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法的修行方法中,有一種「因緣觀」,
能幫助我們轉變觀念、破除執著,做出正確的決定,
避免被七情六欲所困。
當我們面對各種誘惑或刺激時,
無論產生的感受是痛苦或快樂,都要馬上想到,
這些境界以及伴隨而來的感覺,
只不過是物質彼此接觸後所產生的一種效果,
並非真實的存在。
例如,當我們看到一朵花時,不要立刻判斷自己喜不喜歡它,
因為花僅是花而已,要將它獨立在所有價值判斷之外,
才不會產生誘惑、刺激的問題。
可是如果我們賦予它價值判斷,當「美」的念頭出現後,
心想:「這個顏色好美!我從來沒有看過這麼美的花!」
單純的物質現象就變成誘惑,因為有了「喜歡」的念頭,
就會想將它據為己有,一連串的煩惱就會接連而來。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朵花時,念頭就要止於「這是一朵花」,
而不要有好惡的分別。
有時我們以為自己喜歡某些事物,
事實上卻不一定真的如此。
有一年春天我到英國旅行,看見路旁花團錦簇,
我覺得這樣的景色很美、很有意思,
但是看多了以後,就漸漸覺得不稀奇,也就視而不見了!
等我到達禪修道場後,
那是一個乾乾淨淨的地方,只有草、沒有花,
所以當有人摘了幾朵花插在瓶子裡、放在餐桌上時,
我又注意到花了。
於是我心想:「我究竟喜不喜歡花呢?」
然後我再看看它,瞭解到其實並沒有所謂的喜不喜歡,
從因緣的角度來看,花就只是花,
除此之外,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任何事物都是因緣所構成,有因、有緣,
當各方面條件聚合之後就會發生;
當因緣不具足時,自然就消散了。
一朵花也是如此,當它漸漸枯萎之後,就會被當成垃圾丟掉,
此時已經沒有美不美的問題,只是一種自然現象而已。
《紅樓夢》裡的林黛玉,把自己的生命和花朵聯想在一起,
因為有這種聯想,所以產生了煩惱與執著。
當她看到花朵掉落在地上,就會觸景傷情,覺得花朵好可憐。
相反地,如果能夠獨立看待這些自然現象,
花開時就是開,花落時就是落,
知道一切都是因緣,就不會產生煩惱。
所以,聚是因緣、散也是因緣,
所有的一切無論好壞,都是因緣。
只要從因緣的角度來看待,
世界上就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讓我們產生煩惱、執著而感到痛苦了,
當然,這是需要不斷地練習。
例如,當我們看到了自己很喜愛,但並不是很需要的東西時,
馬上用因緣觀來看,心想這個東西原本就是這樣,
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我現在也不需要它,如此便不會受誘惑了。
當我們能夠分清楚自己和外在事物之間的主客關係,
不讓自己與它產牛關聯性的想像,就不會有太多的執著。
走進百貨公司時,看到很多美麗的服裝以及化妝品,
但是我既不能穿、也不能用,所以它們和我沒有關係
,既然和自己沒有關係,就沒有誘惑的問題。
分得清楚「沒有關係」和「有關係」就是因緣觀,
但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有時只是覺得好玩,
就想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帶回家。
例如,有些人覺得飛機上的雜誌不錯,就把它帶回家,
但帶回家之後卻不一定有時間閱讀。
或是逛書店時,看到每一本書都喜歡,結果買了一大堆書回家,
往書架上一放,從此就不聞不問。
一本書要從頭到尾看完才算是真正擁有,
否則買再多書也都和你「沒有關係」。
但我們總習慣向外攀緣,看到任何美好、漂亮的事物就想擁有,
才會造成這麼多苦惱
。因此,唯有明白因緣的道理,
分清楚自己和外在事物之間的關係,
才能讓我們免除誘惑及七情六欲所帶來的痛苦。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真正的快樂」
http://www.ddm.org.tw/ddm/master/main.aspx?cateid=489&contentid=15624&page=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