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開示
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身心自在」。
一般而言,在通常的狀態下,我們的身心是不自在的。
首先,我們的身分是不自在的,
像諸位在醫院裡是醫師,
在家庭裡是家長、配偶、父母的子女,
在社會上也扮演了很多角色。
我們扮演的每個角色是不是都稱心如意?
實際上我們不滿意別人、
別人不滿意我們的情況是很多的。
第二是工作的不自在,
雖然工作上有時候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但不一定經常保持這種狀態。
第三是生活的不自在,
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環境,並不是樣樣都非常好,
例如熱的時候覺得太熱;冷的時候又覺得太冷。
第四是健康的不自在,包括醫生、護士在內,
每個人無法永遠不害病、不頭痛,
不能永遠沒有問題。
從不自在轉為比較自在
以上這些都是不自由、不自在的,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在這些狀況之下,
做到「比較自在」。
所謂「比較」是指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例如:當自己覺得痛苦,
但看到別人比自己更不自在的時候,
就覺得自己比較自在。
善與人相處的人是比較自在的,
所謂「善與人相處」是說人際關係可以處理得很好,
跟任何人都能相處愉快,因此遇到不順利時,
有時會變成順利,這樣的人是比較自在的。
勤於工作本分的人也比較自在。
勤於工作本分並不是工作狂,
工作狂是一種病態、一種不自在,
工作以後不一定很快樂。
勤於本分工作,是說把自己該做的工作做好:
醫師把醫師的工作做好、護士把護士的工作做好、
母親把母親的工作做好,盡心盡力而為。
另外,覺得義務要去做的,
雖然可能不是自己原本該做的,
但恰到好處幫人家做,也算是本分的工作。
懂得打理生活環境的人,也是比較自在的。
怎麼打理呢?
比如說我目前居住地方的樓上,成天都在施工,
因為我在靜養,整天都聽到聲音。
遇到這種不自在的事,怎麼辦?
難道要氣得上下跳腳?跟人家吵架?
這都不是辦法。
於是我就想:既然沒辦法逃避,那就不逃避。
於是休養期間,我能睡覺就睡覺,
不能睡覺也沒關係,白天睡不著晚上可以睡,
這樣一想,慢慢地施工聲音在我耳裡變成了習慣,
就不再是干擾了。
精於養生保健的人,
身體的病少一些,也比較自在。
當然身體健康不一定能完全自在,
但比起常生病的人,仍然比較自在。
動靜順逆皆自在
至於怎樣才能達到「動靜順逆皆自在」呢?
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很重要的。
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有三項認知。
首先,我們要認知人生的目的,
在於不斷地學習和奉獻,
用來感恩、報恩我們這個世界,
而不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名利、權勢。
我今天看到一位高中生,他考取了醫學院,
他說自己已經看了很多醫學倫理的書,
知道做了醫生之後要救人、助人,要為病人服務,
這樣的學生就讀醫學院,以後一定會是好醫生。
臺大醫院這樣的好醫生很多,
但仍會有人受到外在誘惑。
雖然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但一個受到威脅利誘的人,
如果能夠逃過來,他就自由了,
只是一般人通常沒辦法。
站在我的立場,世界上沒有壞人,
有了地位、身分的時候,很多誘惑就會隨之而來,
如果他的防護網──對人生的目的有充分認知,
這個問題或許就不會發生。
其次,我們要認知人生的價值在於盡心盡力,
以利人來利己。
前幾天我和施振榮先生進行一場對談,
施先生表示,
經營企業一定要把利益他人當作是在利益自己,
當他人有利益時,自己一定也會受益。
將「利益他人」做為首要考慮、第一目標,
大家一定願意使用他的產品,員工也願意盡心盡力,
因為公司是為了利益人而不是利益老闆個人。
在這樣的理念下,施先生於是成了一個大企業家。
第三,我們要認知動靜順逆的遭遇,
自己最多只能掌控其中一半,另一半往往無法預期,
既然如此,對於不如意的、不能預期的、
不能掌控的事情,我們應該視為預料中的事。
我們的生活中,有所謂的「及時雨」,
就是要什麼的時候正好就出現了,
但是也有「暴風雨」,當然沒有人會喜歡暴風雨,
但是我們知道這是在所難免的狀況,
只要去理解、認知這個狀況,
就不會覺得失意或是不滿意。
諸位一定聽說過「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既然確定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
那遇到不如意的事,
不正符合我們心中的理解和認知,這不就是「如意」?
比如說我到臺大醫院看病,
看病時我的心裡已經有準備,
人一定會生老病死,有病是正常的,
有了病一定會痛苦,不接受痛苦,痛苦就多一些;
願意接受它,痛苦就少一些。
運用禪學身心自在
如何做到真正的身心自在?
有的人在觀念上可以做到自在,
一旦面臨到有狀況、有問題的時候,
雖然知道觀念和道理,卻沒有辦法自在。
我認識一位老先生,他學佛,用佛法寫書、演講,
七十多歲時老伴往生了,
他告訴我:「我的老伴走了,我不能活了。」
我說:「你學了幾十年的佛,這樣是很顛倒的。」
他說:「法師,因為你沒有太太,
無法體會我的心情啊!」
我想請問諸位:
假設你的另一半往生了,你會怎麼樣?
你如何處理自己?
那個時候,人通常都很悲傷,
沒有辦法自在,怎麼辦?
這時可以運用禪學的方法、禪學的觀念。
禪學的觀念是什麼?就是要知道身心是無常的,
環境也是無常的,變好、變壞都是正常的現象,
我們沒辦法抗拒和逃避這些現象,
就應該「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這四句話是我在演講時經常講的,很有用。
遇到狀況,好好面對它,面對、接受了
以後還要去處理,處理以後就坦然接受,
心裡不再怨天尤人。
有了這樣的觀念之後,是不是種種難受的、
不平的心理狀態就都可以平衡?
不一定,一定還要再下一點工夫,
這就要運用禪學的方法了。
禪學方法就是放鬆身體的神經、放鬆肌肉。
現在請大家把兩隻手輕鬆放在膝蓋上,
眼睛閉起來,身體輕鬆地靠在椅背上,眼球不要用力。
當我們思考的時候,眼球是用力的;
做觀察的時候,眼球也是用力的;
甚至講話的時候,眼睛也是用力的,
一旦眼睛不用力,頭腦就是輕鬆的。
眼球不用力就好像快睡著了一樣,
頭腦裡什麼牽掛都沒有。
接下來肩膀不要用力、兩隻手不要用力、
兩條腿不要用力,只有身體坐在椅子上、
背靠在椅子上的感覺,其他的都沒有。
還有小腹也要放鬆,不要緊張,
通常我們在思考、工作、跟人講話的時候,
小腹是緊張的;
當小腹放鬆,我們身體的神經、肌肉、關節都會放鬆。
然後,請開始體驗自己的呼吸,從鼻孔出和入的感覺。
請大家不要控制呼吸的長、短、深、淺,
只知道呼吸自然地從鼻孔進和出的感覺。
鼻孔的感覺就是在鼻孔部位,
不要去想肺部、胸部怎麼樣,
也不要去管呼吸吸到哪裡,
只要體驗呼吸在鼻孔出和入的感覺。
禪學的方法就這麼簡單,
從眼睛閉起來、眼球放鬆、肩頭放鬆、
小腹放鬆、手放鬆、腳放鬆,
專注體驗呼吸,覺得非常舒服。
當身體放鬆以後,我們的身、心是調和的,
心裡就不會去跟自己產生衝突,
身體也不會有太多負擔,
進一步體驗到身心和環境是統一的,
和宇宙是統一的。
禪的最高境界,
是體驗到身心、環境、宇宙都不存在,
雖然說不存在,其實處處都是存在,
感覺到任何地方都是你自己,
卻沒有覺得哪個東西是你自己,
如果到了這樣的境界,
就非常地自由、自在了。
以上的內容,一般人都會講,
但講了之後卻不一定有用,如果經常練習、訓練
這樣的觀念才有作用;
如果只是有觀念,自己卻沒有訓練自己,
就會像我剛才講的那位老先生,他的夫人往生了,
他也沒有辦法活下去。
如果有禪修的觀念、禪修的方法,
也許心裡還是覺得不捨,
但一定不會那麼痛苦。
( 二○○六年七月二十日 講於臺大醫院「職工座談會」)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 我願無窮:美好的晚年開示集 」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