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洋波瀾》不再期待明天
【聯合報╱楊育正】 2008.06.17 03:53 am
罹患癌症的病患通常心理反應有幾個階段,從獲知重症的震驚,到「為什麼是我」的憤怒,到沮喪,以及最後終能面對疾病的理性階段。但也有許多病患停留在沮喪的情緒,始終無法脫困。我們看到許多終能康復的病例,多半有較健康樂觀的心態。如何鼓勵、陪伴病患,使其能解除心理壓力,是康復過程很重要的一環。
程老師的案例是否極泰來、禍福相倚的例子。程老師和夫婿都在學校任教,婚前先生溫柔而體貼,小兩口從未有過齟齬,並決定與公婆同住,共盡孝道。但事與願違,廚房裡終究難容兩位女人,和父母同居的日子久了,終究落入婆媳摩擦的老模式。
我們都知道婆媳問題不是單純的兩個女人間的事,也都相信當婆婆的大都想將媳婦疼惜如女兒,當媳婦的更是不相信自己盡心盡力而為,卻不能得到婆婆的歡心。或許是我們的民族性不擅於直接溝通,因此許多委屈悶在心裡,積久難返,從此彼此猜忌。或是一旦揭開問題,直接溝通,卻反而正面衝突,一發難收。從來我們計算自己的委屈,錙銖清楚,對於別人的善意和付出,每每容易忽略。此時的丈夫左右為難,不是不負責任沒主見的逃避問題,就是處理不當,火上加油,爭執雙方都責備偏袒對方。較常見的情況是孝順的兒子總以為父母年紀較大,日子不多,而妻子可以在來日予以補償,因此難免要求妻子容忍,讓妻子更覺委屈。
程老師就在婚後短暫的甜蜜後陷入孤獨的生活中,感覺上,她是家裡唯一的外人,鬱悶的心情下,她在一次不正常出血後,檢查出罹患了子宮內膜癌症。
她來就診時,我在程老師獲知罹癌後的震驚中,其實已經深刻感受到她先生的關心和愧疚。子宮內膜癌通常都有月經量多及不規則出血的症狀,如果不是延誤就診,治療效果相當良好。陳老師經治療後恢復很好,尤其家庭生活大大改善,或許更有助於病情的控制,夫妻倆一起面對磨難,再次同心,又回到婚前甜蜜的感情。
每次返診,從夫妻互動之中,我分享到他們之間的甜蜜。
在摩西的詩中有這樣的句子:「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呢?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教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我們要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怎能永遠把期待放在明天?在寓言故事中,魔王要小鬼獻計,引誘人墮落,第一個小鬼獻上「沒有天堂」,以使人類沒有盼望,第二個小鬼獻上「沒有地獄」,以使人不知警惕,第三個小鬼則以「永遠有明天」贏得魔王嘉許為使人因循墮落的最佳妙計。
一位信仰堅定、生性樂觀的病患就曾以自己切身的體驗寫下「罹患癌症的三大好處」,鼓勵病友及時正向思考、行動。她說自從罹癌之後可以:
1.放下以前每天都須由她做的家中瑣事,從此只做愛做的事。
2.家人從此都尊重她的意見,用心聆聽,不再如以往常當耳邊風。
3.可以規畫剩餘人生,擁有每一個今天,不再期待明天以後。
用心聆聽並感受親人朋友的善意,擁有每一個今天,做愛做的事,這些事即時可行,又何必等到罹患癌症?
【2008/06/17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READING/X5/43871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