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星期三
9:00過4月25日橋進入里斯本要收費,大車2.65歐元,回程免費。
葡萄牙土地面積長560,寬220公里,台灣的2倍多,佔伊比利半島的六分之一,北為高原南為平原,劃分11個行政區,人口一千萬(里斯本人口200萬),主要從事農業、蓄牧業,出產米、大麥、玉蜀黍、和漁業罐頭加工;外銷酒、沙丁魚、木塞、鞋、紡織品、罐頭。1986年加入歐盟之後,歐盟成為15成員國。1755年大地震,4萬人死亡,經濟損失無法估計,加速了國家的衰退。
上班時間有點兒塞車,風很大溫度適中,15℃,有太陽。
30分鐘到市區,
里斯本的導遊從自由大道一上了車就給人驚艷的火紅,70歲上下的金髮女士,著大紅的兩件頭套裝,外套加上裡面one piece,衣裳剪裁與式樣都美好,脖上繫著米色的絲巾,手提黑色公事包,黑高跟鞋、黑絲襪,個頭嬌小胖瘦適中,外表的一絲不茍,讓人對她肅然起敬,工作時注重外表的人一定會尊重她的職業,雖然她的英語和專業並不是那麼理想,但是初見面的好感把缺憾給掩蓋了。
「自由大道」被當地人認為是巴黎的香榭里舍大道,路寬樹多的林蔭大道,路兩旁種植著栗子樹;里斯本的道路和人行走道都是用大岩石切成立體正方小塊所鑲成,素色都是用米色拼成,拼花和圖案是米色的底搭配黑色,我立在工人旁看了會兒他們的工作,說道路是「鑲成」一點都不為過,是把正方形的小岩石鑲在泥土裡,再用鎚子重擊後再用滾輪壓,手工相當繁複,完成後有馬賽克的視覺效果,除了保留中世紀的古典外,看不出有什麼經濟效應。
市區很歐洲,又不完全相同於歐洲其他城市,有一點老舊,簡單的說,是有一點窮。市區中心使用有軌電車,靠海邊交易廣場上有大地震時在位的皇帝騎馬的雕像,導遊說:這個皇帝在大地震過後,願與民同苦而去住小木屋,讓葡國的百姓非常感動。
所有的我們都異口同聲--皇帝是因為害怕餘震才去住小木屋。
Alfama區是里斯本靠著碼頭山坡上的最古老一區,住的都是以打魚為生的平民百姓;Fado「發豆」(意為命運),是為葡萄牙的歌仔戲,全是哭調,內容多為婦女泣訴思戀航海的親人和打漁的丈夫,打動很多中下階級百姓的心,再從中下階級影響全國;全葡萄牙最有名的「發豆」歌手為Amalia,三年前去逝,舉國同哀,紀念品和紀念專輯充斥市井,可以想見此女歌手對葡萄牙社會的影響力。(Amalia的一片Fado CD差不多20歐元,是所有專集CD中最貴的)
馬車博物館
18世紀時,這個建築物為皇家騎術學校,屋頂和牆上的優美壁畫都是請來義大利畫家所繪,改為博物館後,地面以上都沒有改變,展覽15世紀以來國王與皇族所使用的馬車;最早期製造的馬車四個輪子一樣大,單軸,沒有懸吊系統無法避震,後來發展到雙軸,用粗皮帶懸吊,可以有防震效果,其原理就如嬰兒搖床一樣,幹桿震動時懸掛物只是輕晃,輪軸也由前後等大改良為前小後大以利轉彎,內裝豪華舒適,座位下還附帶便桶,外裝有巴洛克式雕塑,天使、花環栩栩如生,其中一輛還貼以金箔,像是天皇老子下凡時使用的,可見當時的王公貴族奢侈之一般。
這時,團員中的兩位老灰仔,站在一輛馬車的左右手,一人搖動一邊,把葡萄牙4、5百年歷史視為國寶的馬車晃動的匡噹-匡噹-響,可能是要試試看馬車懸吊系統是否真可防震,這個舉動所引起的響聲造成博物館的騷動,管理人員立刻趕來制止,導遊的臉色也不大好看,小黎更是十分的尷尬,用英語對導遊說:那兩個人不是我們一起的。不知是什麼人把這句話翻譯給老灰仔,從此小黎在老灰仔面前就沒有好日子過。我實在滿佩服小黎,他的耐心已經足夠到可以幹這一行,換成是我面對這幾塊料,老早就怒目相向,半路上就各奔東西了。
「聖傑米讓教堂與修道院」,建於15世紀
教堂門口有乞者,一個中年婦女抱著嬰兒向進出教堂的人伸著手,另一個男性腦性痲痺的殘障,眼與嘴歪斜一邊不停的抖動,有人用中國話說:「一定是裝的」。
教堂的風格很特殊,石柱上雕刻著植物「寒國季」,這種植物原生於南美洲,它的珍貴是在於每一粒寒國季所包含的維他命C是橘子的3倍,被航海人視為珍寶;教堂頂上佈滿雕刻的棕櫚樹,葡萄牙在海權強盛時期登陸南美洲,才首次見到了棕櫚樹,和西班牙人一樣覺得棕櫚樹很稀奇,從這個教堂的所有裝飾品中,可以發現葡萄牙以殖民時期的強勝而沾沾自喜。
教堂內安葬著航海家達加馬--瓦斯科達加馬,15世紀未和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他開拓了從歐洲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的航海路,因這一創舉而馳名世界,并被永遠載入史冊,也促使了葡萄牙往後幾年的強盛;豪華的白色大理石棺木上雕有地球儀、船、航海繩索和奇花異果。
愛國詩人Canoes卡木斯--卡木斯愛上了國王的公主,被國王放逐至印度,放逐期間抑鬱而終,此為象徵性的空棺,真墳已於大地震時毀壞。
港邊有一個貝倫塔,1515年建,是古時候瞭望敵人防禦之用,原本建在河的中央,因時日的久遠城市變化,使得貝倫塔如今靠在河邊上;河邊另有一架飛機模型,紀念1922年兩名葡萄牙人開飛機由葡萄牙飛到巴西。
航海紀念碑上面刻著航海皇帝和幾位航海家。小磁磚1X3
海中有一個人工小島上有一個燈塔,是標示大西洋與太加世河的交界處。
葡萄牙的手工藝品中最常見的是大公雞,百思不得其解,經過導遊解說後,才知道它的來歷:
「大公雞」
一個虔誠的信徒在朝聖的路上,路過到一個小村莊,正好村裡發生命案,朝聖的信徒被村民懷疑為兇手,他極力的向法官辯駁他的清白,法官要他用方法證明他的清白,信徒無計可施,情急之下見法官正在吃飯,碗中有一隻煮熟的公雞,信徒說:如果我是清白的話,公雞會為我而啼。結果熟的公雞真的叫了起來,後世之葡萄牙人就把公雞當作正義和幸運的象徵。
天氣變得越來越好。
離開市區駛上往西岬的路,中午在Cascais午餐,這裡是海灣度假觀光區,海邊區有著旅館、餐廳、酒吧和藝品店,工藝品和餐飲價格也有一點觀光,每一個吃了午餐的人都在叫貴,最不合理的是該隨餐附贈的麵包、奶油都得另外算錢,小黎和葡萄牙導遊吃的午餐也花了50多,小黎也很心疼。
我和蓉坐在海堤上拿麵包餵魚,魚一見了食物呼朋引伴的聚集在一起,有成群的海鷗也飛落我的腳邊,不知是為了魚亦或是為了麵包;海與天的顏色很好看,寶藍、天藍,海裡有點點的帆船,與坡上的休閒別墅合成了一幅度假勝地的圖像。
14:20一路貼著大西洋海岸線往西,繞山而行,坡上有很多有錢人的漂亮住家,30分鐘後到西岬,這裡是歐洲西之極地,濱大西洋,放眼望向海洋與天之交界處呈球之圓形綾線,再遠一點就是紐約;有幾個老外跳出圍欄,坐在岩石上曬太陽。海邊的強風灌耳,還好有烈日當空,蒸發了景色的蕭颯。
光臨西岬,得到一張用葡萄牙文寫著我的名字的證書。
3:20離開西岬走山路,三十分鐘到辛特拉
辛特拉Sintra,依山傍海的山中名勝,被英國詩人拜倫讚為「光耀的伊甸園」,14世紀起就為藝術家家和貴族出入之地,現在仍為有錢人的避暑勝地,保留著很多中古時期的別墅和皇宮,很多房屋都漆成粉紅色以配合山林中重重疊疊的翠綠。有一個小火車站,從里斯本可以搭火車來此,只是一路都是上坡。
5:20回到市區18℃
為紀念英國王子愛德華訪問葡萄牙所建之愛德華7世公園,這裡居高臨下可以看到整個里斯本和遠處的港灣,對岸的耶穌像和我們的青年旅館也在隱約中,里斯本面海背山,形成高高低低的丘陵地。
市中心的羅西歐Rossio廣場,廣場前有一區徒步區,路旁都是商家,也有賣藝的藝人,最多是賣烤栗子的小攤,每顆栗子都被劃開個小口擱在炭火上烤,小口碰熱後越裂越大,我嘗了一顆,並不算可口,不如糖炒栗子來得香甜。光是憑著早上經過時的一瞥記憶,我找到目標「艾菲爾電梯」,這是艾菲爾除了巴黎鐵塔外唯一我見過的作品,建築在一個巷子裡,灰藍色、鋼鐵上打大螺絲,鋼板上有簍空的圖案,和巴黎鐵塔風格相似,背後靠山,建築這個室外電梯的目的是為了山上的住家和暢通上山的觀光路線,最頂上有一個觀景台;再走到交易廣場,這裡是里斯本的交通樞紐,電車與巴士都以這裡為起迄,本地人很多,都是在暮色中下班急著返家的人。
很明顯的,葡萄牙的觀光客少過西班牙太多太多。
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完全不同,西班牙文免強可以認出一兩個字,葡萄牙文就完全沒法度,連發音都發不出來。
10月23日星期四
再見Lisboa好天氣
往北到工不拉Coimbra,是為葡萄牙最浪漫的城市,名曲April in Portugal(葡萄牙的四月)的敘述背景,也是葡萄牙文化教育中心。工不拉大學,13世紀由葡萄牙國王丁尼斯所創,已經700多年歷史,由於這個大學的設立,使得工不拉在16世紀躍升為歐洲的人文中心,有歐洲各國來的名師教學,學生依規定著制服上學,因為天冷,學生在制服外披了一件黑色長披風,有一翻特殊傳統校風味道,城市人口8萬,學生就有18000,如今是培養葡萄牙政治人物的搖籃;工不拉曾是葡萄牙的首都,1308年,首都遷移到里斯本時,大學由里斯本遷移到工不拉。
事實上,工不拉沒什麼好停留的,我想只是因為吃飯時間到了,才在路上選了這個地方停車。
14:15上車
車上小黎退了巴黎晚餐8.4
小明買了一個CF,77歐元,差不多台北的2倍不止。
17:20過邊境,加一個鐘頭為西班牙的18:20
忽然變天了,10℃
20:00到莎拉曼卡青年旅館(65分),十人一間,旅館設備不好,在古城中的位置很好。
到達莎拉曼卡的時候,天已經很黑了,當遊覽車度過托爾梅斯河的橋上時,正好大教堂和杜耶納斯修道院就在我的正前方,強力燈光照射烘托下,給人一種能夠震撼心靈的感受,光憑這一景就足夠登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遺產」。
在青年旅館擱下行李後,在旅館背後的餐館吃飯。
21:00夜遊,氣溫大概在十度以下,青年旅館所在的地方就在老城區的中心,距離大教堂很近,我與蓉、 V朝著印象中的目標亂行而去,不知是否因為天氣嚴寒,路上沒有什麼行人,小酒館裡傳來陣陣的喧囂和溫暖,街旁的小櫥窗已經打烊,只有小餐廳、咖啡館在柔和的燈光下散發著迷人的氣氛,滲出窗外感染著我們;繞過杜耶納斯修道院再彎過幾條小巷後,很容易就找到大教堂,因為它的哥德式鐘塔是莎拉曼卡夜空下最高的地標,教堂旁的小巷裡有一座貝殼之家,外牆上佈滿著雕塑的貝殼,海扇貝是朝聖的象徵物。
因為時間不對,教堂與貝殼之家都關著門,我仍舊念念不望在橋上所見的驚鴻一瞥,我提議重回現場;確實的說來,在黑夜裡誰都無法認清方向,這是個逞能的舉動,我們三人還是做了,只要找到河,就不難找到橋,懷著這個信念三個人在黑夜裡摸索著,最後,到了河邊上了一座石橋,這個橋上不能行車,只供行人徒步,徒步的也就一共我們三人,既來之則安之,細心的觀察這座橋的結構和造型,以它的優雅美麗,相信它絕非泛泛之物;夜越來越深,憑著已經有一點打亂的方向感再走回青年旅館,在寂靜無人的路上,一對夫婦帶著一個孩子來向我們問路,真有意思!在這個寒夜裡,還在室外待著的好像都是迷路的人。
回到旅館向櫃台索了一張地圖,找到了剛剛上的橋,叫做「羅馬橋」,有兩千年歷史,是莎拉曼卡城市景觀中不可缺少的一物,真是有一失必有一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