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2-07 15:38:32| 人氣5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什麼是九住心?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1/2421-a11_091

學佛釋疑(三)第91集~由 正珍老師開示:什麼是九住心?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學佛釋疑》系列,今天要略談的題目是「什麼是九住心?」

因為 平實導師對我們開示,他在書中也寫著:斷我見一定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因此許多菩薩也更加積極於無相拜佛定力的修學,就有菩薩問:「能不能用九住心,來作無相拜佛的入手處呢?」其實是可以的!因為每一個人在修定的時候,會依於他的習氣、會依於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應的法則。我們今天就以 彌勒菩薩所開示的九住心來看:如何依著這個九住心,來調我們無相拜佛的憶念的這一個心念?修止觀,一定要有定的功夫,才能夠作如實的觀行,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因此斷我見,也一定要能夠有定力的支持,這樣斷我見才不會退失。而 平實導師的開示,也讓正覺的學人更加積極於無相拜佛的功夫,以及斷我見的觀行。

「九住心」就是在修定的過程中,這九種安住的心行變化。彌勒菩薩開示九住心,這個過程從最初住、正念住、覆審住、後別住、調柔住、寂靜住、降伏住、功用住以及任運住。希望您今天在電視前面,也隨著我們這樣一個一個地講解下去,來順便去感受這九住心的變化;這九住心其實也就是我們的意識心如何安住的過程。

首先,「最初住」就是讓我們的心安住在所緣的這一個行相中;也就是說,當我們要修學無相拜佛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找一尊佛,或是一個名號來為我們所緣。那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內攝,令心住於內,不向外散亂,所以最初住也叫作內住。這時候呢,修學無相念佛的時候,學人應該要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環境,如何讓自己隨時能夠起無相憶佛的這一個功夫,因為剛開始的時候,心一定會散動,所以這個時候心一定要往內;你要安靜住你自己的所緣,或者是本師 釋迦牟尼佛,或者是 觀世音菩薩,自己選擇一尊相應的佛菩薩。一開始修定的時候,其實聽聞力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對法的熏習,我們是一定因為熏習了無相念佛的法門,所以我們才會來開始作無相憶佛念佛的功夫;但是不可能一開始,我們的心就能夠往內安住,所以這時候可以由聽聞法教來作安住的心念,否則的話,因為定力還沒養成,一定會去想到世俗的快樂,這樣就沒有辦法把心安住於憶佛的淨念當中;因此如何的能夠先開始依著聽經聞法的這樣的一個心念,讓我們能夠把心安定下來在這個行門當中,這是一開始可以應用的法則。所以不要一開始就想:「我一定立刻就能夠把心定下來。」應該要配合著曾經熏習的知見,慢慢地調,使自己的心能夠定下來;另外也要能夠有思惟的力量,來產生這個讓自己與過去五欲的這種習性的,這樣的一個調整過程中產生了簡擇力、思擇力,這就要靠思惟力,所以「聞」以及「思」這兩個功夫,是剛開始要作初住內住的時候,最先使用的兩個力量。

第二個就是「正念住」,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心念還很粗,因為內住的習慣還沒有養成,當我們漸漸的有著內住的習慣養成的時候,這時候這個階段,就稱為正流或者正念住,讓我們自己正念的心念流住不斷,這時候我們的心念從粗漸漸就會調到細。譬如憶佛的時候,我們的心就開始輕輕的往內攝,而不會向外攀緣。但是這件事情,這樣的一個意識心的調整,一定要一直反覆許多次,所以這就是相續方便。也就是這個時候,你已經願意以憶佛念佛的行門,來作為你定力的修持,那就是必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自己,使得我們的意識心能夠定下來;意識心其實在學習任何東西、任何功夫都一樣,必須要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提醒;由這樣的提醒,才能說服我們的末那識,接受這樣的一個狀況,而能夠安住在憶佛的行門當中。

第三個是「覆審住」,覆審住就是說,我們覺得自己已經能夠隨時地來憶佛、來安住,但是有的時候,還是會有妄念的生起,所以就要更覆審察;當自己覺得自己的心有妄念、有失念、雜念的時候,於是立刻去看到,並且再把憶佛地念輕輕的提起來。這時候的覆審住要作的就是:當你把憶佛的念輕輕地提起來的時候,你不要再提一個念要把妄念止掉的念;因為你再提一個「要把妄念止掉」的念,你這個要止的念,比你原來的妄念還要粗重;所以當你在憶佛的時候,你依著覆審住的這個階段,發現有妄念的時候,你只要輕輕地把憶佛的念再提起來。這樣次數多了,慢慢的調,自然這個憶佛的念就會漸漸的細了;而且這憶佛的念,也能夠漸漸地變成了真正習氣上的行門與功夫。在修定主要的有兩個力量──就是正念與正知。正念的力量還有正知的力量,都可以幫助我們在憶佛的念上,能夠快速的成就。有了正念與正知,這時候我們如果想要修學念佛三昧,或者是說我們有願心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可以成就;但是我們一定要非常知道我們的意識心和末那心的體性,定的過程絕對不要去想:我能夠一坐下來,馬上就能夠入定。特別是開始練習的時候,我們對於這樣的功夫還不熟悉,一定要多花一點時間讓自己輕輕的內攝,而且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並且漸漸地增加自己憶佛的時辰。除此之外,也要常常在自己的住所,或者自己能夠看得到的地方,作出能夠隨時提醒自己憶佛的這樣的一個念;所以這時候這個正念的培養,就能夠很快的成就,也因此與其抱怨自己的憶佛念不成就,不如好好的一次又一次把這個抱怨化為提醒自己憶佛的念。也有人覺得自己一打坐就不會有妄念,就沒有妄想;也許是真的沒有妄念、妄想,但是也可能是掉入了微細的昏沈當中。這時候他的憶佛念是不清明的,甚至憶佛念已經不在了;也就是說,他的這一個念不是強而有力的,那這樣落在這一種暗沉的定中,是沒有辦法產生作用的。我們要修學這憶佛念的功夫,是要讓它能夠成為我們拿來引用,並且拿來修觀的力量、心力,而不是要耽於這一個定境法塵中。

接下來是「後別住」,也就是近住。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因為這樣憶佛的關係,漸漸的我們的心念轉成清淨了,而憶佛也能夠不用一而再、再而三的作意,來提起自己憶佛的念。這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憶佛念,有時候它能夠自然的起來,甚至我們都沒有提醒它,所以這個時候呢,也就是叫作清淨念住。那我們的心—意識心—已經漸漸地有著憶佛的習性了,這樣你隨時隨地你想要憶佛,你就能夠安住在憶佛的氛圍當中。如果在這四個階段完成的時候,在南傳的佛法當中,其實也就是屬於四念住的成就;因為表示正念已經有它的穩定性,所以這四個階段,可以說是我們在修學憶佛念的最初的階段。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難免會有妄想紛飛;有妄想紛飛的時候,我們剛剛有說,不用去管它,你只要輕輕地再提起來就好了,而不要想說自己要去另外起一個念,去壓伏這個煩惱。

再來下一步就是「調柔住」。因為我們憶佛的念已經產生了對治的力量,所以我們的心能夠有著一分的自在力,心能夠有著一分的歡喜,所以也叫作調柔住。在這一個過程當中,我們能夠讓我們的心,安住在清淨自在的輕安當中。不過這時候,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輕安來產生對治的力量;因為雖然我們有憶佛的這樣的輕安、有這樣的定力,但是我們的習氣還是在,我們的心還是會散亂,我們面對境界的時候,還是心上的心行會盪漾不已,所以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這一分憶佛的輕安以及定力來作為調伏。而我們心會散動,往往就是外五塵,如:色、聲、香、味、觸,或者是貪、瞋、癡,或者是男女等相的一個現起,而會障礙到我們的修定;所以我們可以用這樣的一個輕安、這樣的憶佛定,來作為對治的力量。也因此在佛法的修證當中,依著定力的修持,就解脫果而來說,如果無相憶佛的功夫作得很好,然後又能夠有斷我見的這樣的知見以及實證,要入薄貪瞋癡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可是如果沒有定力的執持,要入薄貪瞋癡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現在一般人許多的過患,就是他雖然知道五欲有過患,可是有的時候還是會有習性去貪著,加上沒有定力,所以是無法對治它。也因此如果說我們對於過患能夠想得很清楚,這樣子,我們如果發現自己有妄想起來的時候,我們依著我們自己的一個定力,我們可以去檢視自己這個妄想的起源,這個妄想是什麼東西?也就是說這時候,我能夠依著我們憶佛的定來去檢視我這個妄想的虛妄性;在檢視的一個過程當中,就會產生對治的力量,而由這個對治的力量,就可以除掉一分貪瞋愛染的習性勢力。所以當我們能夠有調柔心住的時候,對於我們對治我們的習氣性障,是能夠有很大的功夫的。

再來我們說「寂靜住」。寂靜住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是超過了調柔住。寂靜住到了這個階段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無相憶佛成就的學人,以前會讓他跳腳的事情、會讓他不高興的事情,會發現,現在都沒有讓他興起波動的力量了。因為他的心已經寂靜了,能夠安住在這個憶佛的輕安當中、安住在憶佛的定當中;所以對於外界五塵的紛擾,貪瞋癡的境界現前,以及欲愛的現起,那一種力量已經無法妨礙到他憶佛的功夫了。也就是說,他的憶佛功夫已經是有力量了,所以這時候,這個過程是最寂靜的對治。我們說的寂靜並不是說他都不講話、他都不出聲,而是說外五塵以及一切的惡尋思、隨煩惱,已經不能夠輕易地擾動了他的心思;當有這一些惡尋思、隨煩惱的現起的時候,有著這樣寂靜力量的學人,他也只會靜靜的看著。尤其是,如果又有大乘見道的功德,在十住位的修行,從初住到十住,都能夠依著諸法如幻的這樣的一個心念來看眼前的事物,對於會再造下粗惡的身口意業,已經不是這樣的學人所會行的業行了。佛陀有開示:「當我們在正念正知的時候,是要如同手上護著一個油缽,從眾中走過;在這個大眾前面有著許多漂亮的美女,而在後面卻有著一個拿著刀要殺我們的人,但是不論前面的美麗的誘惑、後面恐怖的恫嚇,自己護著油缽的心一樣都不會變。」所以剛開始,我們一定是依著正念正住,如護油缽這樣的一個方式,來調伏所面對的種種相;而等到我們有寂靜的這一個功夫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完全不在乎各種的惡尋思以及隨煩惱,而能夠依著自己的心願、行願來安住。

第七個是「降伏住」,這個部分是最寂靜、最安靜的。因為在前面那個過程當中,我們還會有一點點的心思,但不會起現行;但是到了降伏住的時候,我們連心裡面會有這一種粗重的波動都不會有。這一種的降伏住,在《顯揚聖教論》裡面有說:「輕安者,謂遠離麤重、身心調暢為體,斷麤重障為業,如前乃至能增長輕安為業。如經說:適悅於意,身及心安。」(《顯揚聖教論》卷1)所以在這一個過程當中,這樣的一個行人,不但不會造粗重的惡業,連念也都不會有;所以這是寂靜再寂靜的一個過程,我們修學無相拜佛的一個功夫,這些都是可以達到的。也因此無相拜佛的功夫,並不是只是一個人,靜靜的在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中;那是剛開始的過程,等到功夫成就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依著這一個無相念佛的功夫,面對五欲六塵而不受其擾。

接下來第八個是「功用住」。也就是這樣的功夫,能夠無間的起行,你不必特別的加行就能夠成就。

最後一個是「任運」。在任運的一個過程當中,隨著我們的心念的起行,這樣的定也就是隨著我們而自然的流注出來,連要起加行的念都不會有,由此我們能夠達到等持的功夫。

我們以上所說都只是定的內涵,不及於慧,希望能夠提供給您無相憶佛意識起行的參考。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5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7-9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略談妄想散亂心的種類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什麼是所知障?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