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8-02 15:55:51| 人氣7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粗中之粗,凡夫智境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883-a12_086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第86集~由  正元老師開示:粗中之粗,凡夫智境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第86集。在上一集中,我們談到了「以依染心,違一切法平等之性」,今天我們接著要來談「粗細兩種心的生滅相」以及「粗中之粗,凡夫智境」。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接著說:【復次,分別心生滅相者,有二種別:一、麤,謂相應心;二、細,謂不相應心。麤中之麤,凡夫智境;麤中之細及細中之麤,菩薩智境。】(~《大乘起信論》卷1)在論文中,這三個「鹿」所合成的「麤」字,其實就是現在粗糙的「粗」字。馬鳴菩薩在這裡為什麼要分別解說心的生滅相呢?這是因為佛菩提道的修證,是有次第性的,三賢十地共分為五十二個階位,由粗相到細相,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的逐步修證才能究竟成佛,並不是可以無緣無故、忽然之間就成佛了。

      而心的生滅相,大略來說可分為粗重以及微細兩種心的生滅相。粗重的心生滅相,就是指由如來藏出生,具有生滅性而能夠見聞覺知境界相的七轉識心,主要是指意識以及意根;也就是說,因為意識以及意根五種異名中的智識和相續識這兩種功能作用,這都是和虛妄的能取、所取境界相應的,所以說祂們都是屬於粗重的相應心。只是意識的特性是不恆而審,而意根的特性是恆審思量,所以意識在眠熟、悶絕等五無心位的時候會斷滅;而意根則是伴隨著如來藏,從無始以來從如來藏出生後,就都一直存在著。除非是不迴心的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意根才會斷滅;否則其他時候,包括眠熟無夢時,意根都是一直存在著的。

      當我們睡著無夢,意識覺知心已經斷滅的時候,意根末那識與五塵變動時所顯現的法塵是少分可以相應的;只是因為末那識沒有意識覺知心所擁有的證自證分,所以祂沒有能力在意識斷滅時來反觀自己的存在。但是當意識現起的時候,意根可就變得伶俐得很,祂隨時可以依據意識對六塵境界的見聞覺知,而立即作出決斷與發號施令。所以說,意識及意根與能取、所取境界相應的智識、相續識的功能——也就是我見、我所見、我執、我所執的部分,其實都是粗相的相應心,這個意識及末那識相應心都是屬於粗重的心生滅相。

      但是這個屬於粗相的一分意根,其實大多只有菩薩的深細智慧可以明瞭,就連二乘愚人的解脫智慧都不一定能夠瞭解的,一般的凡夫眾生那就更別說了。所以在說明解脫道的《阿含經》中,雖然經常會提到六根中的意根,但是卻很少說明意根的內涵。另外,更有許多的佛門外道,根本弄不清楚意根是什麼?有時候會說意根是大腦——物質法,有時候又說「意根是由意識所細分出來的」;這些都是違背聖教所說「意法為緣,能生意識」的邪說。

      而所謂微細的心生滅相,則是說不相應心如來藏本自就有識種流注的功能,即使成佛之後,所有的識種都完全清淨了,如來藏轉變成為無垢識之後,這些清淨種子平等流注的現象仍然不會停止;這樣,諸佛才能運用無漏的有為法,隨緣去利益無量應度的眾生。佛陀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就有開示說:「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就是在說明八識心王識種的流注—包括七轉識、見聞覺知心都同樣是剎那生滅的—在一念之中就有八萬一千次的生滅。可是有誰能夠真正體驗到祂的剎那生滅呢?所以說,如來藏中種子的流注是心不相應的法相。

      除此之外,馬鳴菩薩說:意根五種異名中的業識、轉識、現識的作用,也是屬於這種細相的生滅相。但是這些都是由於無明不覺,而由第八識如來藏中所流注的等流習氣以及異熟習氣染心種子,出生了能見相以及境界相的功能。這些微細的生滅相,為什麼說是心不相應的呢?這是因為凡夫以及二乘人都無法了知祂的生滅相,因此都執著能見的七轉識我,以及所取的境界相為真實有,而不斷地生起煩惱,並且造作生死輪轉的染淨諸業。這種細相和凡夫以及二乘人的心不相應,甚至阿賴耶性還沒有完全去除的七地未滿心的菩薩,也都還是無法完全相應而去除的;所以說這個叫作心不相應的生滅相,祂不是屬於能取、所取虛妄境界的粗相心。所以連粗相心都還弄不懂的凡夫及二乘人,當然更弄不清楚這個如來藏中心不相應的生滅相了。

      馬鳴菩薩在前面已經說明了,有情眾生的本心如來藏阿賴耶識,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但是這個本覺心卻是離一切妄念相的。眾生卻因為依於無始無明而不覺心動,因而從本心如來藏中出生了業相、能見相以及境界相這三種微細的染心相;然後又依於虛妄變現的境界相,而出生了智相、相續相、執著相、執名等相、起業相以及業繫苦相等六種粗重相。所以古德就把這個道理說為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梵網經直解》卷1),而這三細六粗等一切染法本自無相,從根本來說,都是因為無明不覺的緣故而生起的。

      還沒有證悟本心的二乘愚人以及凡夫眾生,因為還沒有智慧能力破除這個無始無明相,對於這個因為無明不覺而從如來藏心出生能見相,以及境界相之染心種子流注的現象,以及任持過去的善惡業種不會失壞,還能夠成熟現在以及未來苦樂等果報,毫無差錯等等的作用,是完全無法理解與體會的。所以說這三種細相是心不相應的細法;這些心不相應的細法,甚至要到已經斷盡見惑、思惑等阿賴耶性的八地以上的菩薩摩訶薩,才有能力開始去除的。

      另外,又因為一切凡夫依於意根一分的智識與相續識的功能作用,產生了俱生我執、我所執,而由如來藏出生了意識,接著又去妄取種種的六塵境界;曾經經歷的事會忽然回憶起來,所未曾經歷的事又會胡思亂想、妄生分別,所以意識又被稱為是分別事識。又因為依於我見、我愛等的熏習而增長的緣故,又輾轉產生了六種粗相中其他四種的執著相、執名等相,以及起業相、業繫苦相等等的粗重相。意根末那本身雖然不能清楚地了別六塵境界,但是由於意識在緣外境的時候,也必定是內依意根為染淨依,才會生起種種善惡貪染的業行,所以說意根也是與境界相應的粗法。這些依於虛妄境界為緣,而與意根、意識相應而生起的智相、相續相、執著相、執名等相,因為行相相對上較為粗重,並且與境界相應,是眾生容易理解的,所以就被稱為是粗重的相應心。因此馬鳴菩薩才會說「粗相是相應心,細相是不相應心」。然而,眾生雖然由於無明不覺,而生起了種種的染淨分別,而在本來清淨的如來藏心中生起了種種的染心的現象,但是這個本心卻仍然是常恆潔淨而無有改變的。

      另外,馬鳴菩薩在前面的論文中又有開示說:「眾生所出生的染心總共有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見心不相應染……以及根本業不相應染等的六種差別。」這六種染心之中,前面的三種都是與粗顯的妄心相應的染法,而後三種染心則是沒有與境界相應的粗顯之相;這部分的體性非常地微細,恆時流注不絕。所以說前三種的相應染是屬於粗法,後三種的不相應染是屬於細法。至於所謂的「粗中之粗」,指的就是第一種的執相應染;執相應染也就是六種粗相中的執著相以及執名等相,這是凡夫的意識分別我見、我執,以及所出生的對我所境界的粗重貪愛執著;所以說,這個粗中之粗的執相應染,是外道凡夫顛倒的智慧境界。

      另外,凡夫所證的四禪八定也是屬於粗中之粗的法相。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當他證得四禪八定的時候,還是不曉得第七末那識在哪裡,更何況是第八識呢?所以說這是粗中之粗,說這個是凡夫的智慧境界。像這樣的禪定境界,是通於外道所證的,所以只能叫作凡夫的智慧之境。這些境界都只是覺知心相應的心生滅相,譬如在四禪境界中是息脈俱斷的,完全沒有呼吸以及心跳,他的意識只能和微細的定境法塵相應,而完全不動心,因為一動心,那麼就會開始有呼吸心跳了;他在不動心的情形下,那麼他的智慧完全不可能有機會增長的。可是這一種心的生滅相,仍然只是覺知心相應的法;因為在出定之後,他的五識與五塵又會再度現起了,這種境界相是凡夫眾生心都可以相應及了知的,所以這也叫作粗中之粗。但即使是這種粗中之粗的境界,現在這個時代也已經幾乎沒有人能夠證得了!

      但是如果能夠證得二乘通教或是大乘別教的見道智慧,那他就是不落入粗中之粗的人了,他就已經離開了粗中之粗的凡夫智慧境界,因為他已經知道,十八界的虛妄了啊!他能了知離念靈知心的虛妄,也了知意根的虛妄,知道意根不是真實不壞的我,所以他就可以離開粗中之粗了。聲聞初果人就已經知道意根的虛妄了,只是一時之間還不能斷除掉意根對自我的執著而已,但是他就已經離開粗中之粗的執相應染了。而大乘別教的見道者,更能夠了知十八界法的根源,能現觀十八界法確實是從真心如來藏藉緣而出生的。那麼這樣相對來看,現在有所謂大師所教的數息法,只不過是一種修定的方法罷了;因為數息的法只是五停心觀的其中一種,只是定住覺知心意識,制心一處,作為降伏攀緣心的方法而已。不管你怎麼數息都是沒辦法斷我見的,因為數息時,是覺知心的我在數,能數息、正在數息的我,就還是粗中之粗的執相應染的覺知心,所以說這只是凡夫的智慧境界而已。

      另外,像如今南傳佛教的一些禪師或號稱的阿羅漢,全都是教你要保持覺知心要一念不生去作觀照;像這樣子,都不是解脫道的正修行,都是還沒有證得聲聞初果的佛門外道。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聲聞初果的真正行門絕對不會教你保持這個覺知性,反而會告訴你:「你這個覺知心是虛妄的,所以不應該執著這個覺知心的自己。」因為聲聞的初果人已經斷了我見了啊!利根的聲聞初果人,他甚至會指導你去體驗你的意根——因為能作主的意根就是我見、身見的你啊!那些南洋所謂的阿羅漢,他們說要保持警覺性的境界,所以全都還沒有進入聲聞的見道位中,還是落入馬鳴菩薩所說的粗中之粗的執相應染之中,這正是凡夫的智慧境界啊!

      因此說,數息、觀照等等法,都是讓人執著能夠觀察的意識心要保持清明,像這樣都是沒有辦法破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的,都沒有辦法證悟聲聞禪或般若禪的。因此學佛人不應該錯把修定的法當作是佛法,修定的法永遠不能讓人得解脫,最多只能讓人上生到無色界天中一念不生罷了,還是不離生死輪迴的。所以不管是在菩薩所修的佛菩提道,或者是在二乘人所修的解脫道,他們都無法得到修證;因為解脫道和佛菩提道的修證,都是靠智慧而獲得解脫功德,都是靠智慧而能獲得般若的總相智、別相智乃至一切種智。

      所以說,光修定是無法得解脫的,因為修定的心是意識心,從初禪開始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定,都是和意識心相應的執相應染心,是粗中之粗的凡夫之境啊!因此馬鳴菩薩才會說:「粗中之粗,是凡夫智境。」至於已經斷除我見、我所見的菩薩以及二乘初果人以上,則都已經離開了這個執相應染了。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說明到這裡為止,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