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7-13 15:03:29| 人氣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無始無明熏所起識及菩薩的留惑潤生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787-a12_071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第71集~由  正才老師開示:無始無明熏所起識及菩薩的留惑潤生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我們今天從第二輯第224頁最後一行開始講起,我們先來複習一下,這裡所要講解的 馬鳴菩薩的論文,此處論文中說:【無始無明熏所起識,非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解行地菩薩始學觀察,法身菩薩能少分知,至究竟地猶未知盡,唯有如來能總明了。】(《大乘起信論》卷1)前一位老師已經跟各位解說過,這一句這個無始無明的熏習所生起的那個識,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而不是指前七識。這是因為無始無明的隨眠,是眠藏在阿賴耶識中,而不是眠藏在七轉識心體中,對於這個無始無明的熏所起識阿賴耶識,馬鳴菩薩說這個識,並不是所有凡夫的智慧以及所有二乘人的智慧所能知道的。這裡的二乘人是包含了修學解脫道的有學,以及無學聖人。無學的意思是說,對於解脫道的法已經無可再學,所以叫無學;換句話說,他這一世捨報後就可以解脫三界輪迴生死而入涅槃了,阿羅漢就是無學聖人;而對於那些還沒有到達這個地步之前的二乘解脫道修行人,就稱為有學。

  那麼這個識為什麼叫作無始無明熏所起識呢?又為什麼連二乘聖人都無法了知呢?我們就來說明一下,譬如說二乘的無學聖人阿羅漢斷盡了一念無明煩惱障的煩惱,也就是斷盡了分段生死的現行以後,他捨報後可以不再流轉生死;也就是說,就入無餘涅槃了。這個時候他的五陰十八界統統滅盡不再出生,不會再現行於三界中,在這個情況下,既沒有能知的覺知心我、作主心我,也沒有被了知的六塵萬法等我所的境界,這些統統都滅盡了。可是如果他在捨報前,曾聽聞佛菩提道,而且生起好樂之心,因此而迴小向大的時候,他就不會選擇入無餘涅槃了,他會開始修學菩薩的道。可是他既然分段生死的現行都斷盡了,不再受生於三界中的輪迴生死了,為什麼他還可以因為生起一個念說「我要修學佛道,要到究竟佛地去,因此必須再受生」,為什麼他就因為這麼一個念頭,而可以讓他不入無餘涅槃?這就表示說:雖然他的一念無明的現行已經斷盡了,但是他仍然還有一念無明的習氣種子存在,因為習氣種子還存在他的第八識中,所以他還可以受生於三界中;當然也因為他還有無始無明的上煩惱,以及無量劫以來的無始無明所熏的這個第八識根本識存在,他未來才可以成就佛道,他也才不會在捨報時入涅槃。然而,因為他的一念無明分段生死的現行已經斷盡,所以這個阿羅漢位的第八識,在這個時候就不再說祂是阿賴耶識,改名說祂叫作異熟識;而這個異熟識的名稱,其實是通成佛前的一切階位的,而成佛時這個識改名叫無垢識,但其實本質還是同一個第八識心。

  那為什麼這時不再說祂是阿賴耶識呢?阿賴耶這個詞,其實是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就是說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也就是說凡夫位乃至尚未修證到阿羅漢位時的第八識,會把一切的業種統統執藏著,包括會導致分段生死輪迴的一切業種,以及我見、我執的無明種子,沒有不執藏的;而這個執藏的體性,就稱為阿賴耶性,凡夫以及三果以下的人的第八識就因為還有這個阿賴耶性,所以他們的第八識就稱為阿賴耶識。

  而無學聖人阿羅漢們,由於在解脫道上的精進修行,而斷除了第八識原有的執藏性,因此不再有分段生死的現行,也就是說已經離開了阿賴耶性,所以就不可以再稱為阿賴耶識了;因此有些經論中就說:「阿賴耶識,阿羅漢位捨。」這裡的捨字,是說捨去阿賴耶識的阿賴耶性,而不是捨掉這個阿賴耶識心體。可是有很多人在閱讀經論的時候,他並沒有智慧加以判斷簡擇,所以就會產生誤會,誤以為這句話是在說阿賴耶識心體是要捨棄的,就認為阿賴耶識也和七轉識一樣,都是生滅心、是妄心,是可以捨可以滅的,這樣的知見可就嚴重誤會經論中的真正義理了。但是阿羅漢雖然斷了一念無明分段生死煩惱的現行,可是他的第八識中仍然還有一念無明的習氣種子沒有斷盡,也還有無始無明的隨眠存在,這是因為解脫道的修行,是不需要斷除這些習氣種子及隨眠的,因此那些生死習氣的種子還在,所以阿羅漢還有習氣。這些一念無明煩惱障上的習氣種子隨眠,和所知障無始無明隨眠,都是無始以來就存在第八識中;並不因為證得解脫果而成為阿羅漢時,就不存在了;也不因為無始以來不曾熏習過,就沒有無始無明存在;就是因為有這兩個原因,所以這個第八識心體就叫作「無始無明熏所起識」。

  至於這個熏所起識,論文中為什麼說祂不是凡夫的智慧所能知呢?因為凡夫自無始劫以來就不曾找到過祂,不曾與祂相應過,找到祂的時候就能了知萬法的根源了,就已經是開悟明心——明白這個真心阿賴耶識的菩薩了,那就不能再叫作凡夫了。而除了凡夫不能知道以外,馬鳴菩薩也說到,二乘人的智慧也是無法了知這個識的,這裡所說的二乘人是包括有學位、無學位,以及二乘法中還沒有見道的凡夫修行人;這些二乘聖人和一切凡夫,他們的智慧都沒有辦法知道這個無始無明的熏習所起的識體;他們只曾聽 佛說過:無餘涅槃裡面並不是斷滅的,是另有一個本際存在不滅的,但他們從來不曾找到過祂,所以也是無法了知祂的。

  在雜阿含部的《央掘魔羅經》中,就明說這個第八識又叫作如來藏,在四阿含諸經中說祂叫作實際、本際,有時說祂叫作真如、如、或叫作法、法性。所以經上記載,阿羅漢證得有餘涅槃之後,對於種種「我」的錯誤邪見,以及種種「我」的執著全部斷盡,也就是對五陰十八界我的貪著統統斷盡了以後,有一天他會突然想起:「那我入了無餘涅槃以後,是不是成為斷滅?因為五陰我、十八界我的任何一陰、任何一界都不存在了!色受想行識,六根、六塵、六識都滅盡了,那我入了涅槃以後是不是斷滅了呢?」當他起了這麼一個疑念,免不了會去問 佛,佛就會跟他開示說:「無餘涅槃當中,有本際不滅,稱之為如,稱之為法、法性,稱之為實際、本際。」也就是說,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後,他的本際第八識心體仍然還在,並沒有因此就斷滅了,所以,聽了 佛的開示以後,他們就安心了,因為不會落於斷滅境界中。但是,無餘涅槃中仍然存在的本際到底在哪裡呢?他們是都不知道的。也正因為不知道,所以他們會覺得奇怪:「很多的菩薩們都沒有斷盡思惑煩惱,有的甚至連欲界愛也都還不曾斷除,而他們竟然能夠證得菩提,竟然能夠證得無餘涅槃中的實際?竟然稱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可真是奇怪了!」他們無法理解這個妙理。

  他們確實是無法理解的,因為二乘人對於佛法的理解是:「要把分段生死煩惱的見思惑都斷盡了以後,才能夠證得菩提的;而你們大乘菩薩修學佛菩提,竟然可以不必先斷盡分段生死的三界愛,就能夠證得菩提,這個太奇怪了。」所以在南傳佛法裡面,普遍地認為:「一切的菩薩統統是凡夫。」在這裡我們不妨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一個觀念:在某位法師所發行的月刊裡,曾有這麼一段話說:「南傳佛教主張:菩薩是凡夫,所以菩薩確實是有煩惱,而可以留惑潤生的。菩薩是凡夫,所以不入涅槃。證果者是要入涅槃的。」(弘誓月刊37期)因為他們認為,菩薩既然是留惑潤生,那麼菩薩當然就是還有煩惱存在;既然還有煩惱,那就是凡夫。他們不知道其實聖位菩薩是有能力可以斷盡思惑的,而且是已經斷除了二果、三果所相應的思惑了,並且早在七住位時,就已經斷除了見惑了。那麼這位法師也說:「導師……」(這裡是指這位法師的導師)她說:「導師只是沒有那麼明確地說:菩薩非是凡夫不可;因為北傳的大乘佛教還是講菩薩證聖階次的——從初地以上就已經是聖者而非凡夫。所以,他比較不像南傳佛教那麼斬決地說:菩薩一定是凡夫。」(弘誓月刊37期)由此看來,他們還是多分相信菩薩大多是凡夫的。那麼我們就不免要問:尚未入地而卻已經開悟明心的三賢位菩薩,算不算是凡夫呢?三賢位的菩薩們,從七住位開始都是斷了我見、斷了三縛結,已經證解脫道初果的,對外道來講,這些菩薩們已經是聖人了,對佛門中的凡夫來講也是聖人,對在解脫道中修行而已經證得初果到四果的人來講,已經證得法界實相的菩薩仍然是聖人,怎麼可以說這些菩薩們是凡夫呢?三賢位的七住以上菩薩已經不是凡夫,初地以上的菩薩們更不可能是凡夫,這位法師身為大乘法中的比丘尼,怎麼會認同南傳佛法中的凡夫的說法呢?這也是很奇怪的事情!

  此外,在這些已悟菩薩們的面前,所有凡夫乃至其他宗教的教主,都沒有說話的餘地;這些人來到已經破參明心的人面前,這些已悟菩薩只要跟他談實相,他就沒有辦法說話了;因為他們都還是凡夫,既未斷我見,也都還沒有斷三縛結,更未證得法界萬法的實相。因此,當菩薩跟他談法界實相時,他當然無法回應,也就當然沒有在三賢位已悟菩薩面前說話的餘地。不但這些教主或天神沒有在菩薩面前說話的餘地,就連二乘修行人,不論有學位或已經證得無學位的阿羅漢,在已經證悟的七住位菩薩面前,也同樣沒有說話的餘地,因為他們也都還沒有證得第八識如來藏,都不懂法界實相的智慧境界,已悟菩薩要是跟他們談論實相,他們哪有說話的餘地?然而三賢位中的證悟菩薩,在初地菩薩面前,也同樣是沒有說話餘地的,只有請法的分;因為初地菩薩的五分法身與道種智,對已經證悟的賢位菩薩來說,還是無法想像的。

  五分法身是說,有五種法具足而成為法身:也就是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這五法本身並不是法身,而是第八識以這五法為身,所以稱為法身。初地菩薩已經發起這五法,所以也稱為法身菩薩。因此,菩薩到了初地,證得五分法身,有了道種智,生起法眼了,這樣的菩薩,難道也算是凡夫嗎?當然不是!所以,留惑潤生的真正意思,並不是這些凡夫法師他們所能知道的。

  他們這種錯誤的觀念,大家也都應該要瞭解。菩薩們不斷煩惱的意思,是說他們為了想要一直生生世世修學大乘別教的勝妙佛法,想要修證一切種智,一直到成佛,所以已入地的聖位菩薩們,雖然早就能夠斷除思惑,但卻故意保留最後一分的思惑煩惱,藉這個煩惱來潤未來世生;他們不是不能斷除這最後一分思惑,而是故意保留下來,以免捨報時入了無餘涅槃,那可就不能成佛、不能廣利眾生了!可是這並不表示說他們不能斷除這最後一分的思惑!初地滿心菩薩可以斷盡一念無明煩惱而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但是卻故意不去修斷它;三地滿心的菩薩,可以證得滅盡定而成為俱解脫的三明六通大阿羅漢,但是他也故意不去取證,而仍然留取最後一分思惑以潤未來世生。

  對於滅盡定的修證,如果一個修定的人已經有了四禪八定,那麼他只要一斷我見,當下就可以進入滅盡定中。而已經三地滿心的菩薩,他在很多劫以前的七住位時,就已經斷盡我見了,怎麼可能到了三地滿心又同時有了四禪八定,而卻還沒有辦法證得滅盡定呢?絕對沒有這個道理的。他既然四禪八定已經具足了,所以三地滿心菩薩是隨時都可以證入滅盡定的,然而他卻故意不取證,並且他已經有了無生法忍的深妙般若智慧,請問:他不算是聖人嗎?當然是聖人啊!所以不能夠像他們那樣,說世世受生人間廣利眾生的菩薩一定是凡夫。

這個單元就先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第10-15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禪宗公案並非無頭公案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意識--分離識.分別事識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