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7, 2006
情緒管理DIY(上)
●林凱沁(心理課程講師、「快樂送到家」節目主持人)
有情緒困擾的人或已被診斷為憂鬱症病人在醫藥的控制之外,生活作息和情緒上,還需要本身和家人合作,以情理並重的自助調養裡外生活,以致從不只恢復正常的生活機能外,還能健壯地邁向下一個成長階段。
在此略述在醫療或心療的幫助之外四個保養情緒的「好」方法,供君參考。套一句很自戀的話說,此法適合配合專科醫療使用,是很好加強醫療效果、更適合一般人情緒保養的好妙方。
一、 好睡眠:
飲食男女生理需求之飽足,難免影響其身心狀態,所以保持好的睡眠是調養情緒的第一步。(若是真的難以入眠,就要請教醫生)。
我保持好睡眠的妙方是睡前跟上帝道晚安時,若是發現流動思維中尚有凡事浮游,我便一絲一線,將它懸掛在上帝的手腕裡,就是相信祂能了解能承擔所交託的,最多給一句「喏」或「謝謝」不再贅述,免得睡前讓思潮再湧。而如果事情真的多而重要,最好在白天裡找時間禱告、寫下來或找好朋友說出來,千萬別在睡前太用力思想,嚴肅對待白天事務。睡前只是將打包好的情緒交出來。
另一招是平躺在床時,善解上帝造人「甚好」之愛心,閉著眼睛專注地溫柔地,善待身體,從放腳趾頭開始,腳掌、小腿、大腿、脊背…一直到脖子,通常安頓腰部的辛酸時,身體已感受到被照顧而停止亢奮而放鬆,睡意漸增。
有次外子難眠,請我幫助他放鬆。我以言語引導他去專注安放上帝造的美好身體,我專心說著:「請放好小趾頭…大姆指…」
隔天他告訴我:「妳都還沒幫助我放好腳趾頭,妳已經打呼了!」我不好意思的說:「歹勢,因為我也同時同步專心安頓我的身體,以致我也睡著了」。
我由此了悟,身體的休息也要專心一意,而且睡前能感受「身體」受造奇妙可畏,尊重它真實的生理狀態,容它疲勞和休息,身體自然就會放鬆而容易入睡。
二、 好運動:
一般人在情緒低潮狀況下,都不太想出門,或是對五彩繽紛的世界頓感失色,再嚴重下去,便會感到人生了無意義而身心慵懶了無生趣。在這時候,說什麼都要努力讓自已起床,堅持一些戶外運動,因為身心是互相影響的,運動可以增加β-腦內啡的釋放,降低體內腎上線素含量,能緩解壓力,減少憂慮感及憂慮紋的形成。所以無論如何,就生理角度而言,自己都要願意勉強自己,或是接受勸告而起床運動。
除了每天要挪出時間做肌肉放鬆的身體運動外,也不可整天呆在家裡或是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來回閒逛,而是要有心理運動。
我所謂的心理運動是指著與人有來往,學習接受被愛、被關懷,同時也以自己能力所及的去關心和幫助人,不在於多少,而在於去做的當中所體會到的自我存在意義。在這樣的人際來往和互助中,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情感滋潤和生命的意義感。
因著這樣身心的運動所產生出的咖啡因,會讓人深刻感受到人間有愛生命無價,而這種對生命生活的感知能力,便會讓一個人在生活情緒的波動中有著正面的思考,合理的解釋人生百態,進而合理的安頓自我情緒狀態,以達到情緒照顧或管理DIY。
說來,情緒管理和照顧的確是可以DIY,而且可以自助助人,下一期我們再談如何借助好團體的友誼和好信念的思考訓練,來保養顧惜內心的情緒世界。
(「快樂送到家」林凱沁主持 每周五08:00-09:00播出)
http://www.goodnews.org.tw/journal.php?id=393&month=2006-04&change_model=view
情緒管理DIY(中)
膏油與香料,使人心喜悅,朋友誠實的勸教也是如此甘美。(聖經 箴言)
林凱沁(心理學講師、佳音「展翅上騰—快樂送到家」節目主持人)
心理人類學家敘弗林,他為了研究憂鬱症來到了新幾內亞的原始部落卡路力,結果在那裡沒有看到任何憂鬱症。他發現,當卡路力的人飼養的豬跑掉卻找不到時,族人會湊錢再買一隻豬給他。敘弗林發現,當這個損失被族人分攤後,他的無助不會升級成無望,也不會擴大為絕望。
朋友或團體有助於減緩憂鬱
依這位心理學家的發現,我們可以理解,當一個人在人生境遇中若遇見困難,朋友或是團體的援助會使人進入情緒的緩衝區,使他不至受逆境打擊,或身陷憂鬱泥沼。
近年來,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視為廿一世紀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他為癌症和愛滋),它的確帶來壓倒性的深沈悲哀情緒。我在上一期刊談到,憂鬱症或是一般情緒困擾的人,除了醫療的診斷之外,個人的生理需求例如睡眠要滿足,並且保持良好的心身運動是管理並照顧情緒的好妙方,除此之外,友誼和好團體的親密與互助也是心靈的避難所,情緒的緩衝區。
成為情緒有困擾者的好朋友
依照敘弗林的說法,讓我想到聖經雅各書五章裡有段話大致是這樣說的:受苦的就該禱告,喜樂的就該歌頌,有病的就該請人為他禱告,而在人與人之間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
這裡提到人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有一位全能的神可訴求,一群相愛的人可扶持。如此一來,人就可避免統計上所謂寂寞的代價(寂寞的代價,就是舊病容昜復發,得病率高)。
不管是醫生的建議或我的工作經驗,我的確看到不少患有心理疾病或情緒常有困擾的人,除了在適當的藥物治療下,也有來自好朋友的傾聽和團體的接納,在親密互助互動中,不僅復發率低而且更容易成長茁壯到變成幫助者。可見,好朋友和好團體的支援是情緒治療和照顧的好妙方。
反過來說,如何成為情緒有困擾的人的好朋友,以下所提觀點非不二法門,僅是在情緒對話中的簡昜守則,其目的也是在人心情苦悶,或病情得到控制之下,給於耐心的傾聽和適當的回應,讓負面情緒和嘀嘀咕咕的哀調得到接納與化解。之後能否有智慧的看見前程,則另當別說了。
如何成為情緒有困擾者的好朋友
一、專注的傾聽
專注的眼神,專注的肢體,會幫助在傾聽時集中精神,而能聽到傾訴者的真正訴求心情。而傾聽中的專注對傾訴者而言是意味著,「我是值得被關心的」和「我是被看重的」。所以舉凡親人或朋友,當你決定在一小時裡或半天裡陪伴情緒有困擾的人時,就要打定主意,此時此刻,我的世界只有你,如此一來,那一小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
二、愛心的接納
親友的傾聽是情緒的陪伴和照顧,不是藥物治療或心理專家的治療,所求的是舒緩對方壓抑和混沌的情緒,重點在能聽並且能了解其心情,而不在解決問題,所以在傾聽過程中,最好能不移情,也就是不在話題中附加自己的情緒喜好,不必急著想有所貢獻,單單接納對方此時的情緒。
不批評,在傾聽中不要讓對方有著,講完等評判或論斷的緊張。不要繁化所談的問題,有時傾訴的人,並不一定想解決問題,而只是談談心情,事實上,當他情緒一團亂時,是沒有能力理解或解決任何問題的,如果這時傾聽者又延伸問題,則就難看到透過傾聽平伏情緒後的穩定。而我們都知道,通常一個人情緒穩定後,較有能力解決自己的任何問題。
如此雙面說來,一個人若能不受個人主義氾濫,及團體歸屬意識的消弱,降低自我全能的迷信,而謙卑進入人群享受友誼的親密與相互助,同時好信仰成為人生的依歸。
這樣,憂鬱性格和情緒困擾會得到更好的管理與照顧。另一方面若是能訓練自己成為懂得傾聽的好朋友,則能協助周邊的親友過渡情緒難關。
(「展翅上騰—快樂送到家」林凱沁主持,每週五08:00-09:00播出)
http://www.goodnews.org.tw/journal.php?id=430&month=2006-05&change_model=view
情緒管理DIY(下)
變變想法,換換心情
林凱沁(心理課程講師、佳音電台「快樂送到家」節目主持人)
有人說:「心情不好是我的事!」乍聽之下,無不有道理,但是心理學家說:「個體之思想、情緒和行為,是隨著社會文化動態、身心狀態變化而變化的。」如此說法,表示一個人的心情如何,是眾家所成,非僅是一己之力。
恐慌的老人家
宏達是我認識近廿年的老朋友,跟他的父母全家都熟絡來往,上週為了找他,我打了電話到宏達父母家,一聽電話那端的是八十好幾但耳聰目明、書法比賽連連得獎的蘇伯伯。
「喂,蘇伯伯你好,我是凱沁。」猜想他會以一貫的熱情回應我,想不到他沒有聽完我的名字,便倉皇地把聽筒丟給蘇媽媽。原來台灣社會近來發生頻繁的電話詐騙,使得他們接聽電話時,失去了以前「是那個孩子來電」的喜悅,取代的是充滿緊張和防衛的敵意。
外在的環境變化的確影響情緒內容,難怪悲觀者說:「一個人生存在無可掌控的環境下,難以捉摸的人際關係裡,加上身體的老化,人生實在毫無快樂之言。」如此悲觀言論,僅是事實之片段。
信念影響情緒與行為
認知心理學派認為,外在環境事件的變化與結果,並不是個體情緒與行為結果之決定,其關鍵仍在於你的信念(belief),也就是說,讓你快樂或不快樂,不全是外在事件如何,而是你的人生信仰、想法、理解。
這個認知治療取向,認為一個人的心理困擾大部份來自認知歷程,這個理論讓人與外在環境分攤了「快樂與不快樂」的責任。
為了便於理解與運用,我以一個非常簡單的口訣,表達這個複雜而有用的心理論。那就是「怎麼想、怎麼感覺,就怎麼做」。
聖經裡的浪子回頭,是耶穌向人說明神愛世人的比喻,在此不神學而論,僅是以小兒子「怎麼想、怎麼感覺,就怎麼做」的認知,情緒與行為之變化為賞析,從中習得認知學習之運用於情緒管理學習。
離家又回家的浪子
某天,小兒子凝視水中自己的倒影,想著:「我己經長大了,子承父業天經地義。」於是略帶驕恣稚氣的他眺望遠方,感到興奮自滿,抱著根壯葉茂的自信來到父親面前,理直氣壯地說:「父啊,把我應得的分給我吧,我的前途在山的那一邊。」就這樣,小兒子勇於面對父母在不分產的傳統,將鄰里的指責與親人的溫情放置腦後,走向他以為的前途。
時間過得很快,小兒子的錢財散盡,某天他飢腸轆轆、目眩神迷,看著主人要他照顧的小豬,正埋首在飼料槽前,快樂的享受食物,使他似非而是的聽到豬窩裡眾豬齊鳴:「好吃!好吃!」
在求溫飽的原始生命需求下,他失控地屈辱就範,甚至無法辨識人畜,縱有幾分恨意,但他仍舉止友善的向著豬窩的食糟伸手,頃刻之間,豬群怒視,像是怒吼:「你是誰!膽敢搶食!」
小兒子哀哀向天凝望, 雲散天晴、曙光在握,他的心中突然大喊一聲:「啊!」
醒悟地說:「我是誰,我堂堂一介人子,我父家中有糧,產業龐大,員工無數…。」
小兒子心中頓感尊嚴,站立而鳥瞰豬群,眺望遠方,想著昔日種種的不是:「我得罪天地,萬死無惜,但是我豈可餓死他鄉,再傷父心,盡失人子之榮。」
想著想著,不自主的抖擻著一身的寒酸臭氣說:「我如此不逆,理當求得父親原諒,就是日後他認我為子,委身雇工之份,回報一二也是應該。」於是小兒子心懷謙沖,縱有幾分慌恐,忐忑不安的複雜情緒,仍然闊步走向回家的路,因為他始終想著,他是父親的兒子。
聖經有情緒管理的智慧
賞析了小兒子內在來回於離家和回家的認知歷程,使人輕易清楚人的想法信念,受到情緒和行為相互之影響,讚嘆心理學家為人類情緒找得安頓之路,卻更感恩上帝早在聖經中,勉勵眾人要注意認知歷程,要常思念天上的事,默想上帝之恩典,瞭解世上的苦難至暫至輕,就不會失去心中的平安與喜樂。
(「快樂送到家」節目 林凱沁主持 每週五08:00-09:00播出)
http://www.goodnews.org.tw/journal.php?id=445&month=2006-06&change_model=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