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1-10 08:58:29 | 人氣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厭離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周柔含

有菩提心,則不捨眾生,那是慈悲;
有出離心,才會厭離五欲,那是智慧。

二○一一年天災人禍接連不斷,
全球慈濟人齋戒共修大懺悔,
三萬多名入經藏菩薩接力參與「法譬如水」經藏演繹。
這是一場新時代的佛教法會,場場撼動人心!

原先以為,法會共修結束,讀書會也將隨之結束,
沒想到同仁繼續精進,重頭細讀《慈悲三昧水懺》。
暑假期間受邀導讀,剛好閱讀「滅罪七心」,
四次下來,只討論了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
菩提心,其中讓人感受最深切的,
莫過於「厭離心」了。

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個人沒有恭敬心,
則無法生起「慚愧心」;
若能修習慚愧圓滿,自然恭敬亦得圓滿。

見到種種苦相、無常相,人會心生恐懼,
因此「恐怖心」是人人都曾有的經驗。
但是,學佛用功多年,為什麼沒有成就?
那是因為「厭離心」未曾生起。

什麼是「厭離」,就是知苦而離苦之意。
《雜阿含經》卷十四有云:
「佛告諸比丘: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厭、
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
世間四相(生老病死),我們說來習以為常,
卻未曾心生厭患,無有厭離之心。

為什麼沒有生起「厭離心」,
是因未曾認真「觀照苦的事實」。
生活安逸,再加上自我感覺良好,
以及存著「交易」心態,認為反正善有樂報;
殊不知「無常」就在當下的起心動念。
人世間的我們,經常是處於慢慢加溫的水中青蛙,
完全不知「厭離」。

能夠「觀照苦的事實」,自然能生起厭離心。
然而,厭離不是學佛的目的,只是過程;
厭離不是要我們遠離人群,而是要我們厭離五欲。
例如觀身不淨,不淨觀所見的三十二相,固然不淨,
但是,真正的不淨,是指我們內心的「欲貪」。

修學佛法,如果沒有厭離心,積善修福,
成就的只是有漏善法;
如果沒有發出離心,
再怎麼聽聞佛法、修行,都不會解脫,
沒有出離之念,也就無法成就「菩提心」。

正確的佛法,在出離心中一定有菩提心,
在菩提心中一定有出離心。
如果僅有出離心而沒有菩提心,則會落入厭世,
成為獨善其身的自了漢;
如果僅有菩提心而沒有出離心,
則會流於俗化,與世俗同流而不自知。

有了菩提心,則心念眾生、不捨眾生,那是慈悲;
有了出離心,才會厭離世間、不染著世間,那是智慧。

總的來說,菩薩道上無所求的心,
即是菩提心,也是出離心。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39期

(作者為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台長: 若無
人氣(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