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16 21:48:59| 人氣1,200|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藝術精緻化的危機──論阿多諾的文化工業和麥克魯漢的熱媒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近,拜高科技所賜,許多藝術表演已經能表現一些非常細微的表情了,例如音量極小又纏綿悱惻的小提琴、眉毛動作加上眼神以及急促吸氣聲的臉部特寫。藝術表演活生生像個現實般呈現在你面前。

「像現實般」對某些低層次、也就是世俗的藝術而言,像是極為榮譽的讚美。然而在深層的藝術圈而言,它簡直是一種污辱。當然,我們在這裡並非要爭論藝術是否/應否表現現實這樣的哲學問題,而是透過「像現實般」這樣的用詞提醒各位,藝術模仿現實的能力或技術愈來愈受到肯定。

這和記錄藝術過程的科技並無直接的關係,聽聽錄音依然清晰的張韶、王國潼二胡演奏,再聽聽同樣清晰的宋飛、馬曉暉的演奏,年輕一代的演奏家表現出了更多更細的表情,這是無法否認的。或許讀讀福特萬格勒以及十多年前剛逝世的柴利比達克二人對指揮藝術的不同要求,前者重視整體氣勢、即興,後者極重視小細節,因而即興成份幾乎不存在。甚至回顧古典主義作曲家和浪漫主義作曲家對「作曲家情感」以及在樂譜上對各種表情的指定的差異,就能看到幾條平行的線:藝術愈來愈講究細部的表情。

以上說的其實有其局限性,因為嚴肅有創意的畫作,已經遠離了對現實之臨摹,當代前衛音樂也毫無表情可言,只是一堆在作曲技術下堆砌起來的音符。然而我們在這篇文章談的是大眾文化,或說流行的文化。

阿多諾著名的文化工業指的是,透過各種嘗試後,文化製造者找到了一種固定的模式,這種模式在抽象意義上指的是組織材料──如流行歌中的副歌和其餘部份的時間比例或小節數比例關係──的技術,這種技術透過文化工業不斷獲得再造並散佈,因而也麻醉了消費者的知覺,使他們很難再接難新的「組織材料」的方式或技術了。想想看,你還能聽得下貝多芬、莫扎特,乃至馬勒,但你能聽得下布列茲、荀伯克等人的作品嗎?

阿多諾在藝術作品的「骨架」上闡述了有名的文化工業概念,而麥克魯漢的「冷媒體/熱媒體」則在包袱著「骨架」的「表情」上做了進一步的闡述。

麥克魯漢所謂的「冷媒體」即其明確性(definition)低的媒體,例如手寫稿、漫畫等,相應的「熱媒體」則是指印刷稿、電影等這類無論在形態上或內容的連續性上,都讓消費者很難介入其中的媒體。看漫畫,在這格和下一格之間留有讀者可詮釋或想像的空間,其環境的背景音效,也可以讓讀者自行想像;然而電影則把這一切獨佔了:你不必想像背景音效,你也不必猜測主角的內心有多掙扎,只消盯著大螢幕看看他的臉部特寫即可。

事實上令我把阿多諾和麥克魯漢的概念扣連起來的,是麥克魯漢的核心思想:人類已步入了一個愈來愈自動化的時代。在我看來,這樣的時代正是人類主體性弱化的先兆,人類愈是把自身的思考邏輯具體化為程式或機件,人類就愈不需要介入其中的運轉操作,然而一旦發生所謂高科技災難時,人類立即警覺到面對這些龐雜的人類思維的外化物,自己多麼無力。

在藝術方面也是如此,愈來愈精細的藝術象徵了人類不再需要介入理解藝術或詮釋藝術的腦力勞動中,一切都那麼地自動化,特寫告訴了你一切原本你必要主動猜想的情緒反應。事實上,請各位想想,連那麼一丁點主體介入猜測或想像的空間都被剝奪掉了,你我的生活經驗如何能在這些「呆板」的表演中得到抒發呢?這難道不是另一種進一步控制人類──在「骨架」式的文化工業是控制思維程序,在「熱媒體」是控制情感反應──的手段嗎?

台長: 日曬的11樓
人氣(1,200)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夢鳥
那意味著對藝術與情感的感受已成為制式化反應的意思嗎?
”骨架式”的工業文化由熱媒體這層”皮”包覆.是否也代表”創作”無法逃離既定框架.只能不斷反覆且類似?
或許”像現實般”是對想像力夭折的美稱吧
2006-07-25 09:19:02
地下怪客
夢鳥, 你能理解我所言. 歡迎討論.
2006-07-25 09:45:49
松露
definition可以譯成「解析度」喔!這樣好像比較切合一般對媒體的想像。解析度低的東西,像是電話,就會被歸類為冷媒體之流。其實麥克魯漢看看很有趣,不過如果就「複製」「自動化」這個層面而言的話,我會想到的頭一個是班雅明,反倒不太會是硬梆梆的阿多諾。而另一個麥克魯漢有趣的面向,是他把這些技術定義成人類感官的延伸。這個會讓人對「人類」這件事有些看法,主體不一定是人類,人類也不一定是主體。如果把人類與主體切割看待,看待「自動化」的藝術也就不必然那麼技術宰制論了。
2006-07-27 08:30:00
地下怪客
松露不愧是松露, 有譯者就把definition譯成解析度, 但在我看來很像是”影像解析度”的感覺, 加上高解析度即意義幾乎已被確立了, 我就選擇用明確性了. 我個人對麥克魯漢的興趣並不大, 也不喜歡他”人的延伸”的觀點, 說白點, 就是人類理性的外化或具體化罷了. 這種具體化在黑格爾是精神現象學, 在馬克思是物化, 在涂爾幹是社會事實......這些觀點老早被歐洲思想家說白了. 麥克魯漢缺乏推論的過程, 只要求讀者用”另一種眼光”看代機械化至自動化的”喻意”. 當一位編者, 死馬當活馬醫, 也算是一種無奈呢!
2006-07-27 11:55:2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