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良好親子關係三多原則 楊玲芳 一、多傾聽 1.傾聽是拉近親子距離的開始 大多數父母認為 要聽孩子說一些學校、朋友交往等生活瑣事, 是一件沒有意義或乏味的事, 我們每天挑著生活的擔子,下班回家後已精疲力竭, 作完家事更是需要休息, 那有時間坐下來聽孩子說話,也不希望孩子的打擾。 然而,父母拒絕分享孩子生活點滴, 即是放棄促進親子良好關係的機會, 對孩子而言,是一大傷害; 對父母而言,更是一大損失! 一旦孩子問題發生時,恐怕為時已晚了。 如果我們能暫時擱下手邊的事,聽聽孩子的事, 您會發現原本生活中有許多可愛有趣的事, 且由於您靜靜的傾聽、彼此的分享, 親子間的距離無形的拉近許多而不自覺呢。 2.製造家庭「分享」機會才有傾聽的開始 當您發現孩子已假裝聽不見父母的話, 或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時, 即是父母接受考驗的時候。 面對這種情況, 鼓勵父母應多花些時間和孩子一起, 利用輕鬆、快樂的時光,促使孩子願意分享自己、 偶爾包含一些溫馨、支持的擁抱是需要的, 因為據研究顯示這是發展健康親子關係中最快的方法。 然而,在現今社會的家庭型態中, 多半是工作的工作、上學的上學,大家各忙各的, 哪還有時間分享、傾聽? 依據美國莎若英博士所強調的 ─晚餐時的分享是一日中最佳的時機。 因此,父母親不妨利用輕鬆、自在的共餐時間 與孩子互動分享,聽聽他的一日「生活」, 學習做個傾聽人。 3.良好的傾聽易使心中所思娓娓道來, 使親子不再兩極對話 父母們多希望孩子能聽說且將之視為主要目的, 然而,希望孩子聽話只是教育的一部份, 積極的傾聽確是整個家庭成員維繫的橋樑, 是親子有效溝通的基礎, 更是了解及確定家庭每一份子需求與期望的管道。 一般盲點認為溝通是解決問題的良藥, 殊不知有效的溝通是建築在良好的傾聽行為上。 舉個例子,或許您更能體會「傾聽」的功能, 在夜深人靜時,人們接受聲音的敏感度很廣, 甚至於一根針掉落地面的聲音; 相對於人們靜靜的傾聽對方所言所云, 接收的訓息必勝過於敵對相斥的局面。 因此,習慣以數落、指責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您, 何不試試沉靜自己,去聽聽孩子說些什麼? 藉此您會慢慢清楚、了解孩子的需要與期待, 日久您亦會發現溝通的橋樑已建築在親子之間, 即使您不主動詢問,孩子卻已習慣向您傾吐。 二、多關懷 大地花草需要陽光、水的滋潤; 如同家中子女需要父母的關懷與愛一般, 即使長成大樹,更是需要父母、 大地的關照,始能更加茁壯。 1.關懷是創造良好親子關係的叩門者 父母常會限入一個盲點, 即是孩子大了、可以飛了,不需要父母! 聽起來除了帶有責備的意味之外, 事實上更顯示出父母在意孩子, 但往往父母為表示出家長應有的尊嚴, 而不願主動親近孩子─關懷他。 然而,如果您瞭解青少年那種 怕別人干涉又期待別人關懷的矛盾心態, 您就能體會孩子是多麼期待您的關懷。 還記得青少年偷竊犯罪之一則: 當他俯首認罪時,他哭泣著說, 為什麼父母當初發現他有此行為時,仍是不聞不問, 即使一句責備的話也甘願。 由此可知,您的一句慰問─卻是孩子心中莫大的關懷! 當然,值得提醒您的, 關懷的「態度」是影響表達與接收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 孩子希望父母給予關懷而不是嘮叨、更不是指責! 而您是否想過自己是以何種態度 來表現自己對子女的關愛呢?指責?嘮叨?抑是慰問? 2.不要因忙碌而吝於關懷孩子 如果說工作是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 那麼關懷便是孩子每日必須的生活泉水。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加, 多數之中都是因父母忙碌而疏於照顧子女的。 因此,父母在忙碌之餘,別忘了關懷您的孩子, 可利用晚餐時間,共享傾吐與傾聽的角色, 唯有將愛和關懷適時適切的表達, 才能使彼此關係更親密。 3.關懷不應有等級之分 學校成績不代表什麼? 但往往成為好孩子與壞孩子的指標。 常聽到孩子這般訴苦著: 爸爸比較疼姐姐,因為姐姐功課好‧‧‧‧, 然而「她」就該被忽略嗎? 這樣不公、被比較、被忽略的現象, 將會致使親子關係持續的僵化。 三、多鼓勵 人是需要鼓勵才會不斷成長的,孩子更是如此! 1.鼓勵是增進孩子信心的泉源 每的人都有自己的苦惱和難題, 也都渴求他人的安慰和鼓勵。 因此如何培養自己敏銳的觀察力並即時給予鼓勵, 是家庭成員都應當學習的課題, 而父母的以身作則,將是最好的示範。 2.鼓勵是孩子愈挫愈勇的動力, 而父母是孩子的支柱 人在一生當中皆不斷的經歷學習、 挫敗、再努力的過程, 若父母能在適切的時候給予關懷、 鼓勵則培育孩子愈挫愈勇的精神去面對一切問題, 即使挫敗多次也不會害怕, 因為在孩子的心中有您永遠的支持與鼓勵, 再大的困難都因您的鼓勵而度過。
創造良好親子關係三多原則
楊玲芳
一、多傾聽
1.傾聽是拉近親子距離的開始
大多數父母認為
要聽孩子說一些學校、朋友交往等生活瑣事,
是一件沒有意義或乏味的事,
我們每天挑著生活的擔子,下班回家後已精疲力竭,
作完家事更是需要休息,
那有時間坐下來聽孩子說話,也不希望孩子的打擾。
然而,父母拒絕分享孩子生活點滴,
即是放棄促進親子良好關係的機會,
對孩子而言,是一大傷害;
對父母而言,更是一大損失!
一旦孩子問題發生時,恐怕為時已晚了。
如果我們能暫時擱下手邊的事,聽聽孩子的事,
您會發現原本生活中有許多可愛有趣的事,
且由於您靜靜的傾聽、彼此的分享,
親子間的距離無形的拉近許多而不自覺呢。
2.製造家庭「分享」機會才有傾聽的開始
當您發現孩子已假裝聽不見父母的話,
或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時,
即是父母接受考驗的時候。
面對這種情況,
鼓勵父母應多花些時間和孩子一起,
利用輕鬆、快樂的時光,促使孩子願意分享自己、
偶爾包含一些溫馨、支持的擁抱是需要的,
因為據研究顯示這是發展健康親子關係中最快的方法。
然而,在現今社會的家庭型態中,
多半是工作的工作、上學的上學,大家各忙各的,
哪還有時間分享、傾聽?
依據美國莎若英博士所強調的
─晚餐時的分享是一日中最佳的時機。
因此,父母親不妨利用輕鬆、自在的共餐時間
與孩子互動分享,聽聽他的一日「生活」,
學習做個傾聽人。
3.良好的傾聽易使心中所思娓娓道來,
使親子不再兩極對話
父母們多希望孩子能聽說且將之視為主要目的,
然而,希望孩子聽話只是教育的一部份,
積極的傾聽確是整個家庭成員維繫的橋樑,
是親子有效溝通的基礎,
更是了解及確定家庭每一份子需求與期望的管道。
一般盲點認為溝通是解決問題的良藥,
殊不知有效的溝通是建築在良好的傾聽行為上。
舉個例子,或許您更能體會「傾聽」的功能,
在夜深人靜時,人們接受聲音的敏感度很廣,
甚至於一根針掉落地面的聲音;
相對於人們靜靜的傾聽對方所言所云,
接收的訓息必勝過於敵對相斥的局面。
因此,習慣以數落、指責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您,
何不試試沉靜自己,去聽聽孩子說些什麼?
藉此您會慢慢清楚、了解孩子的需要與期待,
日久您亦會發現溝通的橋樑已建築在親子之間,
即使您不主動詢問,孩子卻已習慣向您傾吐。
二、多關懷
大地花草需要陽光、水的滋潤;
如同家中子女需要父母的關懷與愛一般,
即使長成大樹,更是需要父母、
大地的關照,始能更加茁壯。
1.關懷是創造良好親子關係的叩門者
父母常會限入一個盲點,
即是孩子大了、可以飛了,不需要父母!
聽起來除了帶有責備的意味之外,
事實上更顯示出父母在意孩子,
但往往父母為表示出家長應有的尊嚴,
而不願主動親近孩子─關懷他。
然而,如果您瞭解青少年那種
怕別人干涉又期待別人關懷的矛盾心態,
您就能體會孩子是多麼期待您的關懷。
還記得青少年偷竊犯罪之一則:
當他俯首認罪時,他哭泣著說,
為什麼父母當初發現他有此行為時,仍是不聞不問,
即使一句責備的話也甘願。
由此可知,您的一句慰問─卻是孩子心中莫大的關懷!
當然,值得提醒您的,
關懷的「態度」是影響表達與接收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
孩子希望父母給予關懷而不是嘮叨、更不是指責!
而您是否想過自己是以何種態度
來表現自己對子女的關愛呢?指責?嘮叨?抑是慰問?
2.不要因忙碌而吝於關懷孩子
如果說工作是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
那麼關懷便是孩子每日必須的生活泉水。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加,
多數之中都是因父母忙碌而疏於照顧子女的。
因此,父母在忙碌之餘,別忘了關懷您的孩子,
可利用晚餐時間,共享傾吐與傾聽的角色,
唯有將愛和關懷適時適切的表達,
才能使彼此關係更親密。
3.關懷不應有等級之分
學校成績不代表什麼?
但往往成為好孩子與壞孩子的指標。
常聽到孩子這般訴苦著:
爸爸比較疼姐姐,因為姐姐功課好‧‧‧‧,
然而「她」就該被忽略嗎?
這樣不公、被比較、被忽略的現象,
將會致使親子關係持續的僵化。
三、多鼓勵
人是需要鼓勵才會不斷成長的,孩子更是如此!
1.鼓勵是增進孩子信心的泉源
每的人都有自己的苦惱和難題,
也都渴求他人的安慰和鼓勵。
因此如何培養自己敏銳的觀察力並即時給予鼓勵,
是家庭成員都應當學習的課題,
而父母的以身作則,將是最好的示範。
2.鼓勵是孩子愈挫愈勇的動力,
而父母是孩子的支柱
人在一生當中皆不斷的經歷學習、
挫敗、再努力的過程,
若父母能在適切的時候給予關懷、
鼓勵則培育孩子愈挫愈勇的精神去面對一切問題,
即使挫敗多次也不會害怕,
因為在孩子的心中有您永遠的支持與鼓勵,
再大的困難都因您的鼓勵而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