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來自於: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213-a15_038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 038集~由 正祺老師開示:念死無常可以對治常倒嗎?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單元。
今天我們要探討《廣論》的下士道。三士道的第一類下士之人,是指在生死當中只追求自身利樂的人,也就是人天乘。宗喀巴的下士是指能夠修行十善業,然而以後世安樂為目的的修道人;下士道的課程設計,是教導希求來世善趣安樂為目標,也就是要下士追求未來世人天的安樂,作為他們修學佛法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性的目標。可是這個階段性的目標,卻是因為對無常法的錯誤執著而有所損害,根本無法到達《廣論》上說:「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損害之門。」(《菩提道次第廣論》卷3)宗喀巴認為在我們有暇的身心當中,執藏有常樂我淨四種顛倒,其中將無常的世間,錯執為常住不滅——這個常倒,是第一個損害之門;因為第一個錯誤的常倒執著,後面就跟著樂倒、我倒、淨倒,一一跟著發生。
宗喀巴的無常有粗跟細兩種分別,在下士道他只討論了粗的部分;《廣論》說:【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菩提道次第廣論》卷3)《廣論》中提出,眾生以為自己不會死是一種對修道的損害,若是一直以為今天不會死,這種錯誤的執著著今天不會死的顛倒想,不去加以對治的話,就會以為目前的狀態下,可以永遠安住;對於對治這個將自己以為不會死的顛倒想,宗喀巴對治的方法是「念死無常」。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體驗上,稍具年歲的每一個人都知道什麼是死亡;因為我們周遭隨時有親友,或者是不認識的人死亡,現在如此、古時候也是如此,大部分有基本常識能夠自己判斷的眾生,相信不會有人認為自己能夠永生不死。因此對治無常常倒的錯誤:以身命的死亡來教導眾生,告訴眾生說死亡一定會來、隨時會來,來時一切皆須捨離;其實這對眾生並不會有真正的幫助。因為大部分的眾生都已經知道世間是無常,而且無常來臨的時候就會死亡,可是眾生會認為說:「我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因此眾生會及時行樂,會以把握當下,也會以希望留名千古來面對死亡。凡此種種作為,都只是增加對世間的貪著而已,當貪著越深就越往三惡道下墮。因此無常的現象到底是哪些呢?我們就必須先把它給釐清楚,例如日本跟韓國,都有團體教導眾生、民眾來體會死亡,或者事先安排自己的葬禮活動、或者嘗試躺在棺材中體驗死亡、或者學習寫遺囑。凡此種種活動,也都是提醒自己說,死亡一定會來、隨時會來,來時一切皆須捨離,可是結果呢?眾生體會完死亡以後,常常最大的心得卻是「把握自己、把握人生,活在當下。」也就是因為有死亡的威脅,所以反而把五蘊當中的意識心、或者意識心的種種變相,抓得更加地牢固。我們的一生就是五蘊的身心世界,「把握自己、把握人生」就是將五蘊身心更加地執著;「活在當下」就是意識心不攀緣過去、不希冀未來,安住在現在的覺知當中,也就是安住在識蘊的境界當中,用「念死無常」來對治「常倒」可看見基本上是無效的對治。
真正對治無常常倒的錯誤,必須如實依照如來的教導作現觀。如來教導我們應該從五蘊的無常來思惟、來觀察,而且是一蘊一蘊確實地思惟觀察,而不是籠統含糊地用身命的死亡作為無常的相貌。在《雜阿含經》卷1中聖教開示:【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雜阿含經》卷1)以上經文中,如來告訴我們,應該於色正確地思惟,對於色蘊是無常,應該確實地了知;當對色蘊正確思惟,確實觀察色蘊是無常以後,就可以斷除對色蘊的貪愛。對受想行識四蘊,也應該正確地思惟,觀察受想行識四蘊確實是無常以後,就可以斷除對受想行識四個蘊的貪愛。對五蘊的貪愛斷除以後,就能證得心解脫。心解脫的人可以自己知道,自己作證明說:「我在三界中的出生已經窮盡,清淨的梵行已經建立,所應該斷除的煩惱都已經斷除,我自己知道,我將不會再出生於三界中。」就這樣正確地思惟無常以後,也要從五蘊當中思惟苦空無我。
那什麼是色蘊呢?《俱舍論》中說:「色者唯五根、五境及無表。」(《俱舍論》卷1)色蘊不只是只有五色根,如此籠統含糊的一個意思而已;色蘊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五根及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等五塵,以及法處所攝色,法處所攝色就是這個色法是意識所緣的色塵所含攝。眾生的色身包含了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都各有扶塵根跟勝義根。扶塵根是說有情外觀,可見可對的五色根,說眼睛如葡萄、耳朵如荷葉、鼻子如懸膽、舌頭如半月、身體如肉桶;五勝義根則是不可見而可對的,所謂可對就是說,外觀上雖然看不見,但是我們能夠用意識來覺知它的功能確實存在,有它的作用;五勝義根聚集在頭部,也就是我們的大腦。這兩種五根,都是我們在觀行的時候,必須確實去了知的。這兩種五根是由阿賴耶識,藉著意根、無明跟父母的四大為緣所變生出來的,是我們阿賴耶識的所緣境界;阿賴耶識藉著五扶塵根來觸外五塵,然後在五勝義根處變現出猶如外五塵的內相分五塵境,意根接觸了內相分五塵上的法塵,為了想要進一步的覺知,就會讓意識跟眼耳鼻舌身等五識現起。六識現起以後,便有了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以及藉由五塵所顯示出的法塵相就在眾生心中,乃至觀想所見的色以及意識所見的像韻味、風格等這些無表色,這些都是法處所攝色。法處所攝色就是藉著五塵現起,這樣就具足了十一個色法。這十一種色法在三界中現前,雖然不能說沒有,然而卻沒有真實不壞能夠自己存在的體性,可以說是念念變異,終歸壞滅,如影似有而無實質。就這樣確實地觀察色蘊無常,讓意識確實了知並且接受,就是經上所說的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這時就可以斷除對色蘊的貪愛。佛法上的觀行必須正確實在,不可以像宗喀巴的《廣論》一樣,含糊籠統地認為,無常常倒的對治,以念死無常,就可以簡單地完成。
接下來我們觀察識蘊,在《雜阿含經》卷9中,聖教開示:【眼因緣色,眼識生。所以者何?若眼識生,一切眼、色因緣故。耳聲因緣、鼻香因緣、舌味因緣、意法因緣意識生。所以者何?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是名比丘眼識因緣生,乃至意識因緣生。】(《雜阿含經》卷9)以上經文中,如來告訴我們:以眼根及色塵為緣,所以眼識生起;耳根及聲塵為緣,所以耳識生起;鼻根及香塵為緣,所以鼻識生起;舌根及味塵為緣,所以舌識生起;意根及法塵為緣,所以意識生起。如來最後還強調:「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也就是說:粗意識、細意識,乃至極細意識,或者是意識的所有相分,都是以意根跟法塵為緣所生;所以 無著菩薩在《顯揚聖教論》卷1中說:「意識者,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於意根與彼俱轉。」(《顯揚聖教論》卷1)無著菩薩告訴我們說:識蘊六個識,憑藉著六根、六塵的緣,所以能夠生起,其實是阿賴耶識憑藉著意根與色法的五根、六塵,然後能夠出生六識。識蘊六個識既然是因緣所生法,這六個識當然是虛妄無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可以體會六識的虛妄性,如在五位中正死位時,因為五色根壞滅的緣故,正死位中,六識就必然不存在;悶絕昏迷位時、眠熟位時、二種無心定位時,六識也必定斷滅的緣故;因此識蘊六個識,可以現前確實知道,祂們確實是虛妄無常的。許多主張意識是真實常住的六識論者,其實應該好好反省一下,在五位中,他們的六識到底存不存在?
接下來,受蘊是指眼根觸色塵、耳根觸聲塵等等,以及身根觸觸塵、意根觸法塵,六根接觸六塵所生的受。受有苦受、有樂受、有不苦不樂受。苦受就是痛苦的覺受,違逆我們自己內心的覺受;樂受是快樂的覺受,順於我們內心的覺受;不苦不樂受是指既不順己心,也不逆己心的覺受。譬如我們肚子餓的時候,當然是苦受,絕不是樂受,可是當我們找到好吃的食物,開始大口大口吃的時候呢,苦受漸漸減少了,飽足感產生了,樂受增加了;一不小心吃了太多了,撐著難過又是苦受;過了一陣子漸漸消化了以後,也不會肚子餓、也不會有飽足感、也不會撐得難過,這個時候就是不苦不樂受。所以從吃一頓飯的過程,有苦受、樂受、也有不苦不樂受,由此可知受蘊不是常住,有時苦、有時樂、有時不苦不樂,所以受蘊是無常虛妄的法。還有受蘊是因為有色蘊、有六識而有的,色蘊與六識是虛妄無常的,依於色蘊與六識和合而有的受蘊呢?那當然更是虛妄無常!
接下來我們來觀察想蘊,想蘊是六根接觸六塵所生的種種了知,想是五遍行心所法當中的想,也就是了知覺受的心所法。我們身根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由覺知心意識所了知的,這個了知就是想。如來在《增一阿含經》卷28上開示說:【云何名為想?所謂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黃、白、黑,知苦樂,故名為知。】(《增一阿含經》卷28)如來告訴我們,不是限定於語言文字所作的思惟,才稱為想蘊,只要是六個識已經生起了覺知性,這個覺知性都是想蘊的範圍;所以說想亦是知的緣故,例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落在想蘊的一個境界當中。境界法、境界受當中的想蘊成就以後,就有六想身,也就是眼想、耳想乃至意想。六想身就是:「六識對六塵的直接了知性,即是眼根、眼識的見性,耳根、耳識的聞性,乃至身根、身識的覺性,意根、意識的了知性,總有六種知覺性,又稱為六知性、六想性。」那這六想身也就是想蘊。想蘊這一個法也是虛妄無常,是因緣積聚而成的,因為想蘊的了別性,必須由色蘊、六識識蘊以及受蘊的觸心所法具足以後,才有了知性的想,因此說想蘊是因緣積聚而成,是虛妄無常,它本身沒有真實性。再者,想蘊的靈知性,在五位中的正死位,因為五色根壞滅的緣故,正死位當中必然不存在,悶絕昏迷位時、眠熟位時、二種無心定位時,必定斷滅的緣故,因此想蘊可以現前確實體會,它真的是虛妄無常的法。
接下來我們來觀察行蘊,行蘊是身根的種種行為,包含了表色跟無表色,這都是行蘊;識蘊六個識的種種心行,也都是行蘊。除了無色界的眾生以外,都有身根,不壞的身根又稱為有根身。有根身的人在人間存在,一定有行來去止、坐臥、睡眠以及飲食、大小便利等等事,這些顯示出種種的表色,都是行蘊;甚至由表色而顯示出來的氣質、神韻等等無表色,也都是屬於身根的行蘊所含攝的。身根的行蘊,也就是肢體的動作等等,是色蘊所顯示的法,因此行蘊中有一部分是色蘊的行為所顯現,即是色蘊的行來去止——肢體動作等事相上的功能差別,這都是攝屬於行蘊,色身的運作過程是行蘊。識蘊六個識的行蘊,就是眼識見性的行為過程、耳識聞性的行為過程,乃至意識覺知心就是離念靈知心、覺知性的行為過程,都是屬於識蘊六個識的行蘊,都是識蘊六識自性的運作過程。行蘊既然是因為色蘊及識蘊的運作過程,是因為色蘊及識蘊而有的,因此行蘊當然必定是虛妄無常的。我們可以體會,如果我們出國玩了一趟,色身有種種的運作,有搭飛機、有搭巴士,這中間種種行住坐臥的變化,而我們六個識,也瀏覽了美好的風景、品嚐了好吃的食物等等,最後筋疲力竭回到家,這一趟旅遊的過程,就是色蘊跟識蘊的變化過程;中間當然含攝有受蘊跟想蘊,這行蘊包含了時間跟空間的變化,當然這是虛妄無常的法。就這樣在五蘊身心當中確實觀察,確定它是虛妄無常以後,因為是無常,所以是苦,因為無常是苦,所以是不真實的空相,因為是空相,所以絕對不是真實的我。如來是如此教導佛弟子們,觀察五蘊的虛妄無常,如此的教導才能讓佛弟子們真正跟佛法相應,真正得到解脫;如此這樣子開示,才是真正利益眾生的開示,否則含糊籠統的以念死無常,想要對治無常常倒,根本是無效的對治,甚至是顛倒的對治。因為所謂外道,就是將無常的五蘊身心錯認為是真實常住的法,因此無常的內涵到底是哪些,是必須跟眾生說明清楚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