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人常常找尋開悟或開悟的狀態,
並為找不到那種他們以為的開悟或開悟狀態而煩惱。
事實上,你可以跳過“開悟”,直接成佛。
*如何直接成佛?佛者,覺也,能覺即佛。
如果日常生活中,你能夠帶著覺知起床,帶著覺知穿衣,
帶著覺知刷牙洗臉,帶著覺知走路,
帶著覺知工作、回家、睡覺等,
你就是以一個佛的方式在度過每一天了。
*如果你帶著覺知走路,那是佛在走路;
如果你帶著覺知說話,那就是佛在說話;
如果你帶著覺知飲食坐臥,那就是佛在飲食坐臥。
像一個佛一樣的生活,那就是佛。
*只要你不離開覺知,那就是佛陀在行動。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你有沒有你以為的開悟的體驗,
只要你能時時處在覺的當中,那就是佛陀在過日子。
我們不必管開悟是什麼,
“開悟”這個東西即不好吃也不好喝,
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裡時刻不忘處在覺上,
而不於無覺之中跟隨念頭流轉,
那我們就是以佛陀的身份在生活了。
*不必非得要弄懂或體會到“開悟”那東西是什麼,
你可以不必管它,沒有痛苦的念頭,
時刻有清醒的覺知,那是佛陀在世間。
你可以跳過開悟,直接成佛。
*開悟或者是開悟的體驗,
事實上都是個幻象,不必執著它。
一個人開悟前和開悟都在過一樣的生活。
惟一不同的是:開悟後,你的煩惱減少了,
你的日常生活更加覺知而清醒了。
*如果你沒有體驗過那什麼開悟或者本來面目的體驗,
但你遵從佛陀的教導日日持覺而行,
生活沒有煩惱,
那麼,沒經過“開悟”的體驗,你已經是佛了。
跳過開悟,你可以直接是佛。
這不是一個謊言,這是實實在在的真理。
*事實上,只要你依照佛陀的教導,日日持覺而行,
那麼早晚你有那種“開悟”的體驗的。
覺照一切,覺照念頭……
總會有覺和念滑脫的時候,總會有念頭突然消失,
覺嘩地無限大的時刻……
當你相逢那樣的時刻,事實上那就是開悟,
你覺看到的清明覺照,
遍及宇宙法界的那就是你的本來面目。
*但這種情況不必追求,持覺日行,
到達一定的時候,它自然到來;
如果你持覺不夠,時常疏忽,
念走千里,渾然不知,日日如是,
當然你經驗不到開悟或開悟時的經驗的哦。
*來明白開悟或開悟的體驗,在你生命日常中的意義。
實質上,它的意義不大。
具備重大意義的,日日持覺而行,時時持覺生活。
離念不生煩惱,在覺不入無明,日行朗然清照,
來去自在菩薩,這就足夠了。
誰管它開悟沒開悟呢?
*事實上達到這種狀態不需要開悟。
它不是一種技巧,它是一種訓練。
只要勤勉訓練自己的覺性,你可以直接是佛。
跳過開悟,你可以直接是佛。
*修行之人不必被開悟著住。
開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
開悟對生命日常的生活意義不大。
持覺而行,像彌勒一樣生活才重要呢。
不管有沒有開悟,你可以直接是佛。
只要你一開始就以佛陀的方式行走坐臥——
保持覺知,遲早你會與開悟相逢。
*開悟是一位你邀請它不來,你保持覺知生活不理它,
你忘了它時它自來的一種存在。
不要計畫與開悟幽會,不要期待與它相逢,
開悟是個情郎,讓它來追求你你不要追求它。
*開悟是一隻蝴蝶,當你靜靜的坐在園子裡,
你坐著坐著忘了一切,忘了你是誰的時候——
它來了,它落在了你的肩上……
開悟像一位能帶給你巨大激情和美好感覺的愛人,
它可遇而不可求。
*注意,不要在開悟上下功夫,
在持覺的日常生活中下功夫。
平時刷牙、化妝、洗碗、擦桌子都帶著覺知,
這才是要著意的要領呢,這舉動看似沒什麼意義?
這就是佛陀在生活,
它正在帶你悄悄的接近開悟的體驗,
它在為你經歷開悟要準備呢。
*所以,修行的人不必著意開悟的體驗,
著意持覺的日常生活。這是凡夫修行的要點。
善知識——那些善於知道自己起心動念的人,
如此修行,不離覺照,定能成就諸佛境界。
三世之佛,皆從此行。
*善知識,不管你認識到自己是佛不是佛,
但像一個佛一樣日常生活
——保持覺知的行動——你就是佛。
把開悟的故事先丟在一邊吧,持覺日行,
先像佛一樣的生活。
像佛一樣的生活,你就是佛。
事實上,你是可以先跳過“開悟”,直接成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