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首先祝福大家:心想事成、福慧增長。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我們要來探討一個題目,有人問到:如何真正的放下?
為什麼會有人有這個疑問呢?因為很多人常常會聽到要放下,但是如何才算真正的放下呢?要探討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來思考,為什麼我們需要放下呢?要放下,當然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我們有所提起,而且所提起的這個東西,會造成一些負擔,會造成一些困擾,甚至於會有讓我們造成一些不良的後果,所以我們必須要把它放下;所以我們之所以要放下,是因為我們已經有所提起。
接下來,我們來想一個問題:我們怎麼去體會把一件事情放下呢?這個放下是有一些功德的。我們來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說,假使我們拿個重物,左手拿了一個袋子,這個袋子有十幾公斤重,右手也提了一個袋子,這個袋子也有十幾公斤重,在路上剛好碰到一位好朋友,於是就開始聊天,聊啊!聊啊!時間一久,我們就會覺得我們提的重物怎麼越提越重,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物品放下,我們就會覺得非常的輕鬆,所以這是有功德受用的。同樣的,有些人在搬運公司工作,當他揹著電冰箱爬樓梯的時候,突然間碰到熟人,這個熟人跟他聊天,時間一久,他越揹是越辛苦的,這時候,如果有機會讓他把這個冰箱放下來再聊天的話,他就會覺得是一種解脫,有一種放下的功德。同樣的情形,如果我們扛著重擔跟別人聊天,或者木匠拿著大鐵鎚,在跟別人聊天,只要時間一久都是負擔,最後會想把它放下來,這一放下,就會體會到放下的那一種功德。所以當我們拿著重物,跟別人長時間聊天的時候,如果能夠把這些重物、重擔、電冰箱、大鐵鎚等等把它放下來,就會有放下的功德覺受。這一類的重物的放下覺受,我們是比較容易去瞭解的,也比較容易去體會。
另外一類的放下是指對「我所」的放下,一般世間人在勸勉別人放下,主要是指對我所的放下。比如說,有一些人非常貪著一些錢財,我們就會對他說:「錢財乃是身外之物,要放下!」也有一些人相當貪圖名利,甚至於為了一個民意代表的名分,爭得要死要活的,甚至於跟一些好朋友都鬧翻了!如果有幸碰到一些有智慧的人,就會對他說:「你要放下名利!」同樣情形,有些人對女孩子就非常的喜愛、非常的執著,如果一直猛追不到的話,甚至於有一些會有想自殺的念頭,大部分的人要開導這些人,也是要跟他說:「你要放下!」有些人喜歡吃東西,吃不到,他也會很難過,也非常執著,這個也是要放下,這一類屬於對「我所」的執著。我所就是:我所有的東西。比如說我的車子、我的房子、我的眷屬——也就是我的妻子、我的父母、我的子女等等,還有我的名位、我的錢財等等。一般人在勸勉別人放下,主要是以對這個「我所」的放下為主要的內容。
我們如何勸勉別人對我所的放下呢?要以什麼角度來勸勉呢?主要是要以「無常」為主。比如說我們以無常的角度去跟人家分析這些錢財、名位等等,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是恆常的,我們又帶不回去;類似以這個方向或這個角度,去跟別人家說明或去開導,或許對方就聽懂了。這些都是對我所有的東西的執著,能夠把它放下就放下,主要是從無常的角度,沒有永恆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因為世間法沒有一個是永恆的,以這個角度來勸勉別人,希望他放下,這部分是對「我所」的放下。
另外,還有對「我」的放下。對我的放下,主要是對五蘊我的放下。五蘊我的放下,就是對色蘊我、受蘊我、想蘊我、行蘊我、識蘊我的放下。如果要從五蘊我的放下去跟其他人分析,依然還是要從無常的角度去跟他說明。一般人所認知放下呢,都是沒辦法出離的,也就是說對身體持物的放下,或者對我所的放下,也就是對我所有的東西的放下,依舊是沒有辦法出離這個三界;因為依舊執著以意識或意根為真正的我,以妄為真,所以還是沒辦法出離的。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佛法中的放下,佛法中的放下就分為:二乘人的放下跟大乘人的放下。首先我們來瞭解,什麼是二乘人的放下?二乘人他若要放下,他必須要有正知正見,他要以無常、苦、空、無我的角度,以四聖諦、八正道或因緣觀的現象界去觀行,逐漸由斷我見再慢慢地去斷我執,也就是放下我見也放下我執,他才能夠出離三界,這是二乘人所謂的放下。
那什麼是大乘人的放下呢?大乘人的放下,那就比二乘人的放下更殊勝了。大乘人的放下,仍然需要正知正見,還是一樣從斷我見開始,然後找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個真心,現觀真心確實如《心經》所言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當我們找到這個真心以後,再去讀《心經》,就會發現《心經》所講的,都是我們這個真心;以這個真心如來藏的角度,再返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法的一一支,都是虛妄的、無常的,甚至於無智亦無得,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放下。
所以佛法中三乘菩提,不管二乘或者是大乘,如果我們缺乏正知正見的時候,這時候的放下,就可能有一些不是真正的放下。比如說,有法師講:「什麼法都不執著,當你什麼都不去執著的時候,就是覺知心不執著,把一切都放下,放下,你就可以開悟了。」這位法師這樣說的話,但是我們來分析看一下:當我們把一切都放下以後,我們到底悟了沒有?還是沒有啊!當然是沒有啊!我們來想,最能夠把一切放下的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但是阿羅漢、辟支佛也是沒有悟啊!他們只是悟得二乘菩提,對大乘菩提還是沒辦法悟。所以那些錯悟的人,還是被「我」所繫縛了,不是我們把「我」放下,一切法都不去執著,那我們就是可以開悟了,這是不對的!因為這個覺知心的「我見」沒有斷除的時候,我們就悟不了大乘菩提;覺知心的我見沒有斷除的時候,我們就被我見所繫縛;覺知心就是我,覺知心就是 佛所破斥的常見外道我。
大家想想看,這個意識覺知心,有沒有被歸納在五蘊裡面呢?當然有啊!衪還是包含在五蘊中裡面的識蘊裡面,因為這個識蘊裡面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個識,所以這個意識覺知心,還是攝屬在五蘊的識蘊裡面,所以衪還是無常虛妄的,不是真實有的。所以,如果有人把這個意識心當作真實的我,或者認定這個意識心可以到未來世去,可以貫通三世,這個人就是落在我見裡面。所以 佛所說的解脫義,並不是覺知心離開煩惱,便是親證解脫;也不是放下一切不執著,便是親證解脫。有些人會誤認為:當放下一切不再去執著,就代表是親證解脫。不是這樣子的!而是因覺知心證得及了知覺知心自己是虛妄的,也就是我們要用這個覺知心,去證得及了知覺知心本身是虛妄的;也要證得及了知能思量、處處作主的自己,也是虛妄的。我們意識覺知心知道覺知心本身及作主的心都是虛妄的,因此對於後世是否繼續出現覺知心、作主心,都無任何罣礙;所以捨壽時願意讓自己完全消失掉,這樣才是斷我見、我執的解脫真實義。
所以,如果只是在覺知心自我上面用心,只是在捨棄一向貪著的六塵境界,也就是只在讓覺知心放下對六塵境界的貪著,讓覺知心不貪六塵而獨自常存於六塵境界中,卻不曾去觀察覺知心是虛妄的,依然是落在我見裡面,依舊是我見未斷。這只是教人放下我所,並非放下我見及我執,而且誤認以為這樣斷除我所,當作是斷我見,而妄說已經見道了,這些都是屬於常見外道見。
我們首先先從「放下」讓大家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如果我們只是在意識跟末那層面來說放下煩惱、不分別煩惱、對外境如如不動就是解脫,就是中道,那還是不能解脫三界分段生死。因為這種情形,我見跟我執都還沒有斷除;只要認定覺知心不壞,就是我見未斷。很多人認為覺知心不會壞,可以到未來世,很明顯這是不對的;因為如果我們這個覺知心,可以到未來世,那過去世的覺知心,應該也可以到這一世來,對不對?如果這個過去世的覺知心,可以到這一世來的話,我們就能夠知道過去世發生什麼事;但是除非有宿命通的人,不然,無法知道過去世發生了什麼事。所以很明顯的,這一世的覺知心,也沒辦法到未來世去,所以意識覺知心是會斷滅的。也就是說,當有人認定覺知心不壞,就是我見沒有斷。同樣的,只要有人認定作主的我真實,就是執著意根,就是還有我執。其實只有真心如來藏,六塵動不了祂;也只有真心如來藏,才是微妙澄清如如不動的心。意識跟末那識即使住在四禪或者四空定當中,也還是跟法塵相應,都不是真的如如不動,何況是我們在行住坐臥當中面對一切境。
接下來,我們來看真正證悟的人,他是怎麼放下的?真正證悟的人,悟後他領受到真心如來藏的勝妙真如法性,轉依於如來藏,能夠放下對五蘊十八界的攀緣,同時也放下對六入及六塵境上的攀緣;這時候真正證悟的人,會讓覺知心以自心如來的常不變異,不受於六塵也不著於六塵的無我真如法性為依據,隨時去體驗如來藏心體的清淨無染;這樣就能夠隨時隨處,安住於萬緣當中,所以這才是真正的對萬緣放下的修道人。也就是說,當我們證悟以後,我們的覺知心能夠保持隨時在六塵境上觀行,而且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如來藏為依歸,所以我們證悟以後,不是變得傻呼呼的什麼都不分別。
所謂的證悟,不是去把我們的覺知心修得不分別,而是用我們這個有分別的覺知心,去找到從無始劫以來都不分別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真心如來藏,這樣才是證悟。所以證悟的人,他的覺知心隨時能夠在六塵境上觀行,而且轉依於如來藏,不在六塵萬法上面去執著;他知道身上有一個從不在六塵萬法上分別的如來藏,依止於這個如來藏,慢慢地去降伏我執煩惱習氣。所以也就是說,菩薩在佛菩提道的修行過程中,不僅在有的這一邊,同時也在空的這一邊;也就是說,他同時橫跨在空、有這兩邊,他不偏空也不偏有。所以他依止於空性如來藏,歷緣對境去慢慢伏除我執煩惱的習氣。
這時候他也可以很明顯地去觀察到,這個真心如來藏沒有五陰相,也沒有識陰心的相,祂從來不在萬法上攀緣,這個真心如來藏猶如虛空,非常的寂靜。從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心如來藏的角度來看,不僅究竟佛之無漏五陰不可得,眾生的有漏五陰也同樣不可得,這時候,還有什麼能夠稱呼為眾生呢?既然連究竟佛之無漏五陰也不可得,那麼佛的一切種智又依什麼來建立呢?
所謂的煩惱,是因為跟五陰眾生相應才起現行的,但是,我們第八識真心如來藏跟種種煩惱都不相應,而且跟煩惱相應的眾生五陰又都是無常、都是空相,也是不可得的,所以菩薩們又要稱呼什麼叫作煩惱呢?這時候也不用談什麼是放下了。從五陰的角度我們才會有煩惱,從如來藏的角度,我們就沒有什麼煩惱可言。
所以不退轉的菩薩,當他親證這個自心如來的涅槃境界的時候,就可以毫無牽掛地永遠脫離五陰的繫縛。如果能夠這樣,這位具有慧解脫智慧的出家或在家修道人,這時候他可以照樣受用五塵的境界。也就是說,他仍然跟平常一樣吃飯、喝茶、睡覺作種種的事情,即使他在喧鬧的市場上,或者吵雜的環境中,也會如同是在處於清幽寧靜的山林中一樣;因為他可以用解脫的心去歷緣對待任何一個境界,所以沒有喧鬧吵雜跟清幽寧靜的差別。
所以這時候,如果他知道能夠捨報後,可以立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也不會因此生起歡喜的心;同樣地,假使有個因緣他要下墮地獄,他也不會生起厭惡的心。所以這時候的他,就可以用這樣的智慧,隨處、隨緣、隨願來建立六道中的五蘊身,因為這些五蘊身都只是真心如來藏幻化而得的,這些都是無我、無所得的法;所以也沒有歡喜或厭惡的我可說,這時候就能夠一心放下所有的執著,到達絕對真實平常的大安隱處。也就是說,連一點點煩惱也都沒有了,這時候只需要隨處輕安地過日子就好了,這樣子才是真正的放下。
最後,我們作一個簡單的總結,在這一集中我們介紹了幾種放下,包括對身體持重物的放下、對我所的放下、對我的放下;也介紹了佛法中二乘人的放下,跟大乘人的放下之間的差別;也提到要達到真正的放下,是要用我們的覺知心,去找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真心如來藏,而且轉依於如來藏,不在六塵萬法上面去執著,用解脫的心去歷緣對待任何一個境界,這樣才是真正的放下。因為我們之所以要放下,是因為我們已經有所提起;真心如來藏從來沒有提起過,所以也沒有所謂的放下可言。也唯有依止於從來沒有提起,也沒有所謂放下的這個如如不動的真心如來藏,歷緣對境才能真正的放下。
「如何真正的放下?」這個題目,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邊。
謝謝大家!也敬祝大家:色身康泰、學法無礙。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