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藝會兩年會精選三個團隊製作好戲的立意甚好,只是來來去去都是已經有年度大戲的那幾個戲團,這樣的作法是否會造成有心想自我提升的劇團怯步,是評審們和主辦單位的該思考的問題。
而評審們的口味也很奇怪,常常會看到他們批評「怪力亂神」的作品,今年的鳳邑文學獎歌仔戲劇本就是因為太「怪力亂神」而從缺,但是多少文化場的「怪力亂神」更青出於藍,今年還出現吃一顆藥會有「換魂」這樣的劇情,唯一解釋是沒有雙胞胎可以同時上台。由此可見評審有著兩套標準在看待作品,幾年前台北市的歌仔戲匯演,活人的大官無法替女主角伸冤,還要出動鬼魂才可以討回公道,如果站在鼓勵廟口團提升程度,既非神怪戲就這樣演出,請相關人士建議刪去不合理的橋段,不是「人演無夠,提鬼來鬥」,更不是想不到橋段就「怪力亂神」,那跟之前誇張到極點,跟被罵到不行的長壽連續劇「霹靂火」變臉的橋段,又有什麼不一樣?戲接不起來,或是演不下去,就像漫畫「千面女郎」書頁中間黑了,寫上一個「謎」,就可以交待過去,然後接畫兩組人馬排演紅天女。
而這樣的戲碼觀眾能不能接受?比較建議學者評審們,不要老是坐在第一排的特別座,早個半小時來,可以跟阿伯們在旁邊抽煙,可以抱抱歐巴桑手上的小孫子,戲開演時,最好是坐在後面跟觀眾們哈拉培養感情,然後請問這樣的劇情走向是否能接受,觀眾對戲碼的想法如何,甚至想要看到什麼樣的戲或團隊演出,老是坐在特別座,結果常常選出來的團隊或者戲碼都是為人所詬病,要寫報告上去也能豐富內容,不單只是針對劇情內容反應,也可以寫觀眾的反應如何。
戲是要演給觀眾看的,一個文化場,少說政府也要補助個幾十萬,老是選出評審心目中的團隊和戲碼,不知道觀眾的口味如何,又怎麼選出叫好叫座的好戲?現在已經不是「搬戲空,看戲戇」的年代,尤其年輕一輩的觀眾更是有自己的想法,看戲的一套邏輯,將來台灣傳統戲曲的觀眾是要靠年輕人撐場面,他們願意來到戲台前誠屬不易,如果老是演出評審很喜歡,觀眾無法接受的戲,要留住這些戲迷可能嗎?或許還產生「歌仔戲沒水準」、「歌仔戲亂演一通」的印象,老是評審獨樂樂,首演時的觀眾捧場,之後下鄉的場次,觀眾lililala,難道是樂見的場面嗎?還是該戲碼無法令人回味,看了一次就不想再看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