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12 08:58:07 | 人氣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修行的方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對修行者而言,
一位高明的師父是不可缺少的,
他可使你少走許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錯了路。
在修行的準備工夫而言,
節制五欲,是很重要的。
這是由於五官的媒介
而產生的種種不好的心理活動。
這些由五官反應而生的種種是修行的障礙。
所謂五官的反應,是指眼所見、耳所聽、
舌所嚐、鼻所聞,以及身體所觸,
而使心裡產生了喜怒哀樂種種情緒,
這就叫作五欲。

因此,修行的人,
對日常物質上的生活要淡泊,
不可被聲、色等五欲所迷亂,
然後才能講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薩的主要修行方法,叫作六度。
六度是用六種方法由有生死有煩惱的凡夫這一邊,
到無生死無煩惱的那一邊去。
也就是從生死的苦海到達涅槃;
從煩惱的凡夫轉成菩提。
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種器具設備的船,
航向對岸成佛的路上去,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
通常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無錢也無力的人怎麼辦呢?
那你從旁用嘴說兩句好話好了,
啞子呢?那就只要心想這是好事,
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
人家做好事,我也滿心歡喜。
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錢、出力,
專門叫人去做好事、幫忙人,
是否也算得是布施?
事實上他勸人為善的行為,即是出力的布施。
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並不全是富翁,
甚至所謂同病才能相憐,自己有痛苦有困難,
覺得需要人家幫助,
因此見到別人有痛苦困難,
便也希望有人去幫助。
有人厭惡不肯出錢做善事、布施的富人,
而稱之為「為富不仁」。
其實富人的錢,如果不是橫財,
原是由於捨不得用錢,
把一個錢一個錢省下來,積聚而成富人;
如果把錢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
所以我們應該勸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

布施有二個對象:
一是布施貧窮的人,即是幫助需要救濟的人;
另一是布施宗教團體,
即是佛教說的佛、法、僧三寶。

我在紐約曾對學生說,你們要多多布施給三寶,
有一個學生嘻嘻笑起來,
我說:「你笑,
是不是因為我是三寶中的出家人,
我要你們布施,要你們不可貪心,
結果把錢都給了我?」

他說是的。
諸位有沒有想到為什麼要布施三寶?
佛教說布施三寶比布施窮人功德來得大。
我們用錢救助人,是希望以一個錢救十個人,
還是希望一個錢救不了一個人?
布施給三寶,三寶所做的事是,
要救濟的人得到佛法。
因為人類的真正痛苦,不在於缺少物質。
佛教的重點是幫助人們在心理上
解決痛苦、解決煩惱,
這是徹底解決痛苦的方法。
布施給三寶,
三寶可以幫助更多的人解決重大的問題,
所以布施三寶比布施窮人的功德來得大。
也有人說,出家人不做生意,
也沒有錢布施給人,
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
告訴諸位,布施並不全是用錢,
而且,用錢財布施只是小布施,
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

因為救濟人身的困難是小布施,
救濟人心而得解脫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
昨天與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僅僅是守清規的意思。
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該做的壞事應該戒除,
已戒除的壞事不應該再做;
沒做過的好事應該去做,
已做過的好事應該持續不斷地做下去。
總而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
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樂。
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樂的話,
就是我昨天所說的「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了。

四、精進
第四「精進」,
精進是為了我們肉體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
所謂肉體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軀的生活現象;
佛法的法身慧命,
則是我們的信仰所賴以延續的活動現象。
為了神聖的悲願,我們要花最大的努力,
不灰心、不退縮地做下去,便是精進,
假若沒有精進的精神,
便可能凡事虎頭蛇尾,或者一曝十寒。
那麼,無論是對日常的生活,對身體的維持,
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
不是半途而廢,便是萎靡不振,
無法達成預期的目的。

五、禪定
第五「禪定」,我教禪定,分成三個步驟,
也可說分為三個階段,而達到三種不同的境界。
第一是身心平衡,
第二是物我合一,
第三是物我雙亡。

1. 身心平衡,
就是使我們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心理。
做到了,我們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
是一般宗教經驗所希望達到的境界。
即是我和世界萬物合而為一,
凡是中西歷史上的大哲學家及大宗教家,
都可能達到這一階段。
3. 物我雙亡,
只有禪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禪,就是教你達到「無」的境界;
無,並非等於沒有東西,
而是沒有之中,一切都存在,
可又並不等於物我合一。
物我雙亡是到了真正開悟之後,
覺得我們這個世界完全是假的,
雖然是假的,世界還是照常存在。

在此三階段之中,
我們又可以用三個名詞來解釋。
1. 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階段。
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狀態之下的
平靜安逸的自我感。
2. 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階段。
此我的存在和宇宙萬物的存在合而為一,
不管上帝在我心裡或我在上帝裡面,
都是大我的觀念。
3. 物我雙亡是無我的階段。
既無小我,也無大我,
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潑地、無礙地存在。

諸位不要以為修禪定必須要坐在那裡的。
修禪定有許多方法,
靜坐只是一種基本方法而已,
禪的開悟,並非只靠靜坐,
只是開始時,需要靜坐的基本訓練。
實際上念佛、誦經、懺悔、禮拜、祈禱,
無非是要使心力集中,
而禪的初步工夫,
便是如何訓練你的心力集中。
所謂「誠之所至,金石為開」,
「誠」便是心力集中。
心無旁鶩,只有一個念頭,集中在一個念頭,
這就是禪定的初步工夫。
所以諸位不可把禪定的範圍看得太狹小,
禪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內的,
禪是通於大小三乘及顯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個項目:
聞慧、思慧及修慧。
聞慧是經由眼耳所見所聞的
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啟悟。
思慧是看到、聽到,或學到東西以後,
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從修行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及禪定的五種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種修行方法,
是一體的,其重心則在智慧上。
不過,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
則必須兼修其他的五種方法。
如果撇開其他五種,僅修其中一種,
譬如說老是打坐的話,縱能開悟,
悟也不會深的。

在此,我要告訴諸位,
為什麼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後,
因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
無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終目標是智慧,
得到了智慧,即是開了悟,
開悟可使人們擺脫煩惱。
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煩惱,
煩惱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現,
智慧出現了,煩惱便解除,
這是循環而互為因果的,
所以修行愈深悟境愈高,智慧愈深煩惱愈薄。

最後為諸位祝願,身心愉快,法喜充滿。

(摘自 1977年10月24日 聖嚴師父講於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山紀念堂)

 

 

 

台長: 若無
人氣(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