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2-09 11:23:55 | 人氣79|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滿者不入露 & 是禪亦非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滿者不入露


有一位學者教授平時所知障很重,很執著,也很傲慢,喜歡與人辯論,對其他的學者總是不服氣。有一天,這位學者特地到南隱禪師處,請示他什麼是「禪」?原來他想在禪這個主題上,和南隱禪師做一番較量。
禪師以茶招待他,就在茶杯遞上來的時候,禪師提起茶壺,不斷的把茶水注入到茶杯裡,眼看茶杯裡面的茶一直往外滿出來,學者終於忍不住說:「禪師,茶已滿出來了。」
南隱禪師這時候才說:「先生,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心中滿是學者的看法與想法,滿是學者的執著,你如果不先將自己心中的杯子倒空,教我如何對你說禪?」
自滿傲慢、一直懷著成見的人,就算天降甘露,也無法流入心中。「如器受於水,如地植於種,應離三種失。」這是求學求法的人所應該要注意的。
如器受於水,意思是容器裡必須沒有染污的東西,水倒進去才是清潔的;容器不能漏,倒進去的水才不會流失;容器也不能將它倒覆,也就是不能自傲自滿,使水倒不進去。
如地植於種,好像我們要播種了,土地一定要沒有荊棘,播下去的種子才會成長;必須把種子播灑到土裡,飛鳥才不會把種子吃了;還有土地必須耕得非常鬆軟,不能堅硬,否則沒有開墾,植物不能在上面生長。
我們修學佛法也是一樣的。你的成見太重,等於地上的荊棘太多;你的心太堅硬,道理就打動不了你;你的種子灑下去,都只在地表上沒有深入泥土裡,當然都被蟲鳥給吃了。
所以,聽聞佛法必須「如地植於種」,也要離開這三種過失。因此我們想聽聞正法,必須空了成見,好好的尊法敬法,尊敬禪才能有禪



是禪亦非禪


禪有多種。有健康禪,是為增進身體健康;有休息禪,借禪以消除疲倦。有的是靜心禪,是希望有一安寧清靜的享受;亦有習禪則是希望求得人天福報。當然,禪最主要是要我們明心見性。
一般人以為參禪一定要打坐,所謂老僧入定,要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做參禪、才叫打坐。雖然習禪以坐為最勝,但禪並非唯以坐才是禪,從六祖惠能大師的思想裡面就能了解,參禪並不一定要打坐,於行住坐臥、來去動靜之間,都可以參禪。
有一位官員名叫薛簡,就曾經問六祖惠能大師:「現在京城參禪的大德們都說,我們如果要開悟,就必須參禪入定,請問六祖惠能大師,您有什麼高見?」
六祖大師回答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意思是說,我們參禪是為了要明心見性、豁然開悟,如果心地不明,怎麼坐也不能覺悟。等於一頭牛拉車,車子不走,你是打牛呢?還是打車?打車子是沒有用的,必須舉鞭打牛,車子才會往前走。所以,光打坐沒有用,需要的是用心。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這句話非常緊要,我們必須知道,禪不能從坐臥之相去計較。六祖惠能大師曾說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原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行住坐臥,搬柴運水,乃至揚眉瞬目,一舉一動,那一樣不是禪的境界?寓禪於行住坐臥的生活之中,才能體悟真正的禪趣。
正如南嶽懷讓禪師對馬祖道一禪師說:「磨磚既不能成鏡,枯坐也不能成佛。」參禪求道,主要在覺悟我們的真心本性,所謂明心見性,心一明,何事不知?性一見,何事不解?所以我們只要能夠把握住明心見性這一句話,必定能進入到禪的世界,必定能感受到禪的妙用

 

 

台長: 若無
人氣(79)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悄悄話)
2009-12-09 14:22:11
(悄悄話)
2009-12-09 15:33:56
(悄悄話)
2009-12-09 16:01: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