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7-01 23:50:35| 人氣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參禪與四加行

引用來自於: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284-a14_059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第 59集~由  正惠老師開示:參禪與四加行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大乘起信論》。接著我們上一堂有介紹:大家想要實修實證,要能夠把佛法的名相拿來一一的現觀,這樣才能夠進入修行。

      一般學佛人都是學了一大堆名相,都是在幹什麼?在聞慧上、在思慧上用功,然後在網路上,就上網在那邊辯來辯去。其實古代的禪師,他哪有那麼地疲勞啊!他就直接了當,就把第一義顯示之後,他不想多說;因為有實證的人,兩個如果是同見同行,自然能夠相應,就不用起諍論。那起諍論呢,一般來講就是兩個都沒有破參,或者兩個:一個破參、一個沒有破參,依據四句分別,就知道那些都是戲論。如果是兩個同時都是證悟第八識如來藏,講起來都是自家人講自家話。這個就是上一堂課讓大家建立整個學佛的一個正確觀念,然後能夠起修行,知道從哪裡去下手;名相一一拿來自己的身心,能夠現觀,然後去建立,從戒、定、慧一一來作。如果利根,特別厲害的學佛人,也不妨可以學習禪宗祖師,直接從大乘佛法這邊下手,直接參禪。那參禪中呢,他不斷地就會圓滿戒跟定,這些東西都要具足,自然而然就會調伏,乃至能夠斷掉這些煩惱,甚至到後來能夠轉煩惱為菩提;這個都是有一個次第性的,只要我們願意用功,都是功不唐捐。

      現在我們接著來講這些基本的佛學架構怎麼修證?我們再來看,我們一般來講,布薩大家都會唱誦:【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諸經日誦集要》卷3)這一句話裡面含藏很深的義理,這個就是說我們的惡業都是從哪裡生起?都是因為貪、瞋、癡,然後從我們的身、心來造作,就是身、語、意來造作出來;所以修行的標的就寫得很清楚了,想要除惡修善那就要什麼?我們要注意到我們身心的貪、瞋、癡,我們注意我們現行在哪裡?身、語、意啊!所以這一段話就說明惡業、煩惱跟持戒的關係,它的相互關係。

      你看十惡業中,什麼叫十惡業?就是犯了身三、口四、意三。這個如果是再把它分得比較大略,就是我們身中的這個瞋心它會生什麼?殺啦!然後生什麼?貪啦!乃至貪就會生盜。瞋就會生起了殺心,然後貪就會生起了盜心,乃至淫心;然後口四中這個貪就會生起了什麼?妄語、兩舌,這個瞋就會生起惡口,癡就會生起了綺語;意三就是貪、瞋、癡煩惱,這個是簡單來分類。

      其實佛法,大家要把它融會貫通之後,你發現你怎麼說都是可以的;就是你要廣說、細說、簡單說,都是可以的,中間不會有矛盾。如果你是死背活背呢,那你這樣就沒有辦法了,對佛法就搞得起煩惱:為什麼前面講這樣?後面講這樣?因為學佛法都要注意前提,你今天是要講戒呢?還是要講定?還是要講慧?然後慧裡面它是要講小乘法、中乘法、大乘法?它都一一要有前提,離開這個前提就沒有辦法,你就會搞混。比如所有的大乘佛法的前提都是第八識,離開第八識,你統統看不懂 佛的大乘經論。這個讓大家瞭解之後,我們就知道接下去你要怎麼修持。

      好!一般來講,想要修斷這個煩惱,然後產生慧,這個慧就是出三界的慧,或者乃至成佛的慧,那一定要先持戒;然後能夠持戒,就能夠調伏煩惱;調伏煩惱就能夠得定;得定之後呢,因為調伏這個欲界貪的話,初禪天身就會現起。這時候,為什麼初禪叫作離生喜樂定?因為就是離開欲界的貪愛,生起了色界的喜跟樂,就是有身樂。所以,我們常常講:初禪有身樂、二禪有心樂、三禪是身心俱樂;四禪就是捨念清淨—什麼都不要了,什麼樂都不要了—喜跟樂都不要。我們修定就是要有一個目標,就是往四禪方向走。好!若四禪,如果說這個目標定得太遠,你最起碼也要從二禪來,目標定在這邊;那最好是定四禪,就是你如果什麼都不要,禪定要現起就容易。如果貪著任何一個法,你就停留在那個法的境界裡面,貪著初禪就停在初禪,貪著二禪停在二禪,乃至你貪著欲界的人間,你就停在人間;那這個修持方法,大家都要知道。

      所以,如果能夠在觀念上正確,修習禪定也沒有那麼難;但是就是要建立正知見之後,還要作功夫,所以叫作「事障未來,性障初禪」。也就是說,你未到地定想要現起,你要靠功夫,真的要有禪定的方法;但是方法都已經作好了,為什麼初禪永不現起?因為你後面這些慧力沒有去修,你對欲界的法,你沒有辦法去調伏乃至斷除。你斷除三界貪了之後,當然你就可以出離三界;斷除欲界,你當然就能夠生到色界去。所以如果沒有辦法斷除,你能夠調伏它,那也很好啊!你可以生起色界天的初禪天身。

      所以,這個法它是融會貫通的,大家一一瞭解之後。好!那離欲界貪,就生起了色界的喜跟樂,這個就是離生喜樂定的定義。如果能夠斷三界的貪愛—這個貪愛就是煩惱—那就能夠什麼?能夠成就解脫道的智慧,能夠出離三界。這些大家都知道,所以大家知道一念無明首先就是要斷什麼?要斷我見的貪愛,就是我見先斷,然後再接著就是要斷什麼?三界愛!就是從欲界愛開始斷起—欲界愛、色界愛乃至無色界愛—這個都是要一一來斷除;所以知道目標,那就能夠修證。

      接著我們來講一下參禪,如何找到第八識?這個稍微跟大家講,最殊勝的方法就是用什麼?用四加行!你前六度這個基本概念、聞慧、思慧都成就了,那我們接著就要參禪。參禪最好的方法呢,中間要有個加行,加行就是用四尋思的方法——就是名、義、自性、差別這種方法,來思惟、觀察五陰十八界,就能夠實證煖、頂、忍、世第一法;這些一一慧能夠成就,這個四加行位能夠成就,就容易破參了。所謂四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就是說很簡單對五陰十八界的各種名,能夠知道它的定義,知道它的功能;然後一一能夠了知各界的不一樣,這樣就不會以定為禪,知道定就是在意識的境界,那不是第八識。當然就更進一步對第八識有所了知,那這樣在找就容易,這個叫參禪的思惟觀。這個次第要跟大家講,第一個要建立有第八識圓成實性,也就是真如心祂是什麼真實的體性?祂是常樂我淨的。知道這個部分,將來你去找,就可以一一找到最後的目標,這個就是「現前立少物」——先建立正確的真如心的觀念,也就是我們的根本信。

      好!那第二個就是建立第七識——就是前七識,包括第六識。我們說第七識祂是遍計執性,前六識是依他起性,這些法都是緣起性空;既然是緣起性空,它當然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的,那這個不是第八識;現在第一個觀念建立。第二個觀念建立,就是知道第八識祂的體性是常樂我淨;然後第七識之前,就七跟六(包括前五識)這些五陰十八界都是什麼?無常、苦、空、無我,這個觀念建立了之後要現觀。第三個就要現觀了,現觀所取的六塵都是虛妄的,然後能夠印持色蘊法它是虛妄,不是實有。

      我們還沒有破參之前,能夠觀察什麼呢?其實就是觀察五陰十八界;五陰十八界最容易觀的是什麼?就是我所。我就是心,心之外的呢?心所要能夠相應的法都叫作我所。依五位百法來講:心王就是我,心王之後第二個就是心所,心所再下一個能夠現起的就是色法。所以,我們如果用簡單的來說色法就好,色法這個色蘊最容易觀察的,我們可以從外我所觀察,那個都是很容易觀察。你看世間,我們所看到的山河大地,乃至我們所面對的色、聲、香、味、觸或者是法都是無常的,你用無常觀念來觀察,其實很容易觀察到。你這時候就願意厭離,你就知道那些不是第八識,就不會以妄為真。

      接著最後一個,第四種觀察就是能夠現觀能取的七轉識這個心,祂也是虛妄的,能夠印證識蘊虛妄也不實有,你就會厭離。解脫道是厭離喔!那依大乘佛法就知道祂終究不是第八識,因為祂的體性跟第八識不一樣,第八識是常樂我淨,祂不是常,從這邊馬上就可以知道原來我們都在虛妄中生活;我們這時候就能夠確認五蘊十八界都是虛妄,那你這樣要親證第八識就容易。這個四加行為什麼叫四加行?你如果能夠成就諸法,前面這觀行的四種加行,那你要找第八識就非常容易,只是時間的問題、福德的問題;福德夠,然後一念相應就可以破參了。所以這個法是一個很妙的法,我們大概的一個介紹,讓大家能夠有一個很完整的修學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你想要如何能夠親證第八識,這個就簡單地介紹到這裡。

      我們接著再講《大乘起信論》。為了要能夠證悟第八識,能夠證悟大乘法,那它的根本信——也就是它的根本目標就是真如法。你如果不覺得真如心這個法是真實的,那你就修學不下去了,所以這個是第一個根本信。第二個,你要想要證悟真如心這個法,不是宗教迷信,你要實修實證;那實修實證怎麼辦?你一定要從第一個親證的人來啊!就是佛!然後 佛祂有教導我們如何親證,就是祂的教法;佛已經不在了,我們就要依止能夠教導我們的這些親教師、正行僧,或者這些出家乃至在家,他們只要有修證的、能夠教導我們正確修證大乘佛法的人,這個都是正行僧。一般我們說大乘經中的聖位菩薩,在經典裡面剛開始都會有介紹,而且為數都很多啊!但是那些菩薩們大部分都是天界或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薩來護持佛法,他們都是頭戴天冠、身著天衣,然後胸佩瓔珞,非常莊嚴。這些天界的大菩薩也很少是出家菩薩,這個觀念先建立。

      在人間當然也有大菩薩,但一般都是現在家眾,只要從《華嚴經》裡面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大家就可以知道,這個狀況本來就是這樣。雖然他們這些大菩薩不穿僧服,但是他們真的是僧寶啊!因為他們大部分都已經是入地,才叫大菩薩,那也是大乘別教中的一個聖人啊!至於出家眾的這些菩薩,如果已經能夠證悟了,也算是有親證初果;如果親證初果不退,這也算方便說他也是解脫道裡面的聖人,這個也是我們依止的一個對象。要供養到這些親證第八識如來藏法的菩薩,在現在的人間也不是沒有;但是天界的,當然我們就比較不容易供養。想要供養到這個聖位菩薩,不論是出家或在家菩薩,在末法時代說容易是容易,但是還是有實際上的困難。但是不管是賢位菩薩,或者聖位菩薩,一般在大乘佛法,十住、十行、十迴向都稱是賢位,如果能夠初地以上才稱為聖位,這是比較嚴格的一個區分法。那不管是怎麼樣,只要他在凡夫位中,他開示的法是正確的,能夠幫助我們修證大乘佛法,能夠親證第八識如來藏,這個都是正行僧的定義範圍所規範的。所以能夠親近正行僧之後,我們修學佛法就能夠一步一步地進修;對於經典裡面的法義,我們就能夠一一去印證,這個是我們依止正行僧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至於說我們在還沒有證悟之前要怎麼辦?一定要從三寶的觀念上建立,就是要信 佛祂有正法;就是 佛祂是開悟的人,我們想要開悟,我們就要跟著 佛的法來學。然後 佛的法我們要學要怎麼入手呢?好!有善知識——就是正行僧來教導我們;那教導我們,我們要學的是什麼呢?就是大乘的真如心,也就是信這個第八識根本心。好!那這樣的一一建立,要修學佛法就能夠不退;那不退,自然而然遲早會讓我們成就佛道。

      所以《大乘起信論》的重點就在這邊,所以一般人為什麼不能夠信正行僧呢?心裡都老是想:他和我們都一樣啊!又沒有三頭六臂,我們又為什麼要跟他學呢?我自己不是讀經典就可以了嗎?然後就認為自己學問也沒有比別人差啊!應該我們也可以看得懂!所以這種想法就沒辦法信受正行僧。那實際上,大家好好去看一看這些大乘經論,真的是看不懂,而且體會的都會錯誤,會自以為是。因為你沒有親證第八識,明明大乘經論都是在講第八識,你只能用小乘的方法,就是用緣起性空這樣去解說,那這樣還是錯誤的;或者是用意識心,以定為禪去解說,也會搞錯,這個都是普遍的學佛人的一個狀況。

      那至於說,你如果沒有依止正行僧,像大學裡面的這些佛學教授們,他們一輩子研究佛法,他們也沒辦法親證啊!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只有聞慧、思慧。用聞慧、思慧來作學問,他不是一個實際的修行人,所以他沒辦法親證佛法——也就是沒親證第八識。所以大家對佛法的一個基本觀念:就是佛法是要拿來親證用的,佛經是要拿來印證用的。所以佛法是唯證乃知,這個部分大家要知道。所以親證佛法之後,就能夠成就大乘佛法的中道觀那個實相的境界。

      大家能夠依止正行僧學法,就不會有障礙,所以為什麼《大乘起信論》非常強調正行僧的這些功德!所以一般來講,如果能夠依止正行僧,跟著正行僧一直修學,這樣就不會有所偏差,學佛就會比較無礙。一般來講,我們見道前沒辦法如實瞭解 佛的經論裡面的這些義理。但是如果我們過去世有修行,其實這輩子就比較有因緣能夠證悟實相境界,只要能夠依止正行僧,就是方法對,參禪參的方法對,然後就會少走了很多冤枉路,這樣要破參並不會很難。所以,這個正行僧的重要,大家都要深刻地體驗之後,能夠依止這些正行僧來漸次修習戒、定、慧,乃至直接參禪,然後來修大乘的六度波羅蜜,遲早會證悟的!然後能夠一一的現觀佛法的各種實況,就是實際的狀況,這樣是一個很愉快的修學佛法過程。

      今天講到這裡。功德無量!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第10-15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佛法與外道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佛法架構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