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方程式
學佛方程式——見×修×行=果
佛法很難懂嗎?學佛也有方程式可套嗎?
其實,古德早已將佛法以簡馭繁的教說,
或是基本法則、基本公式告訴我們,
筆者也歸納一個學佛3D圖,
讓人更瞭解佛法與心靈的關係,
而從「見×修×行=果」的這個方程式來說,
如果見修行三者有任何一項是小於1,
那結「果」就算不必然會小於1,修行也是大大地打了折扣。
■ 林其賢 (作者為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見」指見地、見解,屬信念、認知一面;「修」指修證、體證,屬意志、體驗一面;「行」指行願、悲願,屬情操、心量一面;「果」則指的是修學的成就與成績。修學的成績是統合著由見地、修證和行願三者相乘而來的,缺一不可。而見、修、行,相應著人類心靈的知、情、意三面向,展示了一幅學佛的3D地圖。
學佛3D地圖
想像這麼一幅由知、情、意三支所開展三維度空間的地圖。知、情、意這三個向度的起始點分別是:
良知、良心、良能。這個「良」,是天良的意思,也就是不學而知、不學而能天生而有的。佛法裡稱「本覺」或「佛性」是從尚未分支的原點來說,從三個向度來看,這三個起點分別為:憶念勝,梵行勝,勤勇勝。
有良知,於是能知善知惡;有良心,於是能好善惡惡;有良能,於是能為善去惡。三向從這起點出發,發展到最成熟最圓滿,稱之為「三達德」:智、仁、勇;佛法裡則亦以「三德」稱,三德是指:觀察一切諸法的「智慧」,滅盡一切煩惱惑業的「斷德」,救度一切眾生的「恩德」。大智文殊菩薩、大悲觀音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和大願地藏菩薩四大菩薩各是象徵了其中的一種德能。
三向度的起點是佛性,三向度的終點是佛性的圓滿開展。佛法教學在這三向度的起點與終點之間,即相應而有戒定慧三學的教學施設,期能長養開展出三種心靈力量:一無所著的「智慧」、永不失望的「悲心」、長久堅持的「願力」。
戒定慧三學中,戒學對應的是情的向度。以感覺、情緒為基礎,從同理心出發,推己及人,開展出慈悲的心量。戒學從最基本的五戒開始: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出發點就是要求不惱害眾生,不引生別人的困擾與煩惱。然後更進一步的菩薩戒,由消極的不惱害眾生轉而積極行善,發起大悲心:捨斷一切諸惡、修習一切善行、利益一切眾生,注重的都是慈悲心的長養與心量的擴展。
定學應對的是意的向度。經由禪修的練習,鍛鍊心力,使心力、念力能經常維持在專注並且放鬆的狀態。經常維持在如此鬆而且明的狀態,便能從意志薄弱、精神渙散,轉為意志堅強,精神集中。由於念力增強了察覺力與離執力,增進對自我的認識,也促進自我的成長。因為覺察力提高,於是反應機警而敏銳;同時由於離執力提高,不輕易被外來的波動而干擾,遇事耐煩而穩定。機敏而沉穩,耐煩而果決,禪修的鍛鍊能使人增加堅定的毅力與長久的精進。
慧學則應對的是知的向度,以認知、推理為基礎,從明辨是非善惡,了知因果緣起的世間正見,進而建立起緣生性空的出世正見。依聞、思、修的層次漸次修學以增長智慧。
見×修×行=果
戒定慧三學的修習,長養了見、修、行的心靈力量。那麼三者哪一個最重要呢?
《景德傳燈錄》裡記載溈山(771~853)對仰山(807~883)說:「但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又說「見與師齊,減師半德;智過於師,方堪傳授。」表示見地是最重要。《大般若經》作「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是不是意謂著悲願最重要?而歷來許多修行人息心遠遊,避世獨立,一輩子戮力於禪修的體證,是不是定學才是佛法的主體?
以目前常見的建築施工次序來說,蓋房子首先得把鋼筋架好,然後架設模版,再灌混凝土,如此依序施設。鋼筋為建築結構的基本呈現,建築藍圖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從鋼筋模組的掌握去完成的。但是只有鋼筋的架設是不夠的。只有鋼筋,不止力量不夠,還容易銹蝕壞損,得加上混凝土才能鞏固有力不怕風雨。有趣的是,混凝土也得仰仗模版的架設,才能依其型塑凝結。
鋼筋、模版、混凝土的關係如此,戒定慧三學的關係也十分相似。慧解的見地如鋼筋,建築規模依鋼筋架構而異,佛法修學亦依見地而高下有別。戒學行願即是心量器度,有如模版,有防護也有鞏固的作用。而定學禪修則是將所學的知識體驗內化,使抽象的知見發生力量。
三學的關係如此,相應三學的心靈內涵知情意這三面向也是如此。但由於修學者的天賦質性原來就有隨信行、隨法行等各種差別,修學指點因此因階段性的需求或有側重其二或其一者,如:定慧雙修、福慧雙修、悲智雙運、信智一如、戒乘俱急、悲願熏修……唯三者可以偏重而不能偏廢,知情意三向度的發展仍需保持動態的平衡。三者如有失衡,則會表現出諸如:優柔寡斷(情多意少);濫慈悲、濫好人(情多知少);冷酷無情(意多情少);剛愎自用、有勇無謀、暴虎馮河(意多知少);明哲保身(知多情少);紙上談兵(知多意少)等各種偏差的表現。
因此,不論階段性的需求與教學有什麼特別,都只能偏重而不能偏廢任何一項。從「見×修×行=果」的這個方程式來說,如果見修行三者有任何一項是小於1,那結「果」就算不必然會小於1,也是大大地打了折扣。如果三者有任何一項竟然是負數的,那結「果」就必然會是負數的了。
具備正知正見,精進禪修體證,發大悲心大願心,如此,才能有優良的結果。知情意三向度的努力,是不可偏廢的。(出處:人生雜誌281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