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美朗的樂曲及編曲非常複雜,也需要很深厚的演奏的技巧。巴里島的甘美朗可能和巴里島印度教(2百萬人,5千座寺廟)節慶不斷人文地理的不同,因此巴里島的甘美朗發展亮麗,光是巴里島的甘美朗就有14種之多,各具特色。其中Gamelan Gender Wayang是最常見的,也是觀光客最常見的。相形之下爪哇甘美朗的風格比較一致。
印尼甘美朗的樂器非常多,以打擊樂器為主,主要有銅鑼、鐵木琴、鼓,及其他管弦樂器等,通常一個甘美朗的樂團的樂器大約有20種左右,介紹如下:
鐵琴系列:金屬片或銅片做的跌琴,琴座有共嗚箱,以木槌敲打演奏。
沙龍 帕尼魯(Saron Panerus )高音體積
沙龍巴朗Saron Barung 中音體積中
沙龍笛夢Saron Demung 低音體積大
銅鼓樂器組 Bonang
由雙排的壺形銅鼓(鑼),掛在水平的鷹架上,銅鼓分大、中、小三種
伯農(Bonang Panembung)是最大形的銅鼓,聲音低沈,古樂器,目前不常見
伯農巴朗Bonang Barung是中型中音銅鼓
伯農帕尼魯Bonang Panerus 高音體積小
真德(Gender)鐵木琴,有13片琴鍵,是樂團中表現旋律的樂器。
14片的稱真地巴朗(Gende barung)及10片真地瓦源(Gender Wayang)等鐵木琴。甘捧(Gambang)是不用銅鐵做的木琴。是鐵道的枕木,擊捧是牛角做的。
銅鑼(Gong),在樂團中通常有大、中、小三種尺吋。從40CM到90CM不等。
肯普(Kenpul)掛鑼是掛著演奏的,從一個到一組10個不等。
平鑼(Kenong),從一個到3個。是平放在特殊的木盒中。
Ketuk 比Kenong小。
舒林(Suling )竹制的氣嗚樂器。
吉林彭(Gelempung )有26弦,可調成13對音色,堪稱印尼的西塔琴。
拉巴巴(Rebab) 是中亞、阿拉伯的2弦琴,聲音柔和,拉弓用馬尾做的。
肯冬(Kendang) 是印尼的雙面手鼓分大/中/小不同尺吋;早期也有用擊鼓捧擊鼓。
甘美朗的樂團沒有指揮,但鼓手是全團的靈魂,全團的表演的氣勢,起承轉合,樂章的快慢節奏,完全由鼓手掌控,因此鼓手莫不是由資深的團員或團長擔任。甘美朗的團員泰半是男性。
當然,印尼音樂當然不只是甘美朗,山達(Sunda)族的地東(Dedung)及當丟(Dangdut)及受葡萄牙影響安公龍(Ankleng),回教的密宗音樂流行音樂及各少數民族的歌謠等,也有一定的魅力)但甘美朗無疑的己成印尼音樂的代表。巴里島有多所專為外國人設的甘美朗音樂舞蹈班,很受歡迎。
印尼皮影戲的音樂帕扎難(Pathet Nem),宮廷劇碼帕西瓦肯 卡拉章( Pasewakan Karajaan);西爪哇島上一種相當細緻的聲音樂形式聽彭山打(Tembang Sundat),它的節奏自由、顫音,風格如詩。演唱時隨著夜晚、半夜、天明等時空的不同,而改變音階的表現型態(似印度古典音樂的理念),多變的風采,讓人著迷。流傳近一百年西爪哇島聽邦(Tembang)音樂,可感受到自由舒展的音樂魅力,詩與音樂最精彩的對話。
印尼的傳統音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除了固守傳統,從傳統元素中結合西方的風格創新的音樂,如巴藍彭(Blambang)也受到西文的囑目。印尼的傳統音樂受到新世紀的困境和挑戰和所有第三世界是一樣的。
印尼近代有名的音樂家
Suyoto martorejo
Danis sugiyanto
Sunardi citro sukarno
1) 北部呂宋島,馬來人的音樂也使用的銅鑼,但此地的銅鑼,只做為單一的 音樂伴奏,東南亞之銅鑼樂則做為旋律樂器使用,目地不同。但這些大小不同尺吋的銅鑼,以木棒擊鑼,可打出各種節奏,合奏或混合節奏,產生不同的複合節奏非常熱鬧、獨特。打鑼的方式,可平躺放在地上、用手摩擦或用雙腳夾銅鑼,用手持銅鑼,成隊型或行進等等,非常多元有趣。
其他還有各種竹製樂器,直笛、簫笛、箏琴(Zither) 口簧等,歌唱旋律、簡單、易於傳唱,內容和地方傳奇故事、慶豐收、婚禮喜慶、民俗治療等。
舞蹈除了遍遠山區保有傳統馬來服飾,大部份的服飾都很西班牙,細看還是做了混合改良,(菲律賓的國服就是改良的代表)山區的竹干舞倒和台灣及其他南島風格相似。
以上文選自(印度和世界音樂文化入口)
http://www.indianandworldmusic.net/index2.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