,害我跌倒了。」他們選擇遷怒某件事或遷怒某個人,甚至讓自己深陷愧疚、自責、自憐之中無法自拔。

而內在冰山提供一個探索方式去體驗自己的脆弱與真實,當你在溝通遇到困難,就像一扇你一直「推」不開的門卡住你的人生,你要不要試著用「拉」的方式打開你面前的門呢?




實作內在冰山的探索:(1)實際案例的內在冰山

1-1從身心的感受/情緒開始

內在冰山探索不僅是覺知自己,更是直接進入自己內心的過程,要開始探索冰山得從身心的「感受」開始。在成長的過程中,人們太常將外界的聲音內化成自己的,我們的心智與大腦漸漸被很多「應該」與「社會框架」綁架,因而忽略並封閉了自己身體的感受與心理的感受,所以失去了與真實的自己連結。

探索內在冰山就是要重拾與自我的溝通,重新覺知、接納這份體驗,所以內在冰山探索的最大重點就是:關注身體感受、心理感受的重要因此路徑最常在「感受」上工作,讓對話者或自己從「感受」上進入,深刻地體驗與分辨出「感受」的不同層次

1-2三個案例的內在冰山

  • 面對「家裡土地重劃」的女兒

表格的內容取自書中

  • 面對「子女不想上學」的母親:對話式進行冰山探索

探索的基準點,是以「事件」為主軸,因此是以事件產生的「感受」、事件產生的「觀點」、事件產生的「期待」、事件產生的「渴望」。

  1. 事件→感受:孩子不上學,妳的感受是什麼?我感到很生氣
  2. 事件→觀點:你怎麼看待孩子不上學?當一個學生就應該乖乖上學。
  3. 事件→期待:孩子不上學了,妳的期待是?我期待孩子不要那麼煩,老是找我麻煩。
  4. 事件→渴望:當孩子不上學了,你怎麼體驗自己?我覺得努力都白費了,那麼辛苦很沒意義。

 

Claudia Wolff on Unsplash

  1. 事件→感受:孩子不上學,你的感受是什麼?我感到很生氣
  2. 感受→期待:當你感到生氣的時候,妳做了什麼?我把孩子留在校門,我轉頭就回家了。
  3. 事件→感受:當你轉頭就回家了,你的感受如何?我感到很難過。
  4. 難過→渴望:妳的難過是?我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將孩子丟在那裡,我很糟糕



 

  • 面對「小孩不做功課玩3C」的父子

將書中的內在冰山製成表格

1-3探索自己的內在冰山:為自己畫一張人生網

當我們遇到問題、困境或痛苦時,我們可以向內探索自己、問自己感受,甚至替自己畫一座內在冰山。當我們熟悉這種方式去體驗自己、理解自己時,還可以回溯過去人生裡的重大事件,為它們一一畫出屬於自己的冰山。

用一個十字軸(縱軸是冰山,橫軸是個人的成長年表),把冰山和生命歷程形成網狀結構,冰山是縱軸,生命歷程是橫軸。

Icon made by Freepik from www.flaticon.com

每一座冰山的提問可以從「事件到感受、從感受到觀點、從感受到期待、從觀點到期待」,都是縱軸的直線進行。而冰山的每個區塊也都有其回溯的歷史,因此可以再橫向探索讓兩者交織成網狀結構。



實作內在冰山的探索:(2)對話與探索的技巧

薩提爾模式是一個成長模式並非控制模式,是一個探索模式並非分析模式。因此「探索」的方式是薩提爾模式中最重要的入門功課。



2-1最重要的對話心態:好奇心

探索內在冰山的對話模式並非質問,而是透過「好奇心」去傾聽、去接納對方或自己,即便在對話過程中遇上矛盾、糾結或痛苦,也不陷入質疑、評價與責備任何感受與想法,最困難也最重要的地方是練習刻意使用「好奇心」去提問、去同理

要刻意練習的原因是主流的思維、經驗與文化在遇到問題時有固定模式:「只想要解決問題,不好奇問題的成因」。「好奇」的心態可以讓我們用豐富的眼光看待世間各種人事,因為好奇不是引導,所以對話沒有正確答案,對話也不是為了滿足誰的期待。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最重要的是好奇我們卡在哪裡。然而當我們不去好奇、不去同理自己,或大人不去同理孩子,那些困難與情緒最後都會隱藏在內心深處,而選擇內化大人們的責備或對自己的自責,也讓我們無法接納真正的自己。好奇心帶我們學著傾聽自己/對方、接納自己/對方,最終之處是連結人的生命力



 

Marten Newhall on Unsplash



2-2對話/探索時的注意事項

  • 練習轉化過去的溝通習慣

在對話中刻意練習不給答案、不說道理、不敷衍與指責、不解決問題、不問「為什麼」、第一句不說「你覺得呢?」、不輕易以「嗯嗯」回應對方。避免「為什麼」的問題,可以取代為:「你還好嗎?發生什麼事了?怎麼啦?」或運用「怎麼辦呢?」或是以溫柔和諧的好奇回應。

  • 練習在對話中覺察、專注與提問

覺察 (1)覺察姿態:覺察自己的身體狀態,雙手自然下垂、肩頸放鬆,時時刻提醒自己深呼吸。眼神儘量與對象同水平,肢體與眼神和諧而專注。 (2)覺察語態:說話速度有意識放緩慢,語氣有意識地深刻,如語言描述有意識地停頓、專注。

專注對話 (1)停頓:運用停頓來「等待」與「整合」雙方的思索與感官,透過自己的停頓來覺知自己內在感受,也讓對方停頓思索。 (2)呼喚:呼喚名字、或者稱謂且刻意停頓,讓對話的一方能專注。 (3)重複:重複對上一句句尾,有緩和與積極聆聽效果。 (4)整理:為對方的敘述整理、組織出精簡敘述。

交錯提問 (1)切入:從對方明顯有興趣的地方切入。 (2)專注感受:關注事件對人的衝擊,而不是關注問題如何解決。可詢問具體事件,並在細節處提問。讓對方將事件賦予語言,可藉此理解對他而言「發生了什麼事」。 (3)回溯:回溯過去的個人經驗來探索問題可能的成因或觀點,如「過去有類似的經驗與感受嗎?那次發生了什麼事?」。

 

LinkedIn Sales Navigator on Unsplash



  • 練習在對話中覺察自己的內在冰山:犯錯不要緊,接納所有的自己再調整

如果在與他人的對話過程中脫離了冰山的探索模式,不小心使用了過去習慣的責備、說教模式,甚至升起一股不耐煩與焦慮,就停下來深呼吸,告訴自己沒關係,觀察自己當下的內在情緒,試著與那個負面情緒相處,確認自己的內在狀態如何,嘗試接納這樣的自己而非責備。

當事情不如我們期待、當同樣的問題重複發生時,很容易焦慮自己無法同時處理所有事情。我們可以停下來,去看見生氣的自己、看見自己對完美的期待、看見自己的期待落空,並試著願意跟這樣的自己共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接納沒有完全照著冰山模式探索的自己,告訴並允許自己可以犯錯,停下來確認自己的狀況。確認現在的自己走錯了方向,當下若還有力氣與空間就再給犯錯的對方與自己換個方向就好。



 

Xavier Mouton Photographie on Unsplash

告訴自己沒關係

重回好奇的心態:「一個人不是故意這麼做,卻還是這麼做了,裡頭一定有他的困難」。我們好奇也心疼他的選擇,因為如果他不是故意的,當我們指出他的錯誤時,其實對方在心裡也會責備自己的。

我們可以重新看到他的渴望:「只是希望得到愛、擁有價值、渴望自由」。於是我們試著「一起體驗他所經歷的情境,感受他的選擇,經歷他的困難」,即使他所陳述的情境是他主觀的感受,而不是最客觀的事實。

反思著透過對話、透過溝通,我希望傳達什麼?我希望達成的目的是什麼?我希望對方可以知道有人會陪伴她、支持他,我希望我們與自己的渴望有所連結,更重要的是讓他也能夠與自己連結、愛他自己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薩提爾模式告訴我們:「原來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不管年紀多大,外表多冷漠」。每座看不見的冰山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連結著愛,那些悲傷、痛苦的故事都是為了求生存、為了得到愛,我們竭盡所能做了所有能做的都是為了愛。看見為了生存、為了愛而如此痛苦矛盾、努力掙扎的人們,會充滿著對人的尊敬、對生命的敬畏,更容易體會各種生活處境的不易。



小結

這本書打開我的視野,因為我曾經無數次在溝通中試圖理解他人的難處都以失敗告終,我才發現我連自己的困難都尚未理解、接納,又有什麼辦法去理解別人?我還沒有接納自己犯錯的能力,又怎麼能接納別人犯錯呢?

薩提爾模式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不是在說理而是體驗,不是頭腦上的認知、不是說服,而是幫助人去覺知自己,進而與自己渴望連結,並且為自己負責任。透過冰山探索自己,生命就會攜手往光明之處,因為薩提爾模式的精神就是尊重生命、相信生命的成長

薩提爾模式讓我感受到一股溫柔踏實的力量,去照亮自己內心的陰暗處,唯有當我們與真實的自己連結時,我們才有堅強的生命力去面對挫折與失望的能力,才能有包容其他人的能力,也因為我們探索過、走過這些才能知道這一切有多麼不容易。

人的心智在生存模式之下,讓人不覺知「自己」,一旦覺知「自己」,就能為自己負責任,無論做什麼選擇,都是為生命本身服務,就會是好的選擇。








以上內容是書中佳句綜合個人心得的整理與編排,此篇有大量篇幅佳句引用原書。若有興趣的人歡迎去閱讀原書後一起互相交流討論哦!

推薦程度:****(偏向工具書) 易讀程度:***(書小厚) 適合讀者:想要理解自己並在溝通時好好說話表達自己的人

 

 

台長: 詹翔霖副教授095526899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