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1-07 10:00:00| 人氣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四聖諦

引用來自於: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323-a15_063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 063集~由  正嫺老師開示:四聖諦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單元。透過本會親教師的演述解說法義內容,傳達正法、聞熏正見、思惟正理,可以種下學習正法的因緣,歡迎您收看。

  此集要介紹的是四聖諦,四聖諦有兩種:一種是二乘道所修的四聖諦,一種是大乘道所修的四聖諦。二乘道所修的四聖諦是指了知有量的苦,斷有量的集,證有量的滅,修有量的道。而無作四聖諦,不但要證二乘的有量四聖諦,也要證得知無量的苦,斷無量的集,證無量的滅,修無量的道,這樣才能夠斷除無為生死,而成就佛地無所餘的究竟涅槃——實證無住處涅槃。

  四聖諦謂苦集滅道。苦聖諦者謂三界中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或謂三苦:苦苦、壞苦、行苦;或謂一苦:就是五陰熾盛苦;八苦、三苦皆由此起故。苦是因為三界中生滅無常有漏有為之法,為何稱名為聖諦?能稱謂八苦、三苦、一苦,並非凡夫眾生外道之所能如實知,只有聖眾才能如實知,譬如行苦與五陰熾盛苦。

  菩薩不只依二乘法宣說四聖諦,也依大乘密意宣說四聖諦。菩薩對於二乘法中,為眾生宣說八苦、三苦、一苦,令眾生知曉苦聖諦乃至集滅道諦;解脫道解說完時又依大乘法來說四聖諦。於大乘中不以苦為聖諦,謂牛、羊、人類乃至地獄有情皆受眾苦,皆能了知無常、苦、空道理,是則應有苦聖諦;然彼各類眾生悉無苦聖諦,為何這樣說呢?因為眾生知苦而不知如何離苦。連二乘者有學、無學亦無苦聖諦,因為彼等不迴心者悉皆不知不聞如來藏自心藏識實相;迴心的人雖然得聞,然而不知不證。心欲修證而不能證,是名為苦;修已得證,能親領受則入菩薩數。我們現觀蘊處界我之苦、空、無常、無我,乃是依自心藏識為因,才有蘊處界之苦、空、無常、無我。

  聲聞乘以從佛聞法而知四聖諦、八正道等道理,現觀蘊處界無我,出離三界分段生死;緣覺乘以十二因緣法的現觀,斷除我見與我執,出離三界分段生死;像這樣聲聞、緣覺二乘聖者,所觀行者乃是諸法無我—於三界世俗法中的蘊處界諸法中現觀無有常而不壞我—是故親證人無我現觀。所觀的對象為蘊處界諸法,不能及於法界實相心的第八識,亦不能如實知道蘊處界悉從第八識中出生;此是四阿含諸經中所可親見的正理,並非外道所能推翻的事實。而蘊處界諸法乃是三界中的世俗法,此等世俗法絕無真實我可得,故名無常、苦、空、無我;成就人無我的現觀,不能親證常住不滅之極寂靜真實我,故名證得生空真如,不叫已證法空真如。

  另者再說宗喀巴在《廣論》抄用了許多《瑜伽師地論》的論文,都與密法無關。在這裡要把它的前提告訴諸位:《廣論》一開始,宗喀巴就說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來自於阿底峽,而宗喀巴一直很讚歎阿底峽成就了金剛乘律儀。有一位日常法師也很吹捧阿底峽,他們所重視的金剛乘律儀唯獨密續有,而佛教裡並沒有教說這個。【尊入金剛乘門已,自見天具金剛心,瑜伽自在獲中者,修密護禁我敬禮。】(《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這個自見天就是觀修的本尊,這個修密的密是密續,護禁的禁是三昧耶戒,這是他們的創見;這其中又讚歎阿底峽成就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男女雙修最高境界,這樣合理的護三昧耶的緣故。這個前提已經明白地說出,所有他抄的《瑜伽師地論》都是在為以三昧耶戒為最高指導成就的樂空不二境界尋找證量的根據;就如密宗喇嘛或代表人所說的持戒清淨,就是依三昧耶戒每天都與女信徒合修雙身法,大家別被騙了,誤以為是佛教中說的持戒清淨。所以說,無論抄了多少論、多少經文,其實只是為了與佛法作連結而已。而日常法師又極讚賞宗喀巴、阿底峽等人的修為證量。

  真正佛教所說的法空真如之親證,要由親證第八識心體所在,漸次觀察深入體驗,明白其能生萬法的體性;由此了知萬法皆空,由此了知萬法皆依如來藏而有、而生、而變異、而轉滅,然而如來藏顯示像這樣能生萬法的真實性時,卻又如如於六塵萬法,都不生起貪厭等心行。像這樣了知萬法皆空,萬法皆依如來藏而有,如來藏於萬法中皆無執著,始得名為親證法空真如,始得名為親證法無我觀。

  像《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它談論下士道的說明,指的是三歸,緊接著然後要相信業果因緣等等;它的中士道所說的,就是對於苦、集諦這兩諦的思惟;所以說它等於是把後面的滅諦與道諦,就歸於上士道的內容。所以《成佛之道》這本書所說的內容,事實上確實是跟《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結構是相符合的。

  可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它會把四聖諦裡面的苦聖諦跟集聖諦兩諦當成是中士道,然後把後面兩諦,就是滅諦跟道諦放在上士道;事實上它有一個目的,也就是說,他們這本書是認為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修學完成之後,事實上還要進入宗喀巴所說的另外一本書——就是《密宗道次第廣論》的修學。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說的內容就是只有四聖諦;可是四聖諦是不能使人成佛的,所以宗喀巴他還要寫作《密宗道次第廣論》來作為成佛之道,它的用意是這樣子的。然而如此說法、如此見解的無因論邪見,就是佛說的邪見外道;而日常法師對自己這個嚴重過失,卻是毫無所知。

  而真正聲聞所修的有為有作的四聖諦,這是下品涅槃;這一種下品涅槃,依二乘菩提而方便說是有餘涅槃以及無餘涅槃。這種涅槃被稱為下品的法,是因為只修學四聖諦—依苦集滅道四諦來現前觀察蘊處界的苦、空、無我、無常——所得的解脫智慧是有限的。佛學知見要有:三歸、五戒、菩薩戒、十法界、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五陰、十八界、六度波羅蜜、六度互攝、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等,有系統、有次第地灌輸正知見。功夫方法有:拜佛、念佛、憶佛、無相念佛、看話頭、參禪法門等,逐步鍛鍊動中功夫。

  小乘聲聞的修法是由四聖諦入手,藉著聲聞禪而證知五蘊的空幻不實,也就是聲聞人的開悟;這就是聲聞初果人斷見所斷煩惱,再經由八正道的方法,於歷緣對境中斷除五下分結、五上分結等修所斷煩惱,即是斷盡一念無明。聲聞阿羅漢入滅盡定時,乃至清淨的一念也斷除,並非存有清淨之一念。入涅槃時不但滅此一清淨念,連七轉識亦滅;未入涅槃時仍在人間度化眾生,所以仍有清淨一念,並非將六根斷盡。

  二乘菩提的實證,卻只需要斷我見與我執,而且斷了我所執,一世之中就能證得阿羅漢果而出三界生死。所以作聖諦講的是有量的四聖諦,有量聖諦的真義就是二乘菩提;因為二乘菩提的四聖諦,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它的法、它的修行內容、它所斷的煩惱內容以及滅盡後的內容,都是可以一一說明、一一計算出來的。

  三地滿心前可以跟人間的地上菩薩修學,從三地滿心以上都要跟 佛修學。三地滿心以上的菩薩都是直接跟報身佛修學(這是依三地滿心所證得的意生身而說的,但也有菩薩到四地、五地才發起意生身,才能直接跟佛修學),佛度眾生有很多方便善巧。現在話說回來,三地滿心猶如谷響境界正受完成,進入第四地;四地觀行猶如水月觀正受完成,進入第五地。

  進入五地的時候,他又依無生法忍重新觀行,因為如果完全住在猶如水月正受中,他會要急著入涅槃,所以不可以這樣。他就再觀行:「我這樣到處示現化身度眾生,其實這些都是自心真如變化所成的相分。」作這樣的觀行有個好處:既不會貪著涅槃,也不會因為如水中月的無我現觀,而發覺一切虛幻便去入涅槃,他不會因為有這樣的神通變化等等功能運作而產生了執著。所以五地菩薩所應修習的一切種智圓滿時,最後必須觀行:一切諸法,包括自己莊嚴的意生身,及化身、輪寶等,都是猶如幻化;好像是有,其實不是真實有,只是自心如來藏變化所成——似有非有。這個變化所成的觀行圓滿,就成五地滿心而轉進六地。

  進入六地的時候,他還要再觀察這個變化所成的種種法,看來好像是有,卻不是真的有,因為幻起幻滅嘛!所以叫作似有非有、非有似有。六地菩薩這種似有非有的境界正受,是依六地增上慧學無生法忍的觀行而生起的境界正受;因為這個境界正受,所以六地菩薩便在很自然的情況下取證滅盡定——不是刻意去取證滅盡定——因此而成就六地滿心俱解脫的無我現觀。

  六地跟四地、五地的增上慧學的修行也有不同。四地的增上慧學的熏習主要在哪裡呢?在重新依相見道位去觀行,觀聲聞法中的四聖諦。四聖諦有十六心:苦聖諦的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這樣觀行。苦聖諦的四心觀行完成了,再來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也各有像這樣四心: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完成這十六心觀行,不是依二乘法的那種方式觀行,而是以真如的立場,從無生法忍來觀這四聖諦的十六心,叫作安立諦十六心;修學四地相見道的觀行,主要是在這上面用心。觀行完成時,便能獲得水月觀的正受,成為四地滿心轉入第五地。

  像密宗常將佛法中說明修證層次的名相,擅自以己意套用解釋,令學人誤以為「證得他們所說境界時,就是已成佛果或諸地菩薩果位」;像這樣誤導眾生,害人不淺,必令誤信者墮於大妄語業中。宗喀巴於《密宗道次第廣論》中亦復如是亂言妄解,謂若觀想明月及種子字、標幟等相成功時,即已具足佛地之四智,誤導眾生同陷大妄語業中。

  四智中之大圓鏡智及成所作智唯要達究竟佛地才有,然而宗喀巴所說如是觀想境界,皆是有相的法;在於《楞伽經》、《般若經》中,一向皆說有相之法虛妄,不應執取。所謂密宗之中最有智慧的至尊宗喀巴,卻將觀想有相的虛妄法說為五智之體,這個有相的虛妄法就是行者觀想所成之內相分——日月輪及種子字等,是以虛妄法而取代正法的人。像這樣的邪見,真的是堪稱為破壞佛法者。智慧無色無形,哪能以這樣觀想所成的有相法,配置為佛地四智及法界體性智呢?真是沒道理!

  再說,宗喀巴所談論觀想之相與四智及法界體性智完全無關,像這樣依宗喀巴所說的觀想法而觀想成功的人,仍將於大乘之《楞伽經》、《般若經》錯會經文意涵,讀之不解內容;關於佛法般若智慧之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完全不解、完全錯會,嚴重誤會經文而自以為已知、已解。

  像在臺灣有很多的知識分子參加了「廣論」班,也就是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這種研習班的特色是依著上、中、下三士道來說;但是講完三士道之後,卻不再繼續講這一本書後面的止觀雙運實修法,然後又回頭再重新研習。這是因為這一本書後面的止觀雙運,它就已經是在為雙身法作準備了,而且後面的內容,作者一再地強調說「要行者繼續修習無上瑜伽」,也就是要修男女雙修法,方是正道。所以,很多修習《廣論》的人,可能他們學了五年、十年,他們都會非常的訝異發現:「唉,我不曉得有這個部分啊!我們老師說:光是把《廣論》學好就很不容易了。」這是真的!因為教導《廣論》的老師們,刻意的隱藏後半部,更不要說把《密宗道次第廣論》介紹進來。

  整個坦特羅教,就是在意識心的想像、雙身法上面去努力;這樣的修法,不只在坦特羅教當中,在印度教裡面仍然維持著這樣的修行方式。然而諸佛成佛後必說四聖諦,教導聲聞弟子斷盡一念無明而成阿羅漢者甚多,再繼續修行熏聞大乘真實法。《大般涅槃經》卷35 佛說:【何謂苦諦?有八苦故,名曰苦諦;云何集諦?五陰因故,名為集諦;云何滅諦?貪欲瞋癡畢竟盡故,名為滅諦;云何道諦?三十七助道法故,名為道諦。】(《大般涅槃經》卷35)世尊最初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此四諦法門: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五比丘因而當場解脫生死束縛,證得阿羅漢,故說四聖諦為聲聞乘觀行的法門。佛於大乘經中也曾同樣開示更為勝妙的大乘四聖諦的義理,故聲聞解脫道也是大乘行者的共法。因此,不依阿賴耶識而說四聖諦,就是外道法,不是佛法,宗喀巴與日常法師正是 佛所破斥的這類人。

  好的,因時間關係,留待下集再談。

  祝願福慧增長,道業精進,學法無礙!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