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734-a12_054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第54集~由 正昌老師開示:心的六種麤相 (下)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影音連結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
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我們在上一節的內容說到,眾生依於這個智相,因此就有了苦觸、樂觸的覺受領納;這個苦觸、樂觸的覺受,這個念會相應不斷,這個就叫作相續相。譬如在路上看到一朵花很漂亮,這時心裡就會想說:「這朵花真美,多看一下吧!」甚至會盯著花看一兩分鐘的時間,這就是覺知心與樂受的念相應而相續不斷現行的樂覺念相續相;相對地,如果看到一盆美麗的花被人破壞,心中或許會生起這樣的念頭:「這麼漂亮的一盆花,到底是被哪個人惡心地破壞了呢?」這個就是覺知心與苦受的念而相續不斷現行的苦覺念相續相。這都是由於覺知心能夠了別花等六塵境界的智相,所以生起了喜歡或是討厭的心行,然後隨著智相剎那不斷地現行運作,對於花等六塵境界上的變化,覺知心就有了分別苦或是樂的覺知,而對於這個苦、樂、不苦不樂的覺知,覺知心會有一段時間是延續不斷的。因此這個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與覺知心相應的全部過程,就是聖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所開示的第二個心的粗相:相續相。換句話說,當有情的見聞覺知心現起了,就一定會在六塵境界中產生對於境界的了別慧,也就是智相;依於這個智相而有了苦覺念、樂覺念的相應不斷,這個相續相也就因此而現起了。當相續相現起了之後,這就表示覺知心必定是與苦覺念、樂覺念相應不斷,這就是聖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中為我們開示的「相續相,謂依於智,苦樂覺念相應不斷」的內容啊!
在為大家說過智相、相續相這兩個心的粗相後,接下來要為大家說的是第三個心的粗相:執著相。《大乘起信論》卷1:【執著相,謂依苦樂覺念相續而生執著。】這個執著相,就是說依於覺知心的相續相,而有了苦覺念或是樂覺念相應,因此產生了苦覺受或是樂覺受的心行相續不斷,而相續的結果就會產生了執著。譬如對於樂相有執著的緣故,聽到喜歡的歌星要來附近表演時,心中就會想:「就算是請假排隊,我都一定要買到票去現場看他的表演!」這就是對於樂相生起了執著的執著相;若是買不到票,心中就會感到難過,甚至還會想說:「下一次我一定要漏夜排隊買票,非要聽到他的現場演唱不可!」這就是於苦相生起執著的執著相。若說細一點的執著相,就譬如看到一盆花,這盆花的韻味是你所不喜歡的,你就會想說:「唉呀!這花怎麼插得這麼難看呢!」所以你就會一直在那裡觀察、分析這盆花為什麼會插得這麼難看的原因,這也是一種執著相,並且是與苦覺念相應的執著相。相反地,若是你喜歡這盆花的韻味,就會想說:「這花插得真好啊!好想照樣來插一盆放在家中好好欣賞。」這就是與樂覺念相應的執著相。
這就是說,不論苦覺念或樂覺念的產生,都離不開覺知心對於六塵境界的了別慧所生起的喜歡或討厭心行的智相;又因為這個智相的相續不斷,所以對於花草樹木等一切六塵境界,因為歡喜而生起的樂覺念相應心行,或是因為討厭所生起的苦覺念相應心行才會相續不斷,正因為喜歡或討厭的心行相續不斷,才會有苦覺念或樂覺念相應的相續相現起;因為有相續相,所以這個苦覺念或是樂覺念相應不斷的這個執著相才可以存在。因此這個執著相必須要有智相,也必須要有相續相它才可以存在,如果沒有智相,你將完全沒有見聞覺知。譬如盲人無法如同眼明之人能夠分別種種的色彩,所以對於世界名畫等色塵境界,就不會因此而生起喜歡或討厭的心行,那又怎麼可能生起執著呢?如果是沒有相續相呢?你也沒有辦法在那裡作詳細的分別、觀察。
譬如某甲喜歡某一個畫家的畫作,當他看到這位畫家的畫作時,某甲就會有樂覺念相應的心行生起,這時他就會想要多看看這畫一眼,乃至於多欣賞一陣子;反之,某乙則很討厭這位畫家的畫風,所以每當看到這位畫家的畫作時,就會有苦覺念相應的心行生起,看到的時候就生起討厭的心行,所以連多看一眼都不想啊!這些都是由於有了能夠分別畫作的了別慧,而生起喜歡或討厭的心行所產生的苦覺念或是樂覺念相應的相續相,隨著苦覺念或是樂覺念的念相續不斷地現行,因此就產生了苦覺受或樂覺受的念相續不斷地現行,因此產生了覺受心行的相續不斷,相續的結果就會生起喜歡或討厭這個畫作的執著,這個執著相也就生起了。因此有了智相也有了相續相,執著相就可以延續不斷地生起。
在說明完執著相後,接下來為大家說明第四個心的粗相:執名等相。《大乘起信論》卷1:【執名等相,謂依執著,分別名等諸安立相。】執名等相就是說依前面所現起的智相、相續相、執著相這三個相,產生了名等等的執著。這個「名」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說,依你所見聞覺知的六塵境界,生起的各種名相。譬如空手道、花道、茶道等都會有種種流派的分別,而這些流派的名稱,就是一種名執著相,而這個名的執著相,當你見到的時候它就會生起,除非你從來沒有熏習過這個名的相。譬如從來沒有學過英文單字的小朋友,當他看到英文單字A時,就不會說這個字是A;如果對象換成是外國小朋友,因為在日常生活裡常常他都會使用到英文單字中的種種名,所以對於英文單字這類經常使用的名詞、名言,因為熏習得很習慣啊,所以當他一見到英文單字A時,就會說這個是A、那個是B,英文單字中的A、B等名詞等名相就會馬上出現了。
又譬如說,學佛的人不依照全體佛法實際上的內涵與階位來判教,而喜歡分宗分派,並以宗派的門戶之見來批評他宗的法義不究竟。這種現象最常見到的就是假藏傳佛教等弘傳者,他們自稱是佛教,卻將修學雙身法中的男女,男的就稱為佛父,女方就說為佛母,並說這雙身法是悲智雙運的,讓無知的人信以為真,而樂於共修,這會讓人下墮三塗的雙身邪法,這就是名相上的執著相。只是假藏傳佛教如達賴喇嘛等人,他們所傳的佛法其實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全部都是外道法,也與佛法無關,有關這部分的辨正,請詳見 平實導師的著作《狂密與真密》一至四輯的內容就可以瞭解。
這就是說,人對於表義名言,譬如黃菊就代表黃色的菊花,這兩個字或是聲音就代表那個菊花,這就是表義名言;這種名相上的執著,這樣的名言習氣是很難轉變的。譬如一個人看到菊花,菊花這個名相立刻就在心中出現了;只有久修行的人,看到就只是看到,而保持在只是「觸」的階段,名相不會出現,這就表示他對於世間法上的執著性更輕了。
接下來要談的是,另外一種的執著名言,就是顯境名言與「名」相的執著。顯境名言就是說,依於前面所說的這個智相、相續相,產生了能夠顯示那個境界的覺知,這個顯示境界的覺知,就是唯識學上所講的顯境名言。因為這一切的名言以及一切的境界相,都是依這個覺知而有的,如果沒有這個覺知性,一切境界就無法現前了,一切語言上的名相也就會跟著都不現前。所以說一切名言都是因為這個知覺性而顯現的,因此這個覺知性就是顯境名言,所以覺知性並不是真如佛性,只是顯境名言罷了,唯識學上已經有很清楚地認定了。
假使有人執著六識心在六塵中所有的覺知性作為佛性,這其實是執著六識心所擁有的見聞覺知性是佛性,如此認妄為真,這也是執名等相,因為已經落在名色中的名了。執名等相在佛法的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上面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執著自己色陰以外的四陰,受、想、行、識這四陰都是「名」所攝的法。我們的色身就是色陰,名就是受想行識,兩者合起來就稱為名色。因為有色陰以及色陰所顯示出來的法相,又因為有顯境名言的見聞覺知性,所以就能離開語言文字而分別種種法,乃至學會語言文字以後,再以語言文字來分別種種法,說這個叫作受、那個叫作想、這個叫作行、那個叫作識,四陰「名」的安立也就出生了,所以這四陰也都是「名」。因為有了這四陰「名」等想法的安立,因此產生了執著分別,這個也叫作執名等相。
在《起信論》中,聖 馬鳴菩薩開示這個執名等相,說它是:「謂依執著,分別名等諸安立相。」名…等為什麼是安立相呢?譬如說,眾生的妄心本來沒有名,也沒有所謂的受想行識,但是為了方便說明而安立這個法叫作眼識、那個法叫作意根,這些都是依於名而安立諸相,所以叫作名相。所以名相並不是只有指稱名詞,有時候名相就是指我們的受想行識的全部法相,這個叫作「名」的「相」。這就是說因為有無明業相,而引生了七轉識不斷現行;七轉識現行以後,就有了在我們心中的境界相出現;境界相出現之後,就有了覺知境界相的分別慧出現;又因為分別慧的苦樂覺念相續不斷,就產生了種種執著,然後就開始執著能見聞覺知的自我,而安立色受想行識等名相,接著就會生起了業相。
那業相又是什麼呢?《大乘起信論》卷1:【起業相,謂依執名等,起於種種諸差別業。】聖 馬鳴菩薩在論中開示說,業相的生起是依於執著名等,才會生起了種種不同的差別業。依執名等,就是依於我們的顯境名言,也就是受想行識以及見聞覺知的那些體性,並且同時依於所執著的一切名詞法相,然後就會產生了種種的差別業。最簡單的差別業就是心裡面開始打妄想,出現了語言文字而在心中自言自語:「這條人行道又直又寬,路邊的店面又多又整齊,走起來真是舒服!」這種心動了就是一種業相,這是輕的業相:心動了!為什麼說它是業相呢?因為你心動了,就表示你的意業已經出現了,行苦就已經存在了,所以心動了就是業相。
再粗一點的業相,就譬如說:「某某師兄,你這幅佛像畫得真是莊嚴,我也想學一學,能不能教教我呢?」這個口業就出現了。所以說因為有前面的智相、相續相、執著相以及執名等相這四個心的粗相,然後業相就會生起了;業相生起了後,就會有種種的差別業啊!這就是由於智相、相續相等諸相輾轉所出生的種種業。又譬如今天你看到一個小朋友,他幫助老婆婆過馬路,心中很歡喜,就對著小朋友說:「小朋友你真棒,懂得幫助老婆婆過馬路啊!我要請你們的校長表揚你這個熱心助人的善舉,讓更多小朋友也跟你一樣喜歡幫助別人。」這也是由智相、相續相等諸相輾轉出現了愛語的業,這也是業相。所以業相就是依於前面的智相、相續相、執著相以及執名等相這四個相,而延續產生出來的。
在解釋完了起業相後,接下來為大家說明的是心的第六個粗相,也就是最後一個心的粗相,名為「業繫苦相」。《大乘起信論》卷1:【業繫苦相,謂依業受苦,不得自在。】這是說由於有業相,接下來就會有業繫苦相的出現,也就是說,因為這個業相造作出來以後,你就會依於這個起業相而受苦,不得自在。譬如你不喜歡某甲的插花,隨口就說:「某甲插的花不好看啦!」結果這話傳出去以後,每次見到某甲,他就不給你好臉色看,那你就每次受苦,這是因為造作了評論他人的口業而受苦,這就叫作業繫苦相。又譬如小朋友幫助老婆婆過馬路,回家後說給媽媽聽,媽媽聽了很高興,為了獎勵小朋友,特別買了一盒他最喜歡的冰淇淋給小朋友吃;但當小朋友冰淇淋吃完後,他就會想說:「下一次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還會再買給我吃?」苦受就隨之生起了。小朋友因為造作了幫助老婆婆過馬路的善業,而吃到媽媽獎勵的冰淇淋,最後還是因為期待下次再吃到冰淇淋而生起苦受。這就是說,小朋友因為隨後所造作的貪愛冰淇淋這樣的意業而受苦啊!小朋友依於這個貪愛冰淇淋的業相而受苦,這也是一種業的繫苦相。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