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11 09:30:47 | 人氣2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孩子缺乏勇氣是誰的問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呂政達

輔仁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卓妙如

針對台北市國小4到6年級學童進行勇氣特質調查,

發現北市9成學童缺乏勇氣,

推究背後原因,7成家長不敢讓孩子嘗試挑戰機會,

過度保護,導致孩子喪失自我肯定能力。

輔仁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卓妙如

與台北市教師會針對台北市617位

國小4到6年級學童進行「兒童勇氣特質」調查。

結果發現,9成學童面對難題時,

不敢勇於面對,選擇消極處理。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

現代孩童普遍缺乏冒險精神,

這是從上到下的結構性問題。

除了家長因為少子化而過度保護子女外,

學校也缺乏相關勇氣訓練課程,

擔心一旦孩子出狀況,後果都得由老師負責。

謝國清建議,家長可從生活中鼓勵孩子獨立,

例如到社區商店買東西、主動問路,協助培養勇氣。

學校舉辦校外教學或相關活動時,

只要事前做好安全溝通,家長也應鼓勵參與。

培養勇氣 非少數人專利

卓妙如指出,7到12歲是孩子勇氣性格養成的關鍵,

家長應把握機會進行「勇氣教育」。

她表示,「勇氣」對孩子來說只是抽象名詞,

孩子並不容易了解真正涵義。

家長可透過談話了解孩子日常生活遭遇問題,

提供孩子如何面對的方法。

輔導老師協會常務理事廖述茂表示,

台灣教育體制從小強調智育,

舉凡演講比賽、繪畫比賽、模範生選拔,

似乎只有尖端前幾名學生才有資格站在台上,

久而久之,多數學生少有機會發揮勇氣特質。

直接告知結果阻礙學習

廖述茂表示,老師家長往往不鼓勵孩子犯錯,

將問題簡化,直接告訴孩子這不行、那不行,

導致學生未來在面臨重大抉擇時,態度趨於保守,

擔心「犯錯就完了」。

廖述茂帶高中學生到偏鄉從事志工服務,

許多家長常反映「孩子還太小」,

其他老師也會善意提醒,勸他不要拿退休金做賭注。

廖述茂表示,大人不能只告訴孩子「這樣不行」,

應該教導孩子「為何不行」,

面對問題時該如何解決。

以學生常見的小團體為例,廖述茂表示,

許多校園霸凌現象來自於學生不敢對同儕說「不」,

害怕得罪朋友而一味盲從。

他表示,人與人關係本有親疏,

老師不必擔心學生的小團體現象,

而是要教育學生,

不該因私人關係影響對公共事務決策的喜好,

如選班長應該選合適的人,而非關係比較親密的。

南投縣教師會理事長王汝杰表示,

孩子缺乏勇氣,問題不在孩子身上,

是大人從來不給孩子訓練勇氣的機會,

孩子從小到大缺乏經驗,面對挑戰時自然感到害怕。

過度保護 難知真實狀況

王汝杰表示,許多父母擔心治安太差,

孩子越來越少有機會獨自在外玩耍。

不小心在學校跌倒受傷,家長卻先怪罪學校,

導致學校舉辦任何活動都得以安全為優先考量。

王汝杰指出,家長的過度保護也延伸到學生課業,

許多老師出的作業、科展作品、美術繪畫,

老師們仔細一看,不難看出家長參與的痕跡。

王汝杰表示,許多家長會到坊間買習題解答,

在家中替孩子對答案。

老師批改作業時,因為答案全對,

難以掌握孩子確切的學習情況。

王汝杰建議,家長輔導孩子課業時,

只需關心孩子「有沒有做」,

不需關心孩子的答案「正不正確」,

過度要求完美將導致老師難為。

調查指出,近8成學童分配工作時,

喜歡挑簡單的做。謝國清表示,

許多孩子從小在家沒有養成做家事習慣,

到學校分配工作時,樣樣都不會,只好挑簡單的做,

他建議家長平時就得要求孩子,

培養基本能力,從做家事開始。

補充相關訊息:接受負面情緒 承認不勇敢

萬芳出了一張新專輯,我聽過了一遍,

突然覺得,將前四首歌的順序調動一下,

就是情緒管理的標準程序。

也就是從「快樂怎麼不見了」,

然後「我們不是永遠都那麼勇敢」,

到「我們不要傷心了」,

最後才「看見快樂對我笑」,

情緒就從低潮到平復,把快樂又找回身邊,

成為一次情緒療癒的周期。

其實,這裡面最重要的精神並不是「療癒」,

而是就像萬芳在不經意間唱出來的心聲:

「怎麼快樂就這麼不見了。」

許多人就有萬芳的經驗,上一刻,

很浸沉著快樂的思緒,但突然念頭一個轉彎,

或是一個鏡頭,一種想哭的感覺,

便將剛剛還在的快樂驅走。

問一個孩子:「你什麼時候開始不快樂的?」

他也說不上來,但就是不快樂。

「我不同意要把負面情緒壓下去。」萬芳說。

當負面情緒來到時,應該與它相處,跟它在一起,

讓情緒自己去發展。

她相信正面的東西,在情緒的進行式中就會萌芽出來。

與低潮相處,其實是容易一些的。

這時,萬芳會說,想哭就哭吧,

想哭是人的一個moment,也是進行式,

不要刻意的去壓抑,

或者以為哭的時候的自己就是負面的,

「不強壯的自己也是自己」,

萬芳如此的定義她的「情緒管理學」。

情緒來臨時,聽任身體去進行吧,

因為,身體總比心智懂得更多的訊息,

身體說不定也更懂得痊癒之道。

到了最後,我們將如歌裡所唱的,

看見快樂在前面不遠處,對著自己笑。

【獻計】

親子間的情緒管理,最常卡住的一個癥結是,

孩子覺得什麼「不見了」,

父母卻無法協助孩子一起辨認,

甚至還硬要孩子壓抑住明明真實存在的情緒,

以為擁有那種情緒就是弱者,就是不好的表現。

有時真的想哭的男孩總是會聽到「好男孩不哭」的魔咒,

父母也以為,叫孩子不要害怕、傷心、恐懼,

就是做到「情緒管理」了。

那麼,不妨就聽聽歌,

從學著辨認什麼「不見了」開始吧,

知道「我們不是永遠的那麼勇敢」,

也同時接納「不強壯的自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l/26/today-family3.htm

 

台長: 若無
人氣(27)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悄悄話)
2010-11-12 01:13: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