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4-13 00:02:08| 人氣1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於佛法起信--佛法vs.外道法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581-a12_007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第7集~由 正潔老師開示:於佛法起信--佛法vs.外道法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我們接續上一個單元,先把《起信論》相應於寫作這一本論的緣因第三點、第四點為菩薩們先誦讀過一次,我們再來作一個簡單的解釋。

      【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起信心至不退故。】(《大乘起信論》卷1)這第三點、第四點,兩個的重點都在於「不退」。不退在佛法當中,如果依於_窺基大師在《心經幽贊》裡面,他依於經論所演述的不退,有信不退:這是在十信位當中的第六信;還有位不退:這是在十住位的第七住;乃至有初地的所謂的證不退,乃至八地的行不退。而相關於這樣子的不退的名相的建立,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是把同樣是以十信的第六為信不退,以七住位明心為位不退。可是_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認為初地是有行不退的,而八地是應該念念都不退。這兩種分類互相之間在名相上面看起來或許有差別,實際上兩者之間是沒有任何衝突的。

      所謂的行不退,因為行有身、口、意行,初地菩薩或許還有稍微的對於眾生的愚癡、貪瞋癡的表現,乃至忘恩負義,會有一些些稍微的一個瞋心,可是一下子就過去了;他在意行上面稍微有退,可是他在實際上的身行上面,他是絕對不可能墮回去地前菩薩這樣子的三毒相應的境界。這一點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沒辦法作深細一點的解說,可是為了要圓滿這兩種不同的說法,在這邊作一個簡單的解釋。

      說到不退,如何能夠對於佛法產生不退?之前的單元跟菩薩們說過了,您必須信受輪迴,對於輪迴產生信心了,你才能夠要遠離於輪迴生死,而對於三寶產生信心,信心不退了。我們說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有信心才願意精進,有精進才能夠念念於斯,於所修行的定慧法門能夠常住不忘,依這樣子的念而能夠有產生定力,而能夠有慧力再出生,定慧等持而證得一切佛法的一個證量。《起信論》的部分,我們簡單的只先談到這裡,因為我們這時候就要進入第二個部分:如何起信?如何於真實佛法起信?

      之前第一個單元跟菩薩們說過,對於大乘起信,乃至這一個系列我們命名為淨信大乘,它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先對外道法的一個簡擇;一個是在佛法之內對於小乘法的簡擇。於佛法如何起信?為什麼我們不去信受外道法?不去信受大自在天?不去信受一神教?所謂的造物主,所謂他是全知全能?因為很簡單,這一些外道乃至所謂外道的聖人、教主沒有一個把真實的法界的實相,也就是剛剛所說的三自性講對了。

      從這裡我們先來談談看,學佛為什麼必須要先三歸?要先五戒?三歸五戒是很熟悉的名相,一般不是修學佛法的,他可能會懷疑:你歸依佛、歸依法、歸依眾僧,你們說「歸依佛,不墮地獄;乃至歸依法,不墮餓鬼;歸依僧,不墮畜生」,那我們歸依我們的上帝,歸依我們的造物主,一樣可以往生天堂,也不會往生地獄、餓鬼道啊!如果一個學佛人被人這樣子的一個反問,那您該如何去為這一些外道們演說?憑什麼三歸依之後,您就不可能再禮敬外道?然後三歸之後,為什麼我們必須要修學五戒?三歸五戒的道理完全已符合於三自性,並不會因為它只是佛法入門,而就跟三自性無關。

      之前有說過了,您必定當先信受輪迴,而信受輪迴,了知生死無端、生死無量無邊,了知生死當中的苦。所謂的知苦才能夠願意去斷集,才能夠願意去修道,才能夠證得寂滅、證得涅槃。這樣子的知道輪迴的苦以後,您又必須要在一個佛法的知見上先確定了,只有_佛把三自性講對,把不生不滅法講對,把生滅法講對。把眾生輪迴的因就是在生滅法依他起性上,建立了遍計執性的生滅相,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人、我、眾生、壽者相;這樣子的一個遍計執性或是遍計執相,在這個人、我、眾生、壽者相建立之後,而產生了這一些貪瞋癡的現行運作,造作了這一些惡業,而能夠輪迴於三界六道當中。這樣子的一個道理認知之後,信受輪迴了,我願意要解脫輪迴,我不只要解脫自己的輪迴生死,我還願意解脫我一切父母、兄弟、姊妹,過去、現在、未來世無量無邊眾生的生死,所以我來修學佛法,所以我歸依於_佛。因為_佛把不生不滅法講對,把如來藏講對;而外道沒有一個所謂的教主、一個聖人把祂講對。

      簡單來說,佛法裡面並不是以一個人格的佛,或是一個有形有相、有喜怒哀樂的這樣子的一個有情為我們的教主。真正的佛教是依於法身佛的道理,而讓眾生能夠實證報身佛、化身佛的道理。《金剛經》裡面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而簡單地取《聖經》來講,耶和華是依他的形相來造作這一些地球上的眾生;很清楚地,耶和華是人的形狀。可是佛法裡面當中,我們說的這個不生不滅法不是像一神教裡面的大自在天,不是像耶和華還是阿拉,不像這一些造物主他是有形有相、是有喜怒哀樂的。佛法當中的法身佛是一切眾生受熏持種根身器的,這個真實心祂無形、無相、無所住,就如同《心經》裡面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猶如《六祖壇經》在他開悟偈裡面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乃至能夠出生萬法。這樣子一個佛法裡面的一個真實心,這一個不生不滅法,是迥然別於所有的外道所說,因為 佛把這一個圓成實性心講對了。

      佛在建立這一個依他起性法,把它歸類成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佛的這樣子建立,是您我在其他的外道的論典裡面是絕對不可能看到的。如果您深入地去探究一一蘊、一一處,乃至一一入、一一界,您絕對可以很清楚地為自己證實絕對沒有第六蘊,沒有五蘊之外的又另外的一個生滅法,沒有第十九界、沒有第七入、沒有第十三處。您可以懷疑_佛的分類(蘊處界),可是您絕對不可能能夠在_佛的這個施設之外多找到一個《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個依他起性法,絕對不可能超越於_佛的分類。因為_佛的這樣的分類是正確的,祂所說的三自性是正確的,祂所說的遍計執性,依剛剛所說的圓成實性、不生不滅心,剛剛所說的依他起性五陰十八界,佛把這兩個講對了。

      佛再告訴我們眾生輪迴的因,就是因為您、我在依他起性上面建立了遍計執性、遍計執相――人、我、眾生、壽者相;輪迴就是從這個建立四相開始。而四相要斷除,就必須先要所謂的要斷我見;斷我見必須依於四種修。小乘斷我見之後,我們才能夠迴小向大,或是說您直接是修學大乘的。不管是大小乘的修行者,都必定要以這個斷我見這樣子的解脫的初果為入門的基礎而來修證佛法。所謂的我見不斷、明心非真。

      那三歸之後為什麼又要受五戒呢?剛剛我們說的都是三歸。因為佛說對了,我們歸依於祂,就像一個人把您要逃離這個三界火宅的方向,指出來正確的逃生門,祂指出正確的,我們當然歸依於祂所說之法,歸依於這個祂所說的方向;您說錯了,只是讓我們徒然葬身於火坑,我當然不可以歸依於你。這也是三歸之後,我們為什麼說「不再禮敬外道」的道理。這並不是佛法很狹隘、佛法排斥其他的宗教,這絕對不是這樣子的一個說法。佛法、佛教是全部的有情能夠建立的、能夠施設的宗教,乃至哲學當中最為平等的。因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連畜生、連地獄裡的眾生、餓鬼道的眾生,這些在三惡道受苦的眾生他都有這個如來藏心,都是本自具足、本不生滅。信受佛法、不信受佛法,您都有這個如來藏,您都有這個不生不滅心,不會因為您信了您就多增加一個,或是說您不信就減少一個。《心經》所謂的「不增不減」的道理,也是在這個層次而來說。

      那三歸之後為什麼又需要建立五戒?這個道理剛剛有說過了。所有佛法的修證,乃至法界實相的運作都不可能離開三自性。剛剛依於三自性而說,我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真實歸依於三寶起淨念信心,起淨念信心之後,為什麼馬上施設五戒呢?因為三歸是要解脫輪迴,輪迴不離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施設。一個有情絕對不可能能夠說,我還沒有遠離超越欲界的層次,我就能夠依色界的層次、依無色界的層次而來能夠修證,而來超越這兩界,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就好像一個人他爬不過一樓,他說我直接可以到屋頂,這絕對是不可能存在的事實。既然三歸是因為信受輪迴(實有),信受三寶是解脫(輪迴)的因,依於這樣子然後我依於三寶,我來修學三乘菩提。三乘菩提的實證是為了要斷輪迴,或是廣而說之,大乘除了分段生死,還要斷變易生死。那不管是斷哪一種生死,您一定先要從欲界的層次能夠遠離、能夠超越,才可能說有佛法的初分的實證。

      以我們來講,我們這是欲界的人身,我們表現出來的人、我、眾生、壽者相,表現出來的貪、瞋、癡,都是屬欲界的層次。換句話說,您、我不可能避離、跳躍過這個一樓(欲界),而馬上說能夠依於色界、無色界的法,而要來實證、而要來超脫;因為超越輪迴必須以出離欲界的財色名食睡為根本。財色名食睡,欲界的財色名食睡您如果沒有辦法解脫出離,您不可能能夠證得色界的初禪乃至二禪;您對這個色身的執著沒有辦法出離,您不可能證得無色界的這樣的四空定。四空定即使證得了,如果您是依外道而修了這個四禪八定,您沒有斷我見,您會像欝頭藍弗一樣,雖然證得了三界當中無色界四空定當中的第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他因於我見不斷,他沒有辦法出離三界。

      剛剛說了,很簡單的,因為要解脫輪迴而要來三歸,因為三歸之後要來修解脫輪迴的法,三乘菩提當中必定要先以解脫欲界的層次而來說修證佛法。欲界的層次當中表現得最熾盛、最猛烈、最明顯的就是財色名食睡;依財色名食睡,世尊才施設了這個五戒。簡單來說,一個人貪財,他必定容易犯五戒當中的不與取,也就是偷盜戒。一個人如果好色、貪色,對於男女淫欲有這樣子的熾盛不息的淫欲心,他一定容易犯邪淫。一個人如果貪名,他對於名聞利養不捨,就跟我們之前剛剛說了「菩薩造論的因,都只是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絕對不是為了求自己的一個飲食、醫藥、衣具供養這一些,乃至求自己的名聲而來寫作任何論而來破斥邪說、護衛正法,菩薩絕對不是起這樣的名利想。因為這樣子的名利想必定是遠離佛法實證,所要實證的人無我、法無我。一個我見深重、我執深重的人,他已經遠離佛法的修行,這樣的人寫的論,它必定是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回來剛剛說的,一個人如果好名,他必定沒有實質,他只能像一個黑心油、一個黑心食品,他靠著貼標籤的方式,罐子裡面的這個不是真正的清淨的食用油,不是真正的一個善藥、好藥、良藥。甚至類似有一些比較沒有良心的商人使用期限到了,我不需要更換裡面的藥材,我就是換一張標籤,把使用年限以貼標籤的方式來欺騙這些消費大眾。他不管這一些眾生吃了這些黑心油、這些黑心藥以後重點如何,他只求自己的利益。貪求名聲的人在沒有實質的情況下,他必定容易犯於大妄語,不管是大妄語說:「我證得初禪、二禪。」乃至更大的妄語,沒有真正證得三乘菩提的任何一個果位而說:「我證得初果了,我是阿羅漢了,我明心了,我見性了,我是地上菩薩了。」這些都是大妄語。

      財色名食睡最後一樣「睡」,是相應五戒的哪一戒呢?相應於酒戒。酒跟睡這兩個是怎麼扯上關係的?其實很簡單,最近的話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新聞:酒醉的話,因為有一些女眾,特別是女眾她去上夜店,她喝酒過多被人家給撿屍去了。撿屍當然不是真的是成為屍體了,是她已經昏沈狀態了;一個人如果貪愛喝酒,這一種醉茫茫的狀態的話,他就容易相應於財色名食睡的睡。據說最近有一部分的出家眾認為說,佛所制的這一個酒戒,依於現代的需要、時代的需要,應該要把它改成「毒」比較符合事實,可是這樣的施設是有很大的過失的。佛能夠立戒,是_佛於一切法無所不知,而除了_佛之外任何一個有情,乃至等覺、妙覺菩薩都沒有資格來立戒。

      有一個佛典故事:有一個人帶一朵花來供佛,他出來這個寺門之後,他起了一念,這樣的功德到底是有多少?他去問一個修行人,這個修行人說:「我不知道,我幫你問阿羅漢。」阿羅漢說:「我不知道,我幫你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說:「我也不知道,究竟您這樣產生的福德、功德能夠有多少?等我成佛之後,我才能夠為您演說。」彌勒菩薩尚且如此,世間任何一個在等覺之下的一個有情,他如何有資格來說這個戒該不該去施設呢?更何況一個人可以不吸毒,可是他可以喝酒;一個人連酒都不去沾了,他怎麼又可能去吸毒呢?所以如果有任何人以為可以離於 佛而自己別立這樣子一個戒律的話,那是有很大的過失的。

      依於這樣子的殺、盜、淫、妄、酒,分別與財、色、名、食、睡這樣子一個相應不能夠解脫欲界層次的人,必定不能夠解脫色界的層次。因為財色名食睡這樣子的所謂的五蓋,相應五蓋的這樣子的煩惱不能遠離的人,他落於欲界的層次,他對於財色名食睡相應的人、我、眾生、壽者相,他必定還有很濁重的貪愛。連欲界的層次,連這一個粗劣的外相――根塵觸的當下、當中產生的這個粗劣的人我相,在這個相上面,畢竟只是相上面產生的貪愛都沒有辦法斷除、拒絕的人,他不可能有未到地定的生起。因為未到地定的生起,基本上就是你要有初分的遠離根塵觸的當下-五根觸五塵-你能夠對於財色名食睡起了一分的厭惡,或是知道這一些是不可得之法而樂於寂靜,而不樂於五根觸五塵往外攀緣,而往內收攝於自己清靜的一個定境法塵。不管您是外道修學禪定,或者說您是菩薩,依於這樣子的了知殺、盜、淫、妄、酒欲界煩惱的過失,而要從欲界的煩惱入門,而來修證佛法,您都必須要有這樣子的一個認識。

      依於這樣的認識修學佛法的菩薩,特別是在正覺講堂當中,您四種修──您有正知見,有修學知見,您有修習無相念佛的定力,您有修集福德,您又依於這樣子的福德、定力、慧力而來修除自己的性障。自己的性障其實是相應於三界的性障,那一定也是必定能夠依於四種修,而遠離三界當中最基本、最底下的一個欲界這樣子的一個心性上的障礙。換句話說,您對於五根觸五塵的當下而產生的人、我、眾生、壽者相,在人相、我相上面又產生了這些財色名食睡的貪愛的往外攀緣執取,必定會因於你的四種修而慢慢地消除;消除之後,您的未到地定必定能夠生起。因為所謂的未到地定,以無相憶佛念佛來說,您就是在十幾分鐘、二十分鐘當中,您能夠淨念相繼,而不會起一心一念去攀緣這一些色聲香味觸法,連色聲香味觸這一些個法您都不去攀緣,又怎麼可能在建立五根觸五塵後而產生的這樣子的諸種苦受、樂受當中,又產生這一些財色名食睡的貪愛呢?

      既然財色名食睡不貪不愛了,樂於安住於內心的寂靜,樂於安住於憶佛念,您未到地定生起了。換句話說,你就必定能夠依於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而能夠在觀心無常階段來實證斷我見的功德。因為您已經在觀身不淨的部分,五根觸五塵而產生五識的部分而產生五俱意識去了知,這樣子的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上面不管是給您苦受或樂受,都是無常虛妄,都是不淨,都是無常、無我,都不值得我們去貪愛、攀緣。因為往外攀緣,所謂的著相就必定再衍生蒐集後有輪迴的因。菩薩了知這一點,所以他不像外道。

      外道並不是不喜歡欲界的財色名食睡,而是他是更喜歡色界的禪定;外道並不是不喜歡初禪、二禪,而是他更喜歡四空定。舉例來說,外道不是不喜歡五百萬,他是更貪愛五千萬;外道不是不貪愛五千萬,他是更貪愛五億。這是為什麼欝頭藍弗即使證得非想非非想定,他仍然沒有辦法解脫三界,因為他在於遍計執性上面,斷我見最基本這個入門所需要實證的,他都沒有這樣的正知見,更別說是正修行。而菩薩是不一樣的,菩薩了知一切的錢,不管它的幣值是如何,它都是生滅法,都是假鈔。所以儘管這幣值是欲界的五十萬、五百萬;是色界的五千萬、是五億;是無色界的五兆兆,或是說多少;更多的幣值,他都不會去貪愛執著。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菩薩因為有這樣的認知,依於四種修而能夠證得遠離五塵,遠離這樣子的五不淨身產生的五種識,產生的這樣的三種受,而能夠安住於內心,依於未到地定而能夠證得斷我見。

      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講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