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迷戀著那個永遠完美的他。
注意他的人並不少見。我了解他,但我不認識他。法學院的院草,我們學校的校草,這就是我最初留意他的原因。他的身高約一點八米,深棕色的頭髮,戴著黑色膠框眼鏡,背著顯眼的黑色大袋,穿著窄服年仔褲配搭“All Star”白布鞋,這樣打扮的男生在澳門其實並不乏,到今時今日,甚至不能稱得上是新潮和特別了,但在國內的大學裡卻是難得一見的,每次看到他都有份親切的感覺湧上心頭。
班上有同學從小就認識他,說他中學時就已經是校草,但並不具有一般帥哥“花花公子”的特徵,他只喜歡過一個女孩,一愛就四年多,後來因為女孩一家移民才分開。同學說如果我有興趣,可以把他介紹給我認識,我拒絕了。
我真正開始了解他,是在他的個人網頁裡,網址是一個法學院的朋友給我的,裡面有他的日記、照片、音樂,還有留言版和聯繫他的方法。網頁以白色為背景,我第一次知道白色的單調竟可造出如此柔和的效果,一點都不顯得平凡。每一篇日記都是圖文並茂的,國片有的是他自己畫的草圖,有時是他自己拍的照片,圖片都經刻意修飾過的,他是藝術的兒子;而文字也毫不遜色,文字的顏色跟隨著他抒發的感情而變化,每篇日記都像一小束蒲公英,花瓣纖細而純潔,他是文學的愛徒;存放的照片以景物為主,包括他去藝術博物館所拍的照片,廣告展覽的照片,有特別心思的甜品的照片等,他是唯美主義者的化身;他放上去的音樂是他自己演奏的純鋼琴樂曲,讓人像置身於瀑布中央般平靜,他是音樂的後裔;還有他的留言版,注滿了關心和讚美,當中有他的摯友和陌生過客,他是眾人的寵兒。而他的聯絡方法,我沒怎麼留意。
我把他個人網頁的網址列入了“我的最愛”的列表裡,最讓我佩服的是他的文字,這兩年對文字表露的思維要求高了,身邊朋友們簡單的“陳述”方式,已不能滿足我想從中學習思維跳躍和空間轉移技巧的願望,但看到他的日記,頓時眼前一亮。最後他有寫過這樣的一段話:“地濕了。上年的這個時候,她哭了,我伸手出窗外,接住了她的淚水。”很喜歡這樣的表逹手法,他整個人都酣漏在浪漫裡,彷彿所有事物和思想博取到他的關注後,都顯得不同了,都在真實裡散發著不真實的美。
揭開感性的面紗,他在理性上的表現也同樣令人吃驚,他是法學院的高材生,聽說下學期到別的學校當交流生;他是學院裡的辯論隊的主力,曾多次擊敗幾個學院的金牙;他還是學校某雓誌的主要製作人,那本雜誌是我們茶餘飯後的伴兒。他是典型童話裡的白馬王子與現代商場老手的結合,是我們學校女生的佳話(男生都說“沒甚麼了不起”的)。
我沒打算去認識此等“聖人”,人與人之間總有著不同的距離,我們的距離正是如此。也許他永遠的完美是我塑造的,但我想一直擔任這項工作,這種感覺是最好的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