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6-14 08:36:38 | 人氣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活中要學會調節心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醫學將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動統稱為情志,

它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

人體本能的綜合反應。

情志包括喜、怒、憂、思、悲、驚、恐

七種情緒,統稱“七情”。

 

每個人都會對各種事物表達出自己不同的情感,

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正如《黃帝內經》裡說:

“有喜有怒,有憂有喪,有澤有燥,此象之常也。”

七情的條達與臟腑功能的正常有著密切關聯,

中醫認為每一個臟腑都對應於一種情志——

“心主喜,肺主憂,脾主思,肝主怒,腎主恐”。

 

任何事物都有雙重性,一旦情緒過激,

比如突然、強烈、持久的情志剌激,

超出了人體的承受範圍,

就會對相應的髒器造成影響,而產生相應的疾病,

故過喜則傷心,大怒傷肝,思慮傷脾,

悲泣傷肺,驚恐傷腎。

正如《養性延命錄》所說:

“喜怒無常,過之為害。”

故《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將“喜、怒、憂、思、悲、恐、驚”

正式列為致病內因。

 

* 喜,指歡喜、高興。*

愉悅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對人體是有益的,

​​是如果是突然的狂喜,

就會喜則氣緩,即心氣渙散。

心主血脈,心氣虛則不能行血,

血運無力導致血液瘀滯於心脈,

出現心悸、心痛、中風甚至死亡。

清代醫學家喻昌寫的《寓意草》裡

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

“昔有新貴人,馬上揚揚得意,

未及回寓,一笑而逝。”

《岳書傳》中牛皋因打敗了完顏兀術,

興奮過度,大笑三聲,氣不得續,當即倒地身亡,

這些都證實了過度的歡喜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

甚至有致命的危害。

《儒林外史》有范進少時多次進京趕考,屢考屢敗,

到五十多歲終於中舉,由於過度高興,

突然顛狂的故事,這是典型的喜傷心的病例。

至於現代人因為過喜導致猝死的病例也並不少見。

 

*憂,是指憂愁、苦惱。*

人在遇到煩心事的時候適當地憂愁擔心無可厚非,

但是憂慮太過,表現為終日憂心忡忡,鬱鬱寡歡,

輕者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少言少語、

憂鬱寡歡、意志消沉、獨坐嘆息,

重者難以入眠、精神萎頹或緊張、心中煩躁,

就會“憂則氣亂”,

因氣機紊亂而導致臟腑功能失調,

出現心悸、胃痛、食慾減退、失眠等種種不適。

 

* 怒,即生氣。*

適度的生氣有利於氣機的宣洩和情志的調暢,

對身體是有益的。

但是若暴氣暴怒,“怒則氣上”暴怒傷肝,

就會導致肝氣不疏,上犯頭目,

出現頭脹頭痛,面紅目赤,肝區疼痛,

煩躁易怒,甚至打人毀物。

或者氣極反靜,不言不語,

俗稱生悶氣,這更有害健康,

重者會因氣厥而四肢抽搐,甚至昏厥死亡。

《三國演義》中周瑜乃一代英才,

文韜武略,英姿勃發,

但生性易妒,易氣易怒,

被諸葛亮“三氣”之下,大怒不止而暴斃。

 

*思,即思慮。*

每個人在遇到問題時都要思考,

但若思慮過度也會導致多種病症。

中醫認為“思則氣結”,“有脾在志為思”,

故過度思慮最易傷脾氣,脾胃運化失職,

就會造成食慾減低、胃脘漲滿、腹脹腹痛等。

《呂氏春秋》有因思傷脾的例子:

齊閔王因為思慮過度,損傷了脾胃功能,

以致積食內停,久治不愈,

後經文摯用激怒的方法,使其氣上,

促其吐出胃中積食而痊癒。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

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工作壓力過大的人,

易患消化道潰瘍病,

這和中醫學的“思慮損傷心脾”的理論

是不謀而合的。

 

* 驚,指驚嚇。*

正常人若耳聞巨響、目睹怪物、夜做噩夢等

都會受驚,但是很快就能恢復。

心氣虛的人受驚後可表現為顏面失色、

神飛魂盪、目瞪口呆、冷汗滲出,肢體運動失靈,

兒童受到過度驚嚇可能導致抽搐。

由於“驚則氣下”,

受驚的人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

經常受驚,會損傷人的膽氣,

使人的膽子越來越小,

即使受到外界的一點刺激都會讓人心驚膽戰,

成俗話所說的“驚弓之鳥”。

 恐,是指恐懼不安、心中害怕。

我們常將“驚”、“恐”並提,

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

驚多自外來,恐常由內生,恐常由驚轉變而來。

“恐則氣下”,“恐傷腎”,恐懼過度則消耗腎氣,

使精氣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調

而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洩等症,

嚴重的會發生精神錯亂、癲病。

 

* 悲,是指悲傷。*

遇到難過的事情,

因悲傷而哭泣是人們正常的情感反應。

中醫認為悲則氣散,

適當地哭泣可以使鬱結之氣抒發消散,

對身體是有益的。

現代醫學也證實當人悲傷時流淚

可以排出體內的毒素,有益緩解不良情緒,

因此“男兒有淚也要彈”。

任何事物都有極限,

悲哀太甚或時間過長,則可消耗肺、腎之氣,

出現氣短、心悸、胸悶,

在精神上表現為意志消沉、悲觀厭世。

 現代科學證明過度悲傷的人,

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

 

從以上我們可以認識到過度的情緒反應

對身體傷害之大,

故《黃帝內經》指出“智者養生” 要“和喜怒”,

即懂得養生的人要會使七情調和,

不要超越情感的。

 “靜則神藏,躁則神亡”,

只有身心清靜,才能精神內守,

如果心情浮躁,就會使精氣外洩,甚至神氣消亡。


 

 

台長: 若無
人氣(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