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07 21:15:13| 人氣4,7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珍貴難得的樂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越南
越南早在漢朝就納入中國的版圖,即便唐朝晚期才自成一國,明朝又向中原朝貢,成為中國的藩屬國,居於地緣和千餘年的交流等因素,因此越南,無論典章制度、宗教、尊孔、生活文化等莫不受中國的影響;因此,越南的音樂形態、風格、樂器以中國為其典範。越南音樂,比其他東南亞諸國遭受印度音樂或甘美朗音樂的影響,越南的音樂,是明顯的是向中(國)看齊的。當然,中國風的越南音樂,主要以越南的皇家、宮廷、上流社會為主,民間則也受到印度教的印度音樂影響(越南和印度占婆王朝(Champa) 來往密切,因此越南音樂除了受到中國影響,印度音樂也有其軌跡可尋。
16世紀,宮廷音樂經由上流社會,逐漸走入民間,因此中國的樂器,月琴、柳琴、琵琶、古箏、蕭、笛等也受到越南普羅大眾的喜好。
越南音樂由於統治階級在南方,因此以宮廷音樂為導向,北方則在民間戲劇音樂有很大的發展;北方、是本土越南民間音樂的原鄉。有名的哈陶歌(Hat a Dao)及順化歌卡夫(Ca Hue),著名的十錦歌,都是本土風行的歌謠。在19世紀法國殖民統治、南方的音樂,帶來歐洲文化的沖擊,在風格上南北的差異更為明顯了。
越南的古典音樂及戲曲,都以器樂合奏為主,風格近似中國,樂器的編制和中國的京劇差不多,如3弦琴、胡琴、古箏、月琴、琵琶等五種越南最常見的樂器。在民間的歌謠則會加入揚琴、笛或鼓等樂器。至於越南山區少數民族的樂器,則以就地取材的竹笙,有吹的也有用拍的、弦樂器K`NI、吹氣竹笛(Saobop)、竹木琴(T`rung)、竹管頂八(Dinhpa)(棒擊管) 、擊地竹管(Bang bu)、等創意十足、包羅萬象的原住民樂器。
泰國
泰國面積51萬3千多平方公里,人口6千2百萬人,85%泰族、10%華人君主立憲的佛教國。1939年前稱之為暹邏(Siam)國。
泰國的傳統音樂主要有二大系統,主要以皇家的宮廷音樂和各民族的民俗、民間音樂;這二大不同階級發展出來的音樂,都受到印度宗教神話及印音戲劇、印度音樂的影響,這種影響也不是單一全盤接受的;泰國在14世紀的阿瑜奉耶(Ayuthaya Dynasty)皇朝的皇家音樂受到柬埔寨的皇宮音樂的影響頗巨,1782年鄭華將軍,建立了卻克里王朝(ChakriDynasty),也就是泰國有名的拉瑪一世 (KingRama),宮廷又加入印尼爪哇的甘美朗的合奏音樂,但所表演的戲劇、舞蹈、音樂和傳達的理念則是很印度的。但樂器合奏架構和印度是不一樣的。泰國最常被演出的戲碼,不外乎是印度的史詩羅摩耶那(Ramayana)羅摩(Rama) 王子和神猴搶救昆提訶公主息妲的英勇故事,表演的場所從皇室到廟會,從戲劇、皮影戲、木偶戲、面具舞、歌謠、皇宮廟宇的彫刻、繪畫處處可見,但已本土化了。
民間音樂如前述,固然也受到印度教的影響很大,泰國是以泰族佔多數的國家,而泰族也和及他週邊的民族融合,因此各民族除了各具的特色外,也相互融合,由於泰國在東南亞是魚米之鄉、人民普信小乘佛教,樂天知命、本土的民歌民謠也很動聽,如泰北撣族音樂和中國苗族及緬甸的撣族系出同源,14管的蘆笙及竹製樂器都是共同的最愛。清邁的情歌非常溫柔宛約,趣味橫生及泰北的馬路(Maw Lum)是一種說唱的民間藝術,也個有特色泰南和馬來西亞相聯,其音樂歌舞則和馬來西亞無異,口簧、鼻笛、各種竹樂器、鼓是主要的特色。
泰國皇家音樂的樂器及合奏和西方不同,是受到高棉及印尼甘美朗的影響,主要擊樂的有鐵或木做的木琴、各種大小的銅鑼、箜、鈸等及泰國式的腰鼓、泰北的圓胖型魔力單根雙面鼓(Taphon)(如印度Dholak) 長圓型的上那(Song Na)鼓(如印度Dholki鼓)、陶鼓、卡隆卡鼓(Klong Khek) 象腳鼓(Ramana) 各種各樣的鼓。各種竹笛如篳(Pee)、6孔苗,各種尺吋的笙,嗩吶、弦樂有二胡、三弦琴,卡奇琵琶(Krachabpi)用彈撥的鱷琴及洋琴,及改自印度維納琴的匏琴。
印尼
不少人都聽過,蠻卡彎梭羅及被凌峰唱紅的船歌,這二首歌都是印尼民謠,歌曲詞優美、旋律浪漫,令人感受的到風光漪妮,充滿夢幻的南洋風情。
印尼有千島之國之稱,國土分佈在陸千個大大小小島嶼,人口近2億人,80%在爪哇島,民族也非常複雜多元,有幾十種不同的民族、數百種語言。
印尼在2世紀就和印度、中國有交流的歷史,直至7世紀,印尼建立了印度教、佛教為中心的印度王朝,後來逐漸從航海來阿拉伯人來往密切,16世紀脫離印度爪哇的統治((Hindu Javanese),在西元1575建立蘇丹(Mataram) 王朝,印尼人逐漸才改信伊斯蘭教,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入侵(1699荷蘭全面統治印尼)傳入了天主教、基督教,印尼華人則以信佛教為主 巴里島則是印度教大本營,其他印尼人民仍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印尼是全世界最多的伊斯蘭信徒之國,歷經不同的政權輪替,信仰改變,印尼的文化,印尼的音樂、舞蹈、戲劇風貌自然受到宗教信仰影響,印尼王朝最輝煌時代是13世紀東爪哇的馬甲帕希(Majapahit)的王1294-1398,音樂、戲劇的成就,特別是甘美朗(Gamelan)音樂,得到很高的發展。
20世紀初在巴黎世博會,法國印象派大師德布西,初聽到甘美朗,大為驚豔,(甘美朗並曾影響德布西的樂風呢),印尼甘美朗開始享譽國際。
印尼甘美朗是印尼爪哇、巴里島傳統鼓鑼合奏團的總稱。巴里島的甘美朗在16世紀,由信印度教的皇室逃到巴里島而發揚光大的,如今成了印尼的代表,在巴里島天天有節慶,處處甘美朗,是人類學家的活教室;印尼甘美朗是印尼最重要的文化資產。
Gamelan是爪哇語,其原意是鼓、打、抓。傳說是天神下降爪哇,便於發號司令,因此就鑄了鑼鼓等有趣的典故。
印尼甘美朗音樂演出,通常是和宗教儀式,慶生、結婚、割禮特殊的日子有關的。或在宮庭的慶典舞蹈、戲劇中演出,其中在戲劇中的皮影戲,甘美朗是不可分割之重頭配備。戲曲的戲碼以印度宗教的神話故事,羅摩耶耶(Ramayana)和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等題材為主。
甘美朗的樂曲及編曲非常複雜,也需要很深厚的演奏的技巧。巴里島的甘美朗可能和巴里島印度教(2百萬人,5千座寺廟)節慶不斷人文地理的不同,因此巴里島的甘美朗發展亮麗,光是巴里島的甘美朗就有14種之多,各具特色。其中Gamelan Gender Wayang是最常見的,也是觀光客最常見的。相形之下爪哇甘美朗的風格比較一致。
印尼甘美朗的樂器非常多,以打擊樂器為主,主要有銅鑼、鐵木琴、鼓,及其他管弦樂器等,通常一個甘美朗的樂團的樂器大約有20種左右,介紹如下:
鐵琴系列:金屬片或銅片做的跌琴,琴座有共嗚箱,以木槌敲打演奏。

沙龍 帕尼魯(Saron Panerus )高音體積
沙龍巴朗Saron Barung 中音體積中
沙龍笛夢Saron Demung 低音體積大
銅鼓樂器組 Bonang
由雙排的壺形銅鼓(鑼),掛在水平的鷹架上,銅鼓分大、中、小三種

伯農(Bonang Panembung)是最大形的銅鼓,聲音低沈,古樂器,目前不常見
伯農巴朗Bonang Barung是中型中音銅鼓
伯農帕尼魯Bonang Panerus 高音體積小
真德(Gender)鐵木琴,有13片琴鍵,是樂團中表現旋律的樂器。
14片的稱真地巴朗(Gende barung)及10片真地瓦源(Gender Wayang)等鐵木琴。甘捧(Gambang)是不用銅鐵做的木琴。是鐵道的枕木,擊捧是牛角做的。
銅鑼(Gong),在樂團中通常有大、中、小三種尺吋。從40CM到90CM不等。
肯普(Kenpul)掛鑼是掛著演奏的,從一個到一組10個不等。
平鑼(Kenong),從一個到3個。是平放在特殊的木盒中。
Ketuk 比Kenong小。
舒林(Suling )竹制的氣嗚樂器。
吉林彭(Gelempung )有26弦,可調成13對音色,堪稱印尼的西塔琴。
拉巴巴(Rebab) 是中亞、阿拉伯的2弦琴,聲音柔和,拉弓用馬尾做的。
肯冬(Kendang) 是印尼的雙面手鼓分大/中/小不同尺吋;早期也有用擊鼓捧擊鼓。
甘美朗的樂團沒有指揮,但鼓手是全團的靈魂,全團的表演的氣勢,起承轉合,樂章的快慢節奏,完全由鼓手掌控,因此鼓手莫不是由資深的團員或團長擔任。甘美朗的團員泰半是男性。

當然,印尼音樂當然不只是甘美朗,山達(Sunda)族的地東(Dedung)及當丟(Dangdut)及受葡萄牙影響安公龍(Ankleng),回教的密宗音樂流行音樂及各少數民族的歌謠等,也有一定的魅力)但甘美朗無疑的己成印尼音樂的代表。巴里島有多所專為外國人設的甘美朗音樂舞蹈班,很受歡迎。

印尼皮影戲的音樂帕扎難(Pathet Nem),宮廷劇碼帕西瓦肯 卡拉章( Pasewakan Karajaan);西爪哇島上一種相當細緻的聲音樂形式聽彭山打(Tembang Sundat),它的節奏自由、顫音,風格如詩。演唱時隨著夜晚、半夜、天明等時空的不同,而改變音階的表現型態(似印度古典音樂的理念),多變的風采,讓人著迷。流傳近一百年西爪哇島聽邦(Tembang)音樂,可感受到自由舒展的音樂魅力,詩與音樂最精彩的對話。

印尼的傳統音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除了固守傳統,從傳統元素中結合西方的風格創新的音樂,如巴藍彭(Blambang)也受到西文的囑目。印尼的傳統音樂受到新世紀的困境和挑戰和所有第三世界是一樣的。

印尼近代有名的音樂家

Suyoto martorejo
Danis sugiyanto
Sunardi citro sukarno
菲律賓
馬來人西元前5世紀到16世紀,陸續來到菲律賓,8世紀和印尼的印度王朝,來往密切。
中國在13世紀宋朝,已出現有關菲律賓的記載,明代稱菲律賓為呂宋(Luzon) 。1521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西班牙遠征軍,於1521年登上呂宋島,並以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之名改呂宋(Luzon)為Philippine,這就是菲律賓的由來;西班牙在1571年建立了馬尼拉市,信奉回教的馬來人摩羅(Moro),無法接受西班牙、天主教的異教徒統治,被迫遷徙流離到南部民答那峨菲律賓民答那峨(Mindanao)、蘇祿群島等地;南部的菲律賓,由於信仰不同,民風強捍,西班牙統治400年,治權始終無法進入該地,即便今天菲律賓南部,回教徒和北部信仰天主教徒的中央政府,仍然格格不入、衝突不斷,朝建立伊斯蘭的獨立政權。
菲律賓有三個主要的大島,首都馬尼拉的北部呂宋島,中部有二大島,南部是民答那峨,菲律賓包括無人島,共有7千多座的群島之國,比印尼還多出1千多座。全國面積 約30萬平方公里,族群差異(人種以馬來人為主),但由於地理環境、語言(超過80種) 人口7千500萬人;北天主、南回教,信仰不同產生文化習俗的反差,是菲律賓人民,幾百年來最大的隱憂,1996年菲律賓政府,終於給南部的民答那峨的回教徒,成立民答那峨回教自治區(ARMM) 。
菲律賓的土著是馬來人為主,在16世紀西班牙統治,帶來天主教西方風格的音樂,歷經了300多年,菲律賓成為在亞洲 唯一的拉丁化的國家,菲律賓人85%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成了菲律賓的國教。 因此西方的古典音樂、宗教聖歌、音樂理論、音階、合聲、發聲法等莫不深化菲律賓的音樂文化,西方的樂器和菲律賓的傳統樂器交叉使用,西班牙的吉他,早己是菲律賓人不可缺的樂器,菲律賓人的樂天知命,西班牙的熱情,充分反應在菲律賓的音樂文化中,形成一種東方拉丁的魅力。
菲律賓除了拉丁化的音樂,傳統的菲律賓音樂,所幸高山峻嶺之天然屏障,得以保存,主要有下列三種;
1) 北部呂宋島,馬來人的音樂也使用的銅鑼,但此地的銅鑼,只做為單一的 音樂伴奏,東南亞之銅鑼樂則做為旋律樂器使用,目地不同。但這些大小不同尺吋的銅鑼,以木棒擊鑼,可打出各種節奏,合奏或混合節奏,產生不同的複合節奏非常熱鬧、獨特。打鑼的方式,可平躺放在地上、用手摩擦或用雙腳夾銅鑼,用手持銅鑼,成隊型或行進等等,非常多元有趣。
其他還有各種竹製樂器,直笛、簫笛、箏琴(Zither) 口簧等,歌唱旋律、簡單、易於傳唱,內容和地方傳奇故事、慶豐收、婚禮喜慶、民俗治療等。
舞蹈除了遍遠山區保有傳統馬來服飾,大部份的服飾都很西班牙,細看還是做了混合改良,(菲律賓的國服就是改良的代表)山區的竹干舞倒和台灣及其他南島風格相似。


以上文選自(印度和世界音樂文化入口)
http://www.indianandworldmusic.net/index2.php

台長: 愛夢想的女孩
人氣(4,76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樂器介紹 |
此分類下一篇:嗩吶"活芯"簡介
此分類上一篇:樂器的認識----古箏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