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9-19 00:33:40| 人氣1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優婆塞助戒之捨戒(一)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279-a10_116

菩薩正行(二)第116集~由 正緯老師開示:優婆塞戒助戒之捨戒(一)

菩薩正行(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菩薩正行》,我們現在講的是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八輯第138頁的部分,上次我們講到了這個部分,我們繼續接著講。

上次講到了是:【或時有人具足一戒,所謂波羅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無漏戒;或具四戒,加攝根戒;或具五戒,加無作戒。】(《優婆塞戒經》卷7)給大家很快的複習一下:定共戒就是,因為定的力量所以生起了我們遮止為惡的心行,這樣子的話生起這個類似戒的力量,所以我們把它叫作定共戒。另外就是無漏戒,無漏戒是因為我們修這個根本禪定的時候,因為根本禪定的本身就必須要跟我們的見地相應——我們說 佛所教的正見相應,所以這個部分也會因為跟這個正知見相應的關係,所以說它也會讓我們生成遮止為惡的力量,所以叫作無漏戒。接下來另外就是攝根戒,就是我們能夠隨時的攝住六根,不會讓這個六根追逐著六塵在轉,所以這樣子的狀況,我們就另把它的力量,把它叫作攝根戒。無作戒講的就是說,從此世熏習之後,這個熏習的力量能夠儘可能完整的帶到後世,在後世即使我們沒有另外再受戒,或者我們沒有再特別受到熏習的時候,這個時候仍然可以因為往世熏習的原因,所以這一世很自然的會遠離惡法,這個力量就叫作無作戒。

那麼在這段經文裡面,佛說有些人,只有具備一個戒,那就是波羅提木叉戒,那這波羅提木叉,其實它的意義是別別解脫的意思。它最原始的意義,就是因為我們說,戒律其實是一個集合體,戒律裡面包含了許多的戒條,每一個戒條其實都在規範我們,可以讓我們遠離了往後世很嚴重的遮障。比方說殺這個戒——戒殺這件事情,那這件事情其實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就是說,殺的這個業行,對我們自己後世跟眾生之間的這個冤冤相報,是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的,所以為了要遮止,為了要讓大家這個以後後世的菩薩道走得更加的順利,所以特別特別的把這個「殺」這個戒列為重戒,告訴你就是說,重戒這件事情千萬不要違犯,一旦違犯了,未來世大家再相遇的時候,這個冤冤相報是沒完沒了的事情,所以為了要避免這樣的狀況,請大家千萬千萬要好好地持守這些戒。

所以殺是如此,我們說盜—偷盜—也是如此。偷盜有一些狀況,它是有很嚴重的侵害了這個眾生的狀況,那麼這個狀況,你這一世也許逃得過,但是你未來世大家總有因緣再相遇,這個時候,在未來世再相遇的時候,恐怕要還的東西就很多很多;再加上盜的這件事情的話,當犯下這個重戒的盜的時候,畢竟在心行上面就有非常非常大的染污性,所以這個染污性,也有可能會在往生的時候嚴重的影響往生的這個狀況、往生的去處,所以這也是說我們把盜把它列為是一個重戒的原因。

那麼像這樣子,我們一路這樣看過去的話,就可以發現說每一條的戒,它其實都是針對一個狀況,告訴大家:「不要這樣作!不要這樣作!」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在這個規範的哪一件事情上面,能夠作到讓自己能夠遠離這些惡事的話,那麼我們相對於這個部分的惡事跟遮障,我們就說我們已經得到解脫了。所以這相對於每一條的戒條,我們都會有一個相應的解脫,所以才叫作別別解脫——各別各別的戒條都有它相應的解脫。那整體看來的話,整個的戒律叫波羅提木叉,叫作別別解脫,它的意義也正是在此。

但是我們說後世,往往有許多的人沒有去深究這個波羅提木叉,它是別別解脫—根據戒條各別各別獲得相應的解脫—這個實際的狀況;有些人就會主張說,既然談到了「別解脫」這件事情的話,那是不是就有「正解脫」呢?特別是有一些聲聞眾,往往都會把這個意思又把它給扭曲了,所以會把聲聞戒,比方說這個比丘戒、比丘尼戒把它當成正解脫,把其他的所有的戒當成別解脫。比方說有一些人,有一些人就把這個聲聞戒把它當成正解脫,把菩薩戒當成別解脫,這其實仔細想起來,它的道理是非常荒謬的事情! 

因為各位不管從哪一個層面去看,菩薩戒它的位階永遠凌駕於聲聞戒之上。請大家聽清楚!不管從哪一個層面來看,菩薩戒的位階一定凌駕於聲聞戒之上!為什麼?比方說,我們說聲聞戒是盡形壽,但菩薩戒是盡未來際的。也就是聲聞戒只有在這一世的時候,受戒能夠成立,可是一旦捨壽了之後,下一世再來的時候,對不起!您就沒有聲聞戒的戒體了,那個時候你的戒體,得要下一世再重新再想辦法再發起,也就是說在聲聞戒的部分的話,我們說的這個無作戒是比較難成就的。

可是菩薩戒不然,菩薩戒從戒的制定,您可以看菩薩戒的完整,比方說十重四十八輕的內容來看,它的這個戒條函蓋的範圍非常的廣,甚至從每一個戒條,從這個粗到細的規範的程度來說,每一個戒條其實從現行到心念也都函蓋了;所以菩薩戒整個攤開來看的時候,對於我們整個身口意行的規範跟引導,它的作用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如果您能像我們之前講的說,受戒之前好好的上課,聽聞這個戒的每一個戒條它的戒相、它的原理、它的意義;然後受戒的時候慎重的受戒,受戒之後,然後經常的誦戒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謹慎持戒;如有犯戒的時候,好好的如法懺悔。如果你能做到這個部分都具足的話,那您這個菩薩戒的相應的無作戒,在未來是很自然很自然會自然生起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說菩薩戒,它的這個戒體是直接可以跨三世的原理。所以從這裡來看的時候,一個聲聞戒它只能夠盡這一生有效,但是在菩薩戒從原理來看的時候,它是跨三世有效的。請問大家,到底是菩薩戒它的格應該要在聲聞戒之上,還是反過來呢?所以這樣子我們自己想一想,應該就可以作出正確的抉擇。

又譬如說,菩薩戒是我們行菩薩道一路的過程中,都必須要好好持守的一個戒條;但是聲聞戒,最多最多只有到阿羅漢果。那我們說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一旦我們說,過這個三賢位入初地開始,入初地開始他的解脫功德就已經如同阿羅漢了,當然那個時候的話,因為刻意的留惑潤生的關係,所以說他還會示現一小部分的思惑,以便有利於生生世世的繼續在人間行菩薩道,最慢最慢到八地,那個時候就可以完完全全的把這個最後一分故意現起的思惑也把它給消除了。所以我們說,不管從現行上面來看,或是從究竟徹底清淨來看的話,初地菩薩或是八地菩薩,他的解脫功德都可以拿來跟阿羅漢相提並論。這樣子說來的話,當然就是說,聲聞整個的修行解脫,其實是完整地函蓋在菩薩道的修行裡面的,所以以這個立場來看的時候,聲聞戒它的位階怎麼可能放在菩薩戒之上呢?再加上,各位也從佛經上面有看到了,我們說佛經上面有說童女迦葉的這個事跡,他帶領著五百大阿羅漢—五百阿羅漢—周遊四方,去降伏這些外道。從這個童女迦葉的故事裡面,也很顯然可以看出,這一些他後面跟著的全部都是持聲聞戒現這個比丘相的人,可是他自己本身卻是現菩薩相的。

所以這樣看起來的話,無論如何,菩薩戒的位階,都一定是高於聲聞戒的。那正是因為這樣的緣故呢,所以我們說,如果有人說聲聞戒應該是所謂的正解脫戒,然後菩薩戒應該是別解脫戒,如果有這種說法的話,很顯然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因為一來,波羅提木叉本來就是根據每一個戒條個別去解脫的意思,所以沒有所謂的正解脫跟別解脫才對,在這個意義上面;第二個就是說,即便是要分正解脫跟別解脫的話,那麼菩薩戒,只要您具有菩薩的心性,您有受過菩薩戒了,那麼菩薩戒的位階一定會高於聲聞戒,這是無庸置疑的事情。這是波羅提木叉這個部分特別要跟大家說的。

在這一段的經文裡面,如果說只具足了波羅提木叉戒,在這一段的經文裡面指的當然就是指的是菩薩優婆塞戒,意思就是說有些人他也許在這一生他只有受了菩薩優婆塞戒,所以他也只有擁有這個戒而已;那麼另外一些人,除了菩薩優婆塞戒之外,會另外再加上定共戒,也就是他會透過禪定的修習,特別是我們講說,根本禪定的修習,讓這個定力能夠共同的與戒共生發起力量,所以這個顯然,如果同時具足了菩薩優婆塞戒跟定共戒的時候,他的這個力量一定會更好。當然有人會除了定共戒之外,再加上無漏戒,那就是要對於說如何的無漏,在知見上面的熏習就要更強,再來搭配這個定的功夫,使得這個三個戒加在一起的時候,對於他在平常面對境界的時候,他更能夠不會去作犯戒的事情。第四項戒再加上攝根戒的話,就表示說他這個,可以說心心念念都在這個戒的持守上面,所以他能夠攝受六根,那這樣子的話遮止的力量就會更強。當然!如果具足五戒,所謂的無作戒的話,那就是表示說,他真的持守這個戒條的時候,已經牢牢好好地熏習進去他的如來藏裡面,所以這樣子這個戒的力量,對於他延續到後世來講的話,就會起得很大的作用。當然我們期勉大家就是說,儘量的能夠同時具足,像 佛這裡講同時具足五戒,因為同是個別的這個戒,都各自有它的功效在。

接下來 佛就繼續講了:【善男子!波羅提木叉戒,現在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善男子!若復有人欲受戒時,至心能觀生死罪過、解脫功德,信心歡喜,是人兼得作、無作戒。如是戒者,隨命長短;命長長得,命短短得。】(《優婆塞戒經》卷7)這個部分先到這裡。佛繼續就跟我們開示說,波羅提木叉戒現在得,定共戒三世中得。這裡承我們剛才所講,這裡講的波羅提木叉,指的就是菩薩優婆塞戒,這個戒當然是說,是現在受戒時能得;但定共戒為什麼說三世中得呢?最主要是因為,我們在無量劫的修習裡面,其實大家應該都修習過禪定的。佛經裡面也有記載這樣:就是說,當這個天地有災變的時候,那個時候因為災變的關係,所以說,大家都必須要修習這個初禪,以躲過了哪一些的災變。既然有這樣的一個記載的話,那很顯然就是說大家過去世一定也修過相應的這個禪定;甚至我們可以說,從佛世的時候許多外道都是四禪八定具足的狀況,我們可以大膽的斷言,我們每一個人,因為過去有無量世,所以我們畢竟一定也都曾經修習過四禪八定,這個並不足為奇。我們常常也跟學員說,我們如果仔細想想的話呢,過去世既然有無量劫的話,那不妨想一想過去無量劫,我們有哪一些事情沒有作過呢?其實如果從佛道的這個方式來看的話,我們可能過去無量劫沒有做過的,一個可能是沒有像這個定性的聲聞一樣入了無餘涅槃,第二件沒有作過的事情就是,我們可能從來都不曾入地,因為一旦入地之後,就是勇往直前再也不會退。所以我們說定共戒,佛在這裡說定共戒三世中得,因為這個定的這個事情,其實我們在三世之中過去也一定都修過的。

接下來,「善男子!若復有人欲受戒時,如果他在受戒時候,能觀生死罪過、解脫功德,信心歡喜,是人兼得作跟無作戒」,那兼得作跟無作這兩個戒,作這個戒,我們說作戒就是表示說,你在這一世,因為你由於受戒的關係,所以會遮止你去做一些事情,這個叫作「作戒」。無作戒就是,由於戒的熏習的力量,所以使得這個功德能夠在後世,比方說如果在這一世,持戒持得很好的時候,那你後世就會有無作戒。比方說前世如果說持戒持得很好的話,那你這一世也很自然就會有無作戒。所以我們說這裡 佛所講的,剛好就跟我們前面講的這個事情是一致。佛說如果受戒的時候,能夠「至心能觀生死罪過、解脫功德,信心歡喜」的話,那麼除了作戒之外呢,尚可以得無作戒。「如是戒者,隨命長短;命長長得,命短短得」,因為優婆塞戒畢竟是盡形壽一生的,所以你這一生的熏習如果很長的話,那很顯然,假如說你這一生活得很長又能夠好好的持戒,當然戒的這個熏習也就很好;可是如果說這一生剛好不巧,這個壽命比較短促的話,那很顯然你對於戒的熏習就比較短暫、就比較不深入,未來這個無作戒也很難生起。所以像這樣的緣故呢平實導師也特別把菩薩戒裡面的「不故入難處」這個戒,拿出來勉勵大家,凡是要行菩薩道的人,應該要好好地去照顧自己的道器。所以如果說平常有看到有這些危險的場合的話,你一旦修學了菩薩道之後,應該要衡量一下,不要馬上這個二話不說想都不想就衝到前去的話,那這樣子的話你極有可能就會犯了「故入難處」這個戒法,如果不故入難處的話,好好地持守道器的話,當然這戒的熏習就會更好。

佛接下來繼續說,我們繼續往下唸:【是無作戒,三因緣捨:一者小莊嚴故、二者心放捨故、三者作不堅故。不捨因緣復有三事:一者有本願故、二者作業堅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優婆塞戒經》卷7)我們看這個無作戒,無作戒我們剛才反覆的說了,無作戒就是你這一世的熏習很好,所以你到後世的時候,很自然的會對於可能有犯戒的狀況,你都會自然的遠離。所以像這樣的無作戒,佛說有三因緣捨。我們看這個的時候,第一個看的是說小莊嚴,「小」其實在這個用意上面跟「少」這個字是通的意思;這個意思就是說,平實導師舉的例子的意思是說,像這個小莊嚴,就好比是我們有受戒了,可是我們在持戒的時候,卻往往是反覆猶疑心不堅定,比方說碰到一個境界的時候不能夠立刻當下的遮止,反而讓自己一拖二拖再拖,一直等到,乃至於說一直等到即將這個犯戒的行為即將要完成的前一剎那,才終於放棄的話,那我們就要說,這樣子的這個持戒,就叫作小莊嚴。因為這樣小莊嚴的緣故的話,各位如果從我們前面講解的無作戒,它的根本是在於熏習的這個解釋來看的話,您看看如果是這一種的持戒的方式,您怎麼會談得上熏習呢?因為連一個您不管是哪一個戒法,您都是要到最後的當頭呢才說勉強的持守住的話,那這個戒呢肯定是熏習不完整不堅固的,所以這樣子來說,您在後世這個部分,無作戒就很難生起。第二者當然談的,佛就直接說「心放捨」,特別就是心放逸。心放逸就是說,首先心放逸當然就是說不攝六根,所以我們任意讓自己的心往外馳流,碰到境界的時候就隨著境界去轉了,但也許跟著境界轉的結果,也許到最後會持守戒條到最後的當頭,就像前面的小莊嚴一樣,也許都忘記了戒條的存在,所以就一路隨著境界轉,一直到轉了好久之後,才突然想起來說:「哎呀!糟糕!這個好像是犯戒了!」像這樣的狀況下,怎麼會有什麼樣戒的熏習呢?所以這樣心放捨的結果,當然無作戒是難以成就的事情。

好!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講到這裡,剩下的部分,我們下一次繼續來跟大家講解。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11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7-9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優婆塞戒助戒之捨戒(二)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優婆塞戒之助戒(下)

TOP
詳全文