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德凡
◎【靜思小語】
愛就像清水,能供應生命所需、
洗滌人間煩惱無明。
慈悲的智慧
大陸中華慈善總會范寶俊會長、
張心國副祕書長、麻貴林顧問等人來訪。
座談中上人言及,做慈善工作不求其他,
只要看到受助者真正安身、安心、安生,即感寬慰。
「最初是『哪裏有災難,就往哪裏走;
哪裏有貧窮,就往哪裏送。』
現在應該要慈善與教育平行並進──
即使受助者窮苦,經過教育與鼓勵,
也能富有愛心,成為『貧中之富』。」
上人解說,慈濟人救災、濟貧,
都以「濟貧教富」為目標,
讓受助者知道自己所得來自十方;
人人都可以發心立願,日存點滴來幫助別人。
現今年輕一代普遍擁有高學歷,
但是不諳人情事理、道德觀念薄弱,
隱藏社會危機。
上人表示,需要由教育加強培養品德,
使其能啟發慈悲心,同時也提升智慧。
「能夠從小培養為人群、為社會付出的心念與行為,
就能讓未來的社會祥和平安。」
范會長贊同道,
人與人之間養成互助習慣,彼此感恩,
心念就不會浮躁,社會氣氛自然和諧。
上人補充,慈濟人皆是
「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
「不但不求回報,而且感恩有機會付出,
所以皆能做得歡喜自在。」
無藩籬的愛
印尼慈濟人陪同棉蘭政府官員及伊斯蘭、基督教、
天主教、印度教、儒教、佛教六位宗教領袖等貴賓
前來精舍拜會,與上人座談。
棉蘭蘇北省省政府民族團結暨政治
及社會保護局局長Eddy Syofian Purba請教上人:
「末法時代,很多人對宗教失去信心、
道德觀念薄弱,您如何帶領慈濟志工,
執行慈濟的精神與志業?」
「天地眾生都是一家人,只要能放下執著,
行事以利益眾生為前提,就能維持人間和諧。
就像此刻,不同國籍、種族、宗教、
文化背景的人齊聚一堂,和樂共處;
如果天下人都能如此尊重、互助,
人間就不再有對立衝突。」
上人舉慈濟援助海地修女會建設學校為例,
表示慈濟人感恩修女們長期照顧海地窮人、
老者與孩子,發現修女有困難、有缺乏之處,
慈濟就盡力幫助。
「尤其災難過後,人與人之間更需要相互幫助。
唯有人心平和、以愛互助,
才能讓濁亂世間往好的方向改變。」
棉蘭基督教領袖
Johan Alexander Ferdinandus牧師表示,
此行深刻體會上人「普天三無」精神。
「近來世界各地經常發生各種災難,
是否是上蒼對人類的警示?」
上人表示,天災始於人禍,
以佛法來說,是人類造作的業力導致重大災難。
「人類為了享受,破壞大地資源,
以致地、水、火、風四大不調。
面對這麼多災難,
要提倡真誠的慈悲、博愛與仁愛。
只要人人調整生活習慣與行為,
就能緩和自然災害。」
北蘇門答臘省宗教和諧論壇副主席、
天主教Benno Ola神父分享,
此行體會到慈濟志業是以愛為基礎,
如果一個信仰者不具備充足的愛心,
就是信仰還不夠徹底;
期望效法慈濟,
帶動天主教徒共同實踐愛心與慈悲。
上人感恩神父的肯定,
表示每一個宗教信仰都有相同的宗旨,
那就是「愛」。
「宗教給予人們的教育,不脫離愛的範圍;
為天下眾生無私付出的愛心,就像清水一樣,
能供應生命所需、洗滌煩惱無明。
無論信仰何種宗教,以愛付出時,
都會感受快樂。」
上人舉述,慈濟人無論受助者宗教信仰為何,
都以平等心對待,讓人感受尊重,
自然也會尊重佛教。
「宗教之間相互尊重,博愛、大愛、仁愛會合起來,
普天下充滿愛的能量,就是天國,也是淨土。」
棉蘭佛教法師Aggadipo Thera提問:
「現在社會上有些高學歷、口才便給的人,
他們所講的話會阻礙人們做好事;
信徒根器不同,容易被言論影響。
想請教上人,如何帶動這樣的人做愛心事業?」
上人言:「在世間要做任何事情難免遭遇困難。
慈濟已經邁入第四十七年,
從草創迄今,困難障礙難以道盡。
但既然要在人間做事,
必須具有不畏困難的堅定心志
──對的事情,做就對了。」
慈濟志業是集合人人的愛心、力量所成就,
上人表示,自己時時感恩;
故對於所有人,不論其教育程度高低,
皆是平等、坦誠以待。
「我的座右銘就是『誠、正、信、實』,
以及『普天三無』──
普天下沒有我不愛、不相信、不原諒的人。
我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秉持正向不偏差,
步步踏實付出,
相信就能帶動大家做好事、說好話。」
人間善循環
北蘇門答臘省宗教和諧論壇主席,
也是蘇北省伊斯蘭教長老會領袖
Dr. H. Maratua Simanjuntak Bin Maddin表示,
「慈濟」在印尼語發音為「清淨、純潔」之意,
亦常在上人談話中聽聞「淨化人心」之語,
故猜想「慈濟」之名亦有清淨與純潔之意。
長老並以《古蘭經》對照慈濟理念提出看法:
「《古蘭經》提到,若貧窮會讓人起惡念,
則貧窮就會讓人遠離上帝;
慈濟在淨化人心的同時,也造福、種福田,
有福報就不會貧窮,也不會遠離善性,
能夠創造祥和的社會。」
上人感恩長老對「慈濟」有這麼好的解說,
表示「慈濟」確實有純潔清淨之意。
「在佛法來說,『慈』是『無緣大慈』,
給予人類幸福平安;
即使素不相識,
還是以誠懇之心要為人類建立幸福平安的生活。
『濟』就是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心懷,
為苦難人補充缺乏、解救其苦。」
針對長老提起,貧窮易讓人起惡念,
以致離上帝遙遠。上人表示:
「貧窮人確實較無力布施、無法造福人群;
但是慈濟有『教富濟貧』與『濟貧教富』的方法
─以誠正信實的態度帶動富人親自布施、見苦知福;
也讓受助者知道自己雖貧,依然能幫助人,
以此鼓舞窮困人提升心靈力量。」
上人以緬甸貧農「日存一把米」助人為例,
印證窮困並無礙於行善造福。
「貧窮人心靈同樣富有愛,
只要有人帶動、給予方法,就能『濟貧教富』,
使之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做好事,
感覺到與阿拉、天主接近。
如此即可帶動起人間互助的善循環。」
上人期望各宗教更緊密互動合作,
共同為全人類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