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4-21 09:01:03 | 人氣4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包容非縱容 同理非同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現在孩子的行為愈來愈脫序,

現在父母的心也愈來愈無力,為什麼呢?

許多人怪罪都是不打不罵的結果。

以下,我舉幾個例子來供大家一起思考這些問題。

用同理心不對嗎?

曾經,有位單親媽媽來「高雄市父母教育協會」協談。

她抱怨孩子雖已讀專校、夠大了,

但最近家中經濟情況不太好,

希望孩子出去打工貼補家用,

怎麼勸也勸不動,讓她很氣餒。

「其實,孩子打工時曾有挨老闆罵的不愉快經驗。」

這位媽媽說,

於是我鼓勵她,不妨跟孩子好好談一談,

不要只是責罵她,或許可以找出原因來。

她說:「在家都跟孩子做過多次溝通,

而且,還很用心地把自己之前學過的

『同理心』技巧都用上了,哪知談完後,

孩子就不肯再去工作,一直到現在已經半年了,

無論怎麼說,她就是很排斥!」

「難道,我用的同理心不對嗎?」

原來這位媽媽在和孩子談話過程中,

雖然能感「同」身受去「理」解孩子

挨老闆的委屈「心」情,但是她對孩子說:

「既然這麼委屈,你不想再繼續,那就別去算了。」

於是孩子便立刻就辭職了,

問題就出在這兒。

這位媽媽把「同理」誤作「同意」,

難怪有不少用心學習現代教育方法的父母們,

總是不解,為何努力學習的結果,

結局總是變成只順了孩子的意,卻難令自己滿意,

難道父母就不能有不同的想法嗎?

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及引導

其實「同理心」,

是指父母在聽孩子談話或面對孩子的行為時,

能夠感同身受接納孩子的心情,

並用一種理解的想法和口吻去回應他們。

比如對她說:「你一定覺得很委屈吧?」

每一個孩子(任何大人也一樣),

一聽到父母這麼了解他,不好的心情,

通常都會得到撫慰與抒解。

但,只有這樣是不夠的,

因為孩子的情緒低潮挫敗時,

所說的話、所想的事及所作的決定,

一 定不夠周延或流於衝動。

因此,在用同理心安撫孩子之後,

父母接下來要設法「引導」他,

試著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再一次去想、

去看自己的問題,

不如你可對孩子說:「除了這次挨罵之外,

你覺得工作了這一段時間下來,

有沒有其他收穫呢?像交了新朋友、學到做事的方法,

甚至有錢可以賺呀…」等等。

孩子經父母這麼一提醒,

必能看出事情的另一些光明面,

也許就又能重新整理心情,去迎接人生不同的挑戰了。

孩子的行為必須導正

另有個例子,有位媽媽發現兒子,

竟然會抽煙,她很不安,

直到最近讀到一本有關青少年的畫才釋懷,

書上說,那是一種孩子

在表現自己長大的正常心裡及現象,

父母要加以包容,不用大驚小怪。

我問她:「那你現在打算怎麼處理?」

她說:「既然是正常,那就包容他吧!

等過了這階段,他就自然停止。」

不只抽煙這件事,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

可能會出現看起來算是正常現象的行為,

如亂發脾氣、莽撞無禮、開不起玩笑…等,

很多父母都學會「包容」這個觀念後,

幾乎都和這位媽媽一樣,寬容地去看待及處理,

這些媽媽的想法就是

-不要生氣、不用擔心、不必干涉,

將來孩子自然會長大、會改進…等等。

事實上,這些成長過程中過度的現象,

指的是多數孩子都會出現的偏差行為,

這些現象不一定都是正確或是對的,

而「包容」的真正用意是,

幫助父母在自己子女出現這些「正常」

卻不一定是「正確」的表現時,

能用平靜、平常的態度去面對,

這樣才能找出比較好的導正方法。

然而,父母若是「包容」於先,

卻沒有「教」或「導正」於後,

這種「包容」就變成了「縱容」,

而縱容的結果是,

孩子某些不正確的行為一旦變成了習慣,

非但不會隨著孩子長大而改進,

反而是孩子愈大,父母想要導正他,

恐怕也愈發不容易了。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同理」和「包容」,

表面看起來好像給孩子的愛愈來愈多,

但在更因該給他的教導和引導,

就完全沒使上力了,

您說是嗎?

 

台長: 若無
人氣(4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悄悄話)
2011-04-21 22:48:5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