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22 09:21:24 | 人氣2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繫於物.任心自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繫於物,任心自在
  作者《泓逸

   

東漢有一位著名的經學家鄭玄,

年少 時跟隨 老師馬融學習,

馬融講學時有一習慣,會請歌舞伎樂於堂後表演,以助講興。

當同學不時因樂音動聽而向後張望時,

唯獨鄭玄一心專注,馬融如是看了這位弟子十年,

知道他將來必定有所成就。

三國時代有兩位讀書人──華歆與管寧,

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在園子裡墾地種菜,

忽然,兩人看到地上有一塊金子,

但是管寧仍繼續工作,對待金子和瓦塊礫石並沒有差別,

華歆卻拿起金子看了看,才又扔掉。

一天,  他們坐在一張蓆子上讀書,

窗外有乘坐軒車、穿著冕服的人經過,

管寧照舊讀書,華歆則丟下書,跑出去觀看,

結果管寧決定割席與之絕交。

這兩則故事都表現出主人翁的特性,

能夠做主,不為外境所動搖,專心致志地學習。

不繫於物,任心自在,

自古哲人所稱,其境界超脫凡俗,不役於物。

儒家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這些詩句在歷史上不可勝數。

能夠專一,不被外境所牽誘,即名「做主」;

然而做主乃是相對於客塵來說,

如果沒有「客」的存在,即不存在「主」的問題。

《佛經》說:「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

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以理來說,生、住、異、滅本是無常的本質,

只因凡夫垢重,不能了知有生即有滅、

得而必失、成歸於壞的道理,

所以五蘊得機而蠢動,根塵住境以相接,

這念心終而失去了「做主」的能力。

所以,佛法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在無常的變遷中,

免於為苦所逼迫的解脫方法。

要能做主,首先要先捨「我執」。

此我是「假我」所成,能捨假我之執,

則少欲無為,無欲則剛,縈於心者則淡。

其次要起覺照,大凡心為外物所遷,喪其主宰,

根塵作用而生愛取有,始終流轉於生死當中。

老子亦云:「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

五聲令人耳聾、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儒家也說:「去人欲,存天理。」

所以要能做主,就是要隨時覺照自己的起心動念,

進而覺悟生死變異的道理。

要忍與定,儒家云:「能忍自安。」

「定、靜、安、慮、得」,

菩薩修習六度萬行,講求忍辱與禪定。

能忍,知苦忍苦,才能了苦;

能定,知幻無常,因定生慧,如中流砥柱,

水流任急而心常靜,自然不為八風利衰毀譽所動。


 

鄭板橋的《竹石詩》中寫道:

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身原在破巖中千磨萬劫還堅勁.

任爾東南西北風

竹子的精神正如我們能做主的心一樣,

挺立於世俗,毀與譽、名與利、

寵與辱、得與失的順逆之境,

以天真清利之氣,以明達忍辱之志,

心之所存,主之所存。

台長: 若無
人氣(2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悄悄話)
2009-11-22 14:54:5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